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也是一項選擇

B95 李晨瑋

在留學歐美或是英語系國家為主流的大環境下,在離臺灣最近的亞洲國家─日本,與歐美國家同樣擁有先進土木工程技術和豐富教育資源的東方工業科技大國,卻鮮少被人考慮。於是在這次收到杜風總編輯許老師的邀稿,我就一直思考要如何傳達給學弟妹,自己在日留學五年取得博士學位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分享和交流。因為在求學過程中不論是在研究或是生涯方面,曾受到許多位教授、學長姊的指導,深深體悟到經驗傳承的重要性。越早獲得越多元的情報,會讓下一步規劃更有彈性,希望透過我自己的經驗分享能讓各位學弟妹瞭解日本也可以是未來的選項之一。

《踏出留日的第一步》
* 想要什麼?動機經驗談
很早就在思考留學這件事,也期待在英文外能再多一種外語能力。最後會選擇日文則是因為當初發現學會五十音就可以念出日文,入門相對容易,而且捷運上日本觀光客多,想聽懂他們在講什麼;另外的理由則是土木工程課程多是數字計算,能偶爾到文學院轉換心情,欣賞人文景致、陶冶心靈也不錯,於是不經意地在日文系念了四年。期間英文程度因學習日文影響開始下降,還進行了補救教學,也是當初沒想到的事情。除了學習日文外,在大學時參加了由工學院及土木系補助的訪問學生計畫,地點為日本及新加坡,故有機會透過亞洲大洋洲頂尖大學工學院聯盟(AOTULE)到東京工業大學交換了兩個半月,因此與東工大結下緣分。

原先選擇到日本留學,主要是佩服日本精準、確實的態度,工程領域屢屢創造世界奇蹟,同時自己想走一條相對不同的路。實際來了之後,才發現日本聯繫臺灣非常方便,多一種語言就是多一種接收情報通路(包含學術資源、工作管道、旅遊景點等)、也更容易與不同的人建立人際關係。原先從未想過日本是否適合自己,只知道要把英語及日語都到達一定程度,才能更快地適應、更快地學習。

* 解讀日本研究所申請
申請美國研究所是統一系統,要準備GRE跟托福,各校放榜時間接近,方便赴美留學生抉擇與準備,也聽過不少人一口氣填十多間。日本申請流程則是不同,和臺灣有點類似,更精確來說,入學方式有兩種:一般報考管道、國際學生申請管道。一般管道即是參加各大學各研究所舉辦的筆試(通常是日文命題為主)及面試,所以競爭者多為日本各大學的大四生。有些比較傳統的教授,會要求留學生先在日本的大學,當半年到一年的旁聽生(日文稱研究生),利用這段時間熟悉環境以及提升日文水平。旁聽生是無法得到學分的,唯一目標就是通過之後的入學考,合格後才會變成碩士生或博士生。另一方面,國際學生管道集中於頂尖大學,以英文成績(托福、雅思,甚至多益)、入學動機、讀書計畫、大學成績單、推薦信、網路面試來決定,所以一到日本就是正式學生而非旁聽生,課程跟研究也都採用英文,會日文則可選擇日語授課科目。在時程上,一般管道基本上是四月入學,國際學生管道則會有四月或十月。特別要注意的是,各校開放報名與截止日期不盡相同,對於想要申請的學校,必須先調查其申請時程,以免屆時錯過申請時機。

* 選校與選研究室關鍵
學校及研究室的選擇可能因人而異,依照自己需求(特定城市、想跟的教授、學校名氣等),知名大學除了七間帝國大學(北海道、東北、東京、名古屋、京都、大阪、九州),尚有東京工業、一橋、筑波等,私立學校中最出名的則是早稻田與慶應。首都圈的大學不可否認地有相對較多的資源,像是日本重要機關、課外活動、講座、求職機會都比其他城市多,但同時仍必須考慮想專研的領域在哪幾間大學較為領先,研究室環境或教授指導方針等更是會影響到求學過程的重要因素,這些選擇的考量除了到處打聽、多蒐集資訊外別無他法。最快的方式可從各大學網站點閱有興趣的研究室,從以往論文內容、近期活動等做初步了解,在申請或報考前,更應該主動積極發信表達希望進入該研究室的強烈動機(並同時附上大學成績單、研究計畫等);也可以透過臺大教授推薦,讓日本教授更了解申請者的背景與能力。往往在申請前就先與未來的教授討論好未來的規劃,就幾乎等同於拿到admission了。

* 取得獎學金之路
不想因高昂的留學費用而造成生活上的龐大負擔,其實有不少獎學金申請門路可以試試;根據申請時機可以分成赴日前與赴日後兩種。赴日前的機會有交流協會獎學金、教育部獎學金、少數日系民間獎學金;其中交協留日名額最多,要通過筆試以及面試篩選。赴日後的獎學金機會包含交協國內選考、JASSO及大多數的日系民間獎學金,這部分可在入學後與學校辦事處詢問細節;若符合資格、繳交申請表格後,學校會推薦申請人給各獎學金審查單位,最後再由對方做面試。各校都會以推薦博士班學生為優先,碩士名額相對較少。即便如此,日本大學至少在學費方面沒有區分日本籍與外國籍,且除獎學金之外,也可以申請學費減免,半免至全免機會都有(通常是有申請即有減免)。另外,也能詢問系所、指導教授有無RA、TA的機會。我當時申請碩士是在赴日前即拿到民間獎學金,博士的獎學金則是透過加入日本學術振興委員會(JSPS)博士課程教育領導計畫(http://www.jsps.go.jp/english/e-hakasekatei/)於各大學所創立的專案;該專案需要從碩一加入,為碩博一貫的計畫。各大學的專案不同,大多有實習、海外研討會、研究經費、也提供全額或部分獎學金。JSPS類似臺灣的科技部,每隔幾年都會推出不同的新計畫。近幾年在日本持續積極招募日本學生加入博士課程並努力吸引外國學生赴日留學的趨勢下,我想仍然會有源源不絕的獎學金機會。

* 東京工業大學—頂尖理工名校
我所就讀的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Tokyo Tech)有三個校區:大岡山、鈴懸台、田町,於2016年四月教學組織改制後,設有理學、工學、物質理工、情報理工、生命理工、環境・社會理工學院等六個學院,以理工領域著名,並於2016年獲頒諾貝爾生醫獎。

大岡山為主校區,一進入大門即可看到三角形的圖書館,完全是玻璃帷幕,晚上點燈後,猶如一塊黃金起司。還有一棟可從電車上看到的大樓,外牆上全部設置太陽能板,據說整棟大樓的用電完全可以由太陽能提供。我的研究室屬於鈴懸台校區,位於田園都市線上,在東京的郊區,但是鐵道沿線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發展完善,生活圈機能便利。由於校園內樹木非常多,研究累了就會到處散步轉換心情。最主要的活動地點,除了研究室,就是食堂、生協合作社以及運動場所了。

在學術資源上,東工大擁有超級電腦TSUBAME,可用來做大量模擬計算;除學校共用的線上英文期刊外,各研究室也會訂閱各專業領域的日文期刊。校友網絡更是發達,很多管道可以聯繫到OBOG(意即畢業校友);學校也會組織很多產學合作平台,讓學生與業界人士對話外,理工科系相關的企業也會到學校辦徵才說明會等。

東京工業大學 大岡山校區

東京工業大學 鈴懸台校區

《追求內外兼顧的留學生活》
* 課程與研究—剛開始無法完全聽懂日文外,適應日式英文也花不少時間
日本大學分成大學部(日文稱作学部,比如工学部土木工学科)跟研究所(大学院,如工学研究科土木工学専攻)。碩士課程二年、博士課程三年,但博士課程根據各系所畢業要求,唸到三年以上也大有人在;另外,留學生還可先唸旁聽生。日本的研究所是以研究室為單位,並冠上指導教授的姓,看學生人數規模有時也另外還會有助理教授加入。大四生到碩博士生大方向由同一位教授指導,細節等則可請教前輩或是助理教授。

雖然我是以國際學生管道入學,但因為本身會日語,我也會選擇用日語授課的課程。一開始當然聽不太懂,教科書標準日文跟現實日文仍有差距,必須事先印好資料,透過漢字對應,來快速了解課程內容,熟悉幾次後就能跟上課程進度了。此外最花時間的其實是要聽懂日式英文,日本人一定都是子音加母音,一開始不太能接受,但聽久也就習慣了。如同世界上有許多不同腔調的英語,但很多時候重點不在於發音標不標準,而是說的話是否有內容。

課程比重占最大部分的是本科系的專業科目,其餘尚有留學生科目(日文課、日本文化)、共同科目(英文演講、企業參訪)等,再來最重要的就是定期研究室報告(ゼミ讀作zemi)。zemi是seminar的縮寫,意即meeting。在東工大交通組內,通常必須自己思考研究主題,這過程同時也是在訓練獨立解決問題能力。任何研究必須有強烈的動機與目的,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找尋適當主題,並且利用研究室所擁有的資源,去思考如何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東西。這過程不會很順利,除透過回顧以往論文可以找到一些問題的癥結點,我的指導教授也提到「與其天天看電腦,去現場發掘問題也很重要」,於是我常常去實地探勘或是參加講座(順便觀光),藉由換個環境來激發出新的想法。

起初都是從參與前輩的發表開始,觀察他們怎樣跟教授互動。日本人做研究有很強烈的問題解決導向,透過將以往研究做成列表、比較,找出自己研究定位,光是這項步驟就會耗費很長的準備時間。學生自己思考的研究命題,教授會適度地給予方向與評論。由於zemi進度壓力很大,常會看到大多數日本學生在最後關頭緊急衝刺(抑或是臨時抱佛腳):前一晚住在研究室熬夜做資料,等隔天報告完,瞬間從壓力中解脫,直接躺在研究室沙發上呼呼大睡,滿像培養未來日本上班族的模式……zemi結束通常我也會先放空個幾天,再花個幾天彙整教授的意見,接著幾天思考要做什麼,最後整理出文件,兩週為單位如此循環。之間若穿插對外的大發表、論文投稿,體感時間會更快。

報告可以根據自己研究上的需求與老師要求來選擇所使用的語言,但在繳交國際期刊或是國外發表時,則必須使用英文,用英文發表也比較容易往其他國家發展;但最大的缺點就是一些日本人可能比較聽不懂,意見分享會有些麻煩。若發表者口說能力也不高時,臺上說不清,臺下更聽不懂,聽眾抓不到關鍵字,問答的交流非常有限。但若是使用日文則較容易從參與發表的教授、學生得到更多、更有效率的研究回饋,同時也能提升日文能力,未來找工作比較有優勢。後來我選擇折衷,寫論文跟發表用英文,跟教授討論使用日文,參加的研討會則多以國外為主。利用英文、日文不同的條件,選擇不同的方式來達到最佳效果,並同時增進雙語能力。

本校五間交通研究室組成Transport Studies Unit(TSU,http://transport-titech.jp/),每個研究室的專長稍有不同,大方向均為交通,學生除了在所屬研究室的內部發表外,尚有TSU聯合舉辦的合宿發表、中間發表、博士輪講以及最終發表。準備自己的簡報被教授們指導外,也要聽取別人的演講、提出問題,而且任何發表都是有時間限制的,學生都必須掌控時間與標註重點,短時間內讓聽眾抓到架構邏輯。幾年下來,簡報能力與問答對應會迅速提升。碩士或博士的畢業要求,就是必須參加上述各種發表,完成論文成冊;指導教授會依照各學生研究主題,從交通組或所內選出三至五位教授組成審查組,學生要做事前論文派送與概說、正式發表,等發表完還要將各審查教授提出的問題彙整,並整理相對應回答,最後通過各審查教授認可才算真正畢業,跟臺灣多會邀請外部委員審查方式不同。教授還會要求學生投稿研討會,日本學生主要參加土木學會,英文較好或是有研究經費的,則可爭取出席或是發表海外研討會。對唸博士班而言,每個學校要求的畢業標準相異,有些不用投稿期刊、有些要期刊但不限點數、有些要點數,篇數的規定不一,在三年內完成是有相當難度,若非從碩士或是從旁聽生開始,留日直接唸博士,三年畢業壓力會非常大。

2015年9月東亞運輸學會研討會—屋井研究室與菲律賓代表合影

前面提到我加入JSPS在東工大的博士課程教育領導計畫,屬於環境能源協創教育院(Academy for Co-creativ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Science, ACEEES),該計畫除了提供獎學金與研究經費,我也利用這個計畫到機場公司實習三個月,了解實務運作以及尋找新的研究主題。實習地點有在日本跟國外,學術單位、公司、國際組織或是政府部門都有,甚至還有同學還跑到南極基地做研究。所屬學生規定修第二專攻,並利用新專攻的內容完成自主設定的小論文。因為交通領域需要經濟學相關知識,我選擇了博弈理論做為主題,其中許多數學證明很天馬行空,但應用在交通領域上對於利害關係者(stakeholder)分析很有幫助。因為這是由日本政府支持的計畫,有很多發揮的空間,計畫每年也舉辦國際交流論壇、國內博士領導論壇,更有企業與海外合作學校的支援,以及領導計畫辦公室的協助。入學時可以多關注研究推進課、大學學術交流課的宣傳,了解是否有相關的計畫可以加入,這些資源都會是求學過程中很大的幫助。

* 留日生活—利用課餘活動掌握人際關係擴展機會
除了研究,日本一年規律且定期的活動很多,舉凡一月新年會、三月送別會兼謝師宴、四月歡迎會兼賞櫻、七月BBQ、八月合宿、十二月忘年會、Open Campus、學園祭等等,年復一年。印象較深的是本研究室跟東京都台東區合作,每年將研究室收藏的人力車運到淺草,兩天的活動讓當地民眾搭乘人力車來體驗節能減碳的意義。而大部分的聚會通常都是飲酒會,算是應酬的一種,起頭會由幹事介紹本次聚會目的,若是新生/畢業生還需要逐一致詞。整場聚會結束前教授們一一做總結評論,最後再由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帶大家做「一本締め」:全體起立將兩手左右張開,帶領教授喊「唷~」,然後大家一起同時擊掌,象徵順利完成當日活動。至於合宿就是一間或幾間研究室聯合,一同到觀光地的溫泉旅館住幾晚。本以為是單純觀光,但白天竟然要zemi發表,晚上才會在大宴會廳吃日式料理以及辦懇親會,整體來看滿像小型研討會,除了研究指導,也促進各研究室間的交流互動。

留學生同伴情報交流的速度快,會收到非常多活動邀請,包含homestay、日語教室、文化體驗。我曾參與日本祭典,身上穿著祭典服,去抬非常重的神轎,也參加過國際交流活動,介紹臺灣以及中文給日本家長跟小朋友。居住在國際學生宿舍也能結交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並增加文化適應力。若有較長的假期,買青春十八切符、搭夜行巴士,用省錢方式跑遍日本各地,也是留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 社會見學—到現場體驗實務與拓展職涯發展
留學並不只侷限於學校,整個社會的文化制度都是學習對象。東京屬於國際大城市,日本重點資源多,博物館、政府組織與企業參觀(目前有開放國會、證券交易所、防衛省等),除了透過留學生會登記,也能瀏覽各單位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網站自行登記。跟土木系比較相關的是建設公司的工地參觀、鐵道公司營運中心、航空公司停機坪等等。由於我的指導教授擔任東日本大震災海嘯影響區域的規劃,曾帶領整個研究室前往岩手縣災區勘察,並且由學生分組報告給當地政府。近幾年持續響應日本鐵道技術海外擴展後,學術界每年集結相關科系留學生,由JR以及私鐵公司員工,親自說明都市鐵道以及新幹線主題,也有實地探勘等行程。日本土木學會或相關的協會會辦各種研討會與研修,留學生常常是邀請對象,國際活動皆有日英對譯。透過幾天的活動能夠實地了解日本工程,並反思自己國家所需要的。最後,不少留學生想在日本求得一份工作,在就職正式採用開始之前,很多公司會提供學生實習,期間由幾天到兩三個月的形式都有。我參加了幾項實習,一方面增加履歷內容,最重要的是透過實務經驗,來思考未來的生涯發展。

2015年8月 都市鐵道seminar

《給學弟妹的建議》
事前幾年的留學準備是必須的。熟悉英語等外語是第一前提,即便是到日本,知名大學裡各國留學生也會非常多,很多針對留學生的課程都是以英語授課,論文、研究發表視自己的選擇能以英文或當地語言撰寫。但不論到哪個國家,接觸當地語言是必須的;想學習一個國家的文化,不會當地語言仍會有許多限制。獎學金申請管道眾多,能否申請到取決於情報蒐集以及申請者的競爭力。

留日是一項選擇。留日的優勢在於組織能力訓練扎實,包含動機強烈、系統架構流暢的故事性、各利害關係者影響分析、發現與解決問題,並體悟日本文化為他人思考的價值觀,創造出「和(wa)」的安心社會。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是思考以及統整能力,未來會遇到的問題不見得和研究有直接相關,但有能力發掘問題所在,然後建立流暢的邏輯,讓對方了解你的思維。或許會考慮前往日本留學的人數比例並不高,卻更可藉以凸顯自己的特色;透過留學的過程,去思考自身定位,尋找屬於自己的關鍵字。唯日本在國際化的程度上可能尚比不上歐美國家,日本人嚴謹的處事態度有時會演變成低效率工作與寡斷不決,過度注重團體也可能會抹滅個人特色,但這些都端看個人心態的調整與取捨。留學跟旅遊、甚至工作是不同一回事,語言隔閡、文化衝擊剛開始會是大問題,但不要刻意模仿日本人,完完全全當個外國人也能減少許多壓力。

很慶幸自己能夠分享留日的經驗予大家,勉勵各位選擇喜歡的國家,活用當地資源,不輕易放棄。不論到哪國,任何行為都代表著臺灣與臺大,期盼未來看到多一種選擇,然後能持續傳承下去。


2012年4月 東工大臺灣學生會賞櫻

作者介紹:
2010年 臺大土木系畢業(輔系日文、軌道運輸學程)
2013年 東京工業大學 人間環境系統專攻 工學碩士
2016年 東京工業大學 人間環境系統專攻 工學博士
現任職於交通計畫顧問公司,透過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組織國際專案團隊,於東南亞前線解決開發中國家的交通問題。

本文感謝B95金育暉、B95黃若慈的編輯與意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