明天開始就真的是UC Berkeley的學生了

B02 羅先豪 Hsien-Hao Lo

(原文轉載自Medium: https://reurl.cc/EZQKvn,作者為B02級校友,臺大土木大學畢業後推甄錄取成大都市計劃系,後於今年考取公費留學,並獲UC Berkeley錄取土木及環境工程碩士學位學程)

可能不是所有朋友都知道,我即將開始在美國就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土木及環境工程碩士學位 (MS in Civil Engineering, UC Berkeley),這是我繼成大都市計劃後的另一個碩士班。在真正開始就讀之前,感覺申請學校的道路就有點漫長艱辛了,因此想把這段心路歷程記錄下來,混雜著一咪咪給未來想要申請的人的建議。

從很久以前開始,家人就不斷鼓勵我出國唸書,不過我一直都興趣缺缺。長大後慢慢不太想讓自己的生涯發展侷限在國內,出國唸書這個選項逐漸回到我的眼前。但留學所費不貲,金錢的問題始終是我猶豫的一大因素。我很不想在沒有資本的前提下冒險,所以大概在我碩二的時候就報名了教育部的公費留學考試。當時的生活過得很忙碌,不斷追趕論文的死線、準備參加研討會,還要擠出時間準備公費留考。

決定性的瞬間:錄取公費留考

我以原住民考生身份報名城鄉規劃學門,考試時程大概是:七月底報名、十月初筆試、十一月底口試、年底公布榜單、隔年八月底簽訂行政契約,規定簽完後最晚兩年內入學。筆試包含兩個專業科目和國文。坦白講我兩科專業科目 (生態城鄉規劃概論、城鄉規劃理論與實務) 準備得蠻差的。考題選材非常廣,我閱讀的材料都沒有命中考點,大部分題目都只能瞎掰。反而國文作文讓我拉了蠻多分數。

我推測,既然是申請國外的研究所,考作文的目的可能是希望考驗學術寫作的能力。因此我把散文的題目拆解成具體的數個論點,一個論點一個段落,前後加上前言與結論,形成「總 — 分 — 總」的寫作風格。雖然寫起來很呆板,但論述比較明確,可能有因此加到分。口試時主要的問題集中於我事先提交的研究計畫,我當時忙於碩論,就乾脆從論文修修改改送出去。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呈現我對研究主題的高度掌握,面試宛如論文口試的縮小版XD另一個問的重點是研究主題與選擇留學國家的契合度。當時沒有多想,就直接選了最大宗的美國,面試官質疑我的研究主題明明是自行車的交通規劃,何不選擇歐洲?我當時還真的有些語塞。

我報考時的心態其實蠻消極的,想說既然我也很猶豫要不要留學,那就交給這場考試來決定吧!考過了,確認有經費來源,我就硬著頭皮繼續準備下去;若沒上,那就打消這個念頭,留在台灣發展。結果就這麼給我賽到,教育部願意贊助我!

低空飛過的英文成績

找到乾爹只是第一步,若沒申請到學校一切都白搭。實際申請的歷程大致需要準備兩大張入場券:TOEFL, GRE等標準化測驗的成績,以及準備學校要求的申請文件 (SOP, CV, Recommendation)。

必須說,我的英文能力並不出色,TOEFL iBT考了三次總成績最高也只有91 (滿分是120)。PTT上的網友似乎動輒100分以上,容易讓人以為沒這個成績就無法申請。即便如此,這成績雖然讓我與常春藤名校無緣,但也至少過了大部分學校的最低門檻。

我GRE的成績也不算好看,Verbal和Math兩科合計310,而網路上普遍認為320是申請的隱形門檻。然而大部分學校並沒有設定入學的最低標準,宣稱會綜合其他資料來決定。此外,2020年的疫情阻礙美國許多地區舉辦考試,因此許多學校決定放棄採納GRE作為入學標準。這項政策是否會延續到今年則有待觀察。

報出自己的英文成績實在很害羞,但我想藉此表達,申請者不需要太過執著於衝高自己的英文測驗成績,只要符合學校申請的最低標準就可以嘗試申請看看。畢竟留學申請看的不只是這些考試,後面申請資料的準備可能更加重要。

申請文件的個人心法

常看到有人說要盡可能的客製化申請文件,但我認為這裡的「客製化」其實有兩層意思:針對要申請的program,以及針對自己。

針對program客製化指的是,不要讓自己看起來像中央空調,想用同一套說詞擄獲不同學校的心。針對自己的客製化則是避免呈現「路人甲」的印象。這倒也不是說非得要有個傳奇的人生,而是要盡量去蕪存菁,將自己學經歷中與申請動機的連結最強烈的那部分凸顯出來。比較少人注意到的是,台灣特色也是可以著墨的地方。我自己就在History Statement裡把台灣的交通環境批判了一番,強調到國外學習的必要性。(沒想到台灣的缺點也可以講吧XD)

台灣的文化和西方差異這麼大,即使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對美國人來說也可能是吸引眼球的亮點。很多學校都表明,若申請人的背景可以增加校園的多樣性,申請時將會有加分效果。另一方面,我在不同申請文件間的一致性也有下一點功夫。

舉例來說,我邀請撰寫推薦信的三個老師,各自都有指導我研究或教授課程,這些經歷都有在CV和SOP裡以不同形式呈現出來。CV側重於各個project的工作內容與成效,SOP聚焦在這些經驗與申請動機的關聯,推薦信則可以顯示教授在這些合作經驗裡對我的印象如何。

很多人可能覺得SOP、CV就是要寫出不一樣的經歷才不會浪費版面。但我認為不同文件之間應該要能互相呼應,像拼圖一樣從不同角度拼湊出立體的人格。各個文件可以從不同的切入點描繪同一個事件,彼此互相補充、佐證,使得論述全面,但主題凝聚。

準留學生的大兵日記

我申請的program多在年底截止,但我已經畢業快半年,隨時都有可能收到兵單。為了爭取更多準備申請的時間,我一直跑去區公所跟承辦拖延時間。幸好承辦的大哥人很好,真的幫我延後入伍的時間,足夠我把所有的申請資料都送出去。

今年二月進成功嶺之後,日子悠悠恍恍的就過了。慢慢習慣軍隊生活的步調後,對於申請結果的掛念就開始浮上心頭。當兵每週都要寫週記 (大兵日記) ,其中準留學生的喜怒哀樂佔據了不少篇幅。絕大部分的學校都在我當兵期間用email寄送申請結果,每次放手機我都一定要打開信箱檢查一遍才安心。自第一個Portland University打頭陣後,各個program也陸陸續續寄送錄取信 (或拒絕信) 。

千迴百轉的錄取過程

大約在三月底,我收到了UC Berkeley的通知信。可能是考慮資訊安全,信上很神秘地沒有直接說明結果,反而是給我一個超連結上去查詢他的「真・通知信」。是一封拒絕信。我沒有很意外或是沮喪,畢竟夢幻學校人人搶,吃閉門羹很正常的。當兵苦悶的日子照常過,退伍後也還是有其他學校可以讀。神奇的是,到了隔天放手機的時間,我再度收到Berkeley的來信。「系統有bug所以寄了兩次拒絕信?還是你改變心意了?」前者的機率顯然比後者高得多,而且如果懷抱著希望卻又被拒絕第二次,心裡大概不會好受到哪裡去。頂著這樣的風險,我謹慎的點開信中的連結…

金色、藍色的亮粉和彩帶緩緩地從手機畫面的上方飄落下來,在我從密密麻麻的文字森林中辨識出關鍵字之前,網頁的特效就已經先爆了雷。“Congratulation! …” 好啦,其實光是第一個字就足夠了。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裡,在成功嶺某營舍的中山室內,在一群安靜祥和、享受著手機time的阿兵哥之中,有一顆光頭表面上看起來安靜、內心卻很澎湃激昂。他剛收到了Berkeley的offer。

是里程碑,也是起點

或許原先我真的是被拒於門外的那一個,只是因為前面有人放棄才遞補進去。縱然如此,我能壓著底線申請上也是喜事一樁。
開心歸開心,但接受這個機會的同時,我也接受了未來的巨大挑戰。好多問題盤旋在腦海裡:

  • 加州物價這麼貴,要怎麼自力補上公費不足的缺口?
  • 英文成績這麼差,到了美國會不會變文盲?
  • 畢業後要直接回台灣,還是多留在當地工作幾年?
  • 要選擇到業界工作,還是繼續讀博班做研究?

很多疑惑我仍然沒有解答,也很難用真正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我常常思考這些決策背後的機會成本,看著已經投入職場、擁有穩定收入的同學們,偷偷計算自己依然維持學生身份的決定是否合宜。即便知道比較這些不會更加快樂,我卻還是忍不住這麼做了。

猶豫不決是我的壞習慣。或許我就是預知到自己會有這些煩惱,才會在最一開始先申請教育部的公費。豐厚的獎金是鼓勵自己踏出去的誘因,而行政契約要求我履行對金主的承諾。一拉一推形成力量,驅動我去完成原本不敢做的事。

結語

退伍後的最近,我打完了幾乎所有學校要求的疫苗,為了 TAIWAN 幾個大字換發新的護照,辦了學生簽證,找到稍微便宜但依然要價不菲的租屋處,順利飛抵舊金山,處理了各種入學前應辦的雜事。這段日子讓我深刻的體會到Networking的價值,我由衷珍惜申請過程裡受到的各種親朋好友的協助。感謝奕璁一路共同奮鬥、分享資訊,感謝子璋老師、聿廷老師、豐宇老師的推薦信與強烈鼓勵,更感謝家人在精神與經濟上的鼎力支持。

原諒我無法一一唱名,但很感謝每個對我有影響力的人們。如果說公費留考確定了這趟旅程的開始,那麼身邊的人的幫助則使路途變得不再那麼崎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