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晃葵(土木所大地組R96級 大地工程技師 優秀青年大地工程師)
過去
自2009年碩士班畢業進入職場以來,大約七年的工作經歷主要從事工程顧問類別,從大地工程的分析設計,到水資源的開發規劃,以及防災領域的涉略,非常幸運地皆能在我所熟知的領域學以致用,然而之於三十、四十年的漫長職場生涯,也才過了1/5不到,因此藉由這篇短文,將這七年來在職場上認為重要的事,以及未來可以注意的方向與大家分享。
在學生時期,完成國立中興大學土木系的學士學業後,即到臺大進行碩士的修業,臺大的大地工程組可分為土壤及岩石兩大研究分支,而我選擇了岩石與隧道工程的領域進行研究。我想諸位在研究所期間一定都做了相當的文獻回顧及蒐集,以碩士的養成來說,這階段的訓練從資料的整理到研究方法的討論,目的是讓我們修習得獨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方面的訓練對於往後在職場上提供了莫大的幫助,工作後持續研讀國內外的技術文章與報導,也會是維持競爭力的重要功課。
2009.08.02 大地組R96級碩士畢業合照
現在
由於我選擇了大地組,還記得碩一時課選得較多,因而漏選了「高等工程地質」這門課,後來雖有加選但該學期的重擔真的令人喘不過氣,工作後才慶幸自己有選這門課,理論背景與野外實地操作的學習,畢業後也常問學弟妹何時要出野外,抽空重溫野外的樂趣;由於臺灣位於板塊碰撞的造山帶上,豐富的地層組成及地質構造,唯有養成基礎的背景知識,方能對面臨的課題對症下藥。教授們往往也將醫師與工程師做類比,醫師透過物理性 (如核磁共振) 或侵入性 (如胃鏡或抽血) 的檢驗,來對病人進行診斷及治療;而大地工程師,也是會配合一些物理性的探查 (如折射震測) 及破壞性的取樣試驗 (如地質鑽探),提供工程規劃設計上的依據。再者,大地工程所面臨的議題有許多都是肉眼不可見的地底下故事,其中與地質工程師或鑽探師傅的溝通,如何有一套共同的語言,皆賴在學期間對於地質科普知識的了解。在面臨岩盤工程及隧道工程的設計時,將施工現場的地質工程師提供的資訊,回饋檢討既有的設計及施工複核等工作,皆需與地質背景的地質工程師溝通,由於養成背景的差異,兩者如何有效的溝通,展現團隊的力量解決問題更是現在與未來的趨勢。我在因緣際會下於2015年至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攻讀博士班,目的也是將前述的連結加深。
阿公店引水隧道檢查工作,將一些惡劣環境的工作當作吃補吧
我相信未來所面臨的工程挑戰,只會更多元,除了土木本科系中,大地、結構、水利、交通、測量與營管等等的連結之外,如何與地質領域、環境工程領域、地球科學領域乃至於核工領域學門的溝通,對於我們這個世代面臨更複合性的議題,需仰賴大家各司其職、專業分工,透過團隊合作來解決問題。以我在工程顧問公司參與過的案子「曾文水庫防淤隧道工程」來說,由於標的物為水庫設施中的隧道工程,其主要功能為排砂,目的為延長水庫的使用年限;像這類大型的公共建設,從規劃、可行性研究、基本設計到細部設計與完工,動輒八到十年,從分工的角度來看,水利工程師先探討水庫水文水理的分析後,選定可能的進水口位置與隧道線形,接著地質工程師就開始評估各種路線可能遭遇的地質狀況,而大地工程師就負責隧道開挖支撐以及為護坡整治等項目的操刀,即便是隧道工程,結構工程師也必需扮演鋼筋混凝土或鋼構部份的結構物設計的角色,在水工機械部分如閘門或本案最特別的象鼻引水鋼管,也需要有機械工程師貢獻所學,而測量空間資訊技術的進步,也提供了隧道計測更全面的輔助。從簡單的介紹中就可以發現,要完成一件工程,絕對不可能只靠個人或單一領域的力量來完成;因此我認為若有機會,不論是在學期間的選課或研討,或者是出社會後的交流,不要去排斥跨領域的學習,不然很可能落得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
白河水庫難得一見的壩體滾壓機具羊腳滾
土木系畢業後,除了可透過考試至國營企業或是公家機關任職外,也可以選擇最直接接觸工程本體的營造施工端,而我這七年來主要從事的工程顧問類別,工程師以如期如質的成品完成上級交辦的工作,是最基本的要求外。而就我自己所觀察,在投標階段,也就是撰寫服務建議書時,對於需求及關鍵課題的掌握,點出業主真正渴望顧問公司幫忙解決的問題,並提出合理的對策,這時候也是最能凸顯出工程師價值的時刻;在完成工作後還有餘力,若有機會進行技術論文的發表或是參與研討會,與產官學界相互交流,除了讓業界認識你外,對於公司口碑的提升也是很有幫助的。
未來
學生時期以及出社會後,有一些參與國際研討會議的機會,又以海峽兩岸間的交流居多。由於天然資源相對於海外較為匱乏,面積較小的臺灣不論在公共建設或資源開採,都已經在面臨轉型的階段,轉而是輸出較精緻化的技術。我自己還沒有到海外工作學習的經驗,但若能有機會看看世界,相信會是不錯的體驗。
最後聊聊身為第一學府的一份子,相信大家對於專業能力的掌握皆不在話下,但工作職場將面臨各式不同背景的人員,人的相處就顯得更為重要。對內如公司內部同事、主管,良性競爭的相互提升;對外如業主或下包商,除了提供本質專業技術的輸出外,人與人相處的互信,對於事情的抗壓能力,往往才是決定專案成敗的關鍵。還記得今年3月時地工技術基金會辦了座談會,胡邵敏博士引出了一段當天討論最熱絡的話題:「好學生≠好工程師」以及「學生的答案≠工程師的答案」,很令人玩味吧!懵懵懂懂如我也只能先牢記這段話,正所謂「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如何適度的展現狼性又不致鋒芒過曝,我想這點對於40歲未滿的七年級生,以及將要畢業邁入職場的八年級生,會是一個更重要的課題。最後送給大家及自己一句我最喜歡的電影台詞:“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 by Master Yoda from Star Wars Episode V: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