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44 期 國際交流 |
臺灣感想
朱辰德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
本人很榮幸參加了光華教育基金會贊助的與臺灣大學畢業設計交流活動,在3月30日至4月30日這段交流時間內,對臺灣大學良好的學術氣氛、臺北的高效整潔美麗、以及臺灣人民的熱情友好印象深刻!總而言之此行使我領略到了寶島臺灣的迷人風采。
既然是來畢業設計交流的,和台大學長們的討論和課程老師的指點當然是必不可少的。本人的課題是一個宿舍樓的結構設計,說實話課題難度並不大,分歧比較多的就是與臺灣方面的術語用語和一些計算手段略有不同了吧。值得一提的是學長培修很熱情,不光為我在學業上答疑解惑,還借了我輛自行車,這樣往來學校與宿舍確實方便不少。
然後當然還要說說我的導師鐘立來,這個看上去就蠻和藹慈祥的老師在學術上確實一絲不苟,頗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決心,對我之前的計算書一路詢問,說實話確實被他問出蠻多破綻,不過作為學生我覺得這樣倒更好的讓我瞭解到了整個計算過程,之前計算時比較模糊的幾個地方現在也確實搞懂了,我想鐘老師不光讓我搞懂了這一點有限的地方,他這種學術精神會使我在將來的學習過程中有更大的收穫。
好不容易來次臺灣,週末節假日當然也會出去走走,臺北確實很美,現代化的城市之下仍然保留了不少歷史的底蘊,加之趕上了盛大的花博會,使臺北猶如東亞明珠一般美麗。臺北整個捷運系統擔負起了大部分的交通需求。由於宿舍在台大醫院,也算是臺北的主核心區中正區,對周邊的臺北車站、西門町、中正紀念堂及音樂藝術兩院還有總統府及一些日據時代保留建築有過一些走訪。
|
臺北車站 |
值得一提的是臺北車站,它仿古的建築外觀下,卻是高鐵、台鐵、捷運、客運和兩條地下街的地標,旁邊還有新光三越和一些夜市、電子數碼廣場等,承擔起了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的作用,規劃得當,相比於上海的新客站和虹橋站,它的功能更集中更現代化,集約的佈局也是市民和遊客更方便快捷地抵達目的地或者滿足消費需求。
另外臺北的地下街也算是個特色吧,第一次看到有綿延兩個站之間的地下街商業區,這也許折射出了臺北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現代化的消費理念。
西門町是個很有特色的地方,一個田字型的步行街會有商品娛樂琳琅滿目的感覺,刺激消費欲望和娛樂體驗並且有流連忘返之感,加之消費定位于年輕人,使整條街充滿活力,並且輻射效應很明顯,在我認為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的一條路走到底模式不及這種田字型模式,
說起臺北,其標誌性建築101大樓當然不得不提,它以及周邊的新光三越空中走廊系統和國父紀念館一帶的市政府和議會都是極具臺灣特色的。
101大樓的整體建築設計方案很有立意,採用了竹子節節高、祥雲、孔方圓等等的中國元素還有101二進位中的寓意,象徵著進步、金融中心和美好生活等涵義。在101周邊再沒有十分高挑的建築,反而凸顯出101的高大和中心,帶動了101腳下的一系列高檔商圈的運作。
|
左上 花叢中的101;右上101樓腳下;下一 阻尼球 |
|
101吉祥物之一 |
另外101大樓中的阻尼球也是一個看點,為了抗震抗風所專門設計的阻尼球,工作人員還給擬人化的設計成了吉祥物。
來到臺灣當然不得不提這裏的夜市文化了,雖說上海也有類似的小吃街,不過無論是規模還是種類必然比不過臺北這邊的,這裏的夜市形態有獨立的大型夜市也有依託于周邊商圈的夜市,總體來說都位於交通便捷處,而且每個都有自己的特色沒有千篇一律的重複感,基本上每个都有幾個招牌店之類的。
|
左上、左下、右上皆為士林夜市;右下桃園大溪老街 |
當然臺北還有故宮、花博會、士林官邸、貓空纜車、動物園等等很多很多觀光景點,篇幅所限無法一一詳述了。總體感覺是臺北無論是商業區還是觀光景點,都高過我去之前的預期,遊客禮讓文明的氣氛和景點規劃安排的合理確實使之增色不少,臺北無愧為一個現代化的並且適合居住的大都市,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上海的上海人,我認為雖說上海的硬體條件甚至比臺北要好一些,但是一些綜合的軟實力差距還是明顯的,我們上海人仍需向臺灣多多學習。
除了逛逛臺北周邊,同學們有機會也會去臺灣其他地方的一些風景名勝。
篇幅有限就上點圖片吧
阿里山和日月潭在大陸的名聲很大,此行終於親眼見證,果然名不虛傳
其實臺北周邊也有很多美景,比如野柳、翡翠灣還有兩位蔣先生陵寢周邊
|
左上 纜車賞日月潭;左下 阿里山;右上 花開日月潭;右下 阿里山迷霧森林 |
|
左上慈湖風光;左下野柳“女王頭” ;右上 新北市翡翠灣;右下野柳風光 |
|
左上 花蓮鯉魚潭;左下太魯閣;右上 花蓮七星潭;右下 花蓮南濱日出 |
花蓮是個很值得一去的城市,雖然多地震多颱風,不過自從東西橫貫公路造成後,慢慢也開始變得繁榮起來,有著豐富的海濱景觀和世界聞名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依託,附近還有鯉魚潭花東縱穀等等旅遊勝地,未來的旅遊業前途一片美好,不過到了旅遊熱季的夏季反而颱風也會很多,沿海沿山的公路經常有落石塌方的危險,確實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
花蓮市黃昏景象 |
來臺灣整整一個月,自己認為還是達到了交流的效果,發現兩岸的不同並予以思考,內容也沒有限於學術範圍,臺灣人民怎麼生活的,他們的喜好和社會氣氛都是值得我們觀察和學習的。一個月在臺灣的生活,使我瞭解了臺灣,瞭解了這裏的生活節奏,也許使自己有了點對生活的新感悟。再次感謝同濟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和光華教育經濟會給予我這次交流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