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 張家睿
大家好,我的名字是張家睿,於2013年申請上臺大土木系,2017年,也就是今年畢業。
臺大土木系於我,是一個令人感覺安定,同時又持續衝擊傳統教育方式的特別環境。在大學的求學過程裡,它大膽而內斂地改變了我,雖然還不知道未來的生活將會如何,過去這四年絕對彌足珍貴。
在過去每一個教育階段(小學、國中、高中、大學)裡,大學生活的時間軸對我來說最緊湊。此對生活的密度感受並不是來自於課程中的知識多寡,而是取決於課餘時間,也就是自省時間的長短。在小學與中學的義務教育之下,對時間控管能力欠佳的我,只有在每一階段的結束:小學所謂畢業考後,國中的基測後以及高中的學測指考後,才有喘息的時間。此時生活重心短暫地由課業轉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當中不論順遂或是碰壁,開心或是難過,才開始有時間面對自己的思維,若是再加上求學之路風雨無阻,這種短時間且沒有懊悔的自我摸索老實說,讓我對自己一無所知。然而大學時期的時間密度與生活豐富度,可說是讓人「期中期末一小反,每一學期一大反」,有時掛心的問題多了,幾週,甚至幾天,反省自己的頻率之高。這也是中學時期的我絕對不可能預見,大學的多彩來自於對自我的揭露。
如此高頻率自省時間的出現,在入學的一開始便毫無緩歇地介入生活,對內心來說,是生活重心漸漸出現不同的平衡,同時外顯出了每個人在大學各段時間的生活樣態,舉例來說,像是有人從大一玩社團變成大二三四交男女朋友;有人從大一跳舞到大四跳舞。就我而言,對大學生活並沒有任何期待的既定印象,所以不論事大事小,從沒覺得有什麼錯事。不過在每次的自省時間,倒是永遠充滿後悔,屢試不爽;但相較於悔恨,這樣的後悔並不會伴隨任何苦痛,而像是在自我修正。所以整個四年的生活中,自我反省、後悔、重道覆轍、成功改變等不斷地在隨機出現,雖然極為重要,但並不是我大學生活的全部。在此把大學生活切割成虛實兩塊,課業是實,其他所有是虛。這個實虛之間的關係,就是我大學四年來最珍視的、最想把握的心理狀態。
我的確花大把的時間在跟自己對話,時而嚴謹,大部分時間放縱。然而不容忽視的一點是,人能放心只顧自己,往往需要一個完整而且穩定的環境,對我這四年來說,就是臺大土木系,而且近年它在課程的安排上、教學的方式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上變化都相當大,仍能維持穩定,讓我完全放心讓自己恣意發展。換句話說,虛的存在必須依偎著實。又好比影子之於物體,影子可以有千萬種樣貌,而它百變的前提是,物體本身不能瓦解。在變動的世界裡,維持不變唯一的方法只有透過不斷進步才有可能,由此可見,要成為一個安定又穩定的存在,對一個個體來說不停地進步就已經相當困難,何況是一群人一起組成的系所。
最後,大學的四年過去了,對我來說,未來仍然未知,但不怎麼茫然、不怎麼害怕;未來仍然辛苦,但不怎麼喪志、不怎麼懶散。臺大土木於我所留,是所有補足我缺陷的,與所有戰勝我軟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