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44 期 國際交流 |
印象臺北
劉曉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
四月,活在臺北,短促卻充實!
分別,桃園機場,不留戀但懷念!
不想以時間線流水般的記述所聞、所感,
希望以片段的形式展示心中印象深刻的點滴。
學術篇 —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臺灣之綜合性高等教育學府。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校訓,強調基本理論之純學術性研究與提倡學術思想之自由學風。
我眼中的國立臺灣大學,一個什麼概念?
大學,終究是要培養專門人才的,例如,對一名理工科學生來說,學校文史類專業再多再好,對其也未顯裨益。普林斯頓大學到現在也沒有法學院和醫學院,但其在世界大學之林的地位無法否定。其實,一個學校,無所謂大,無所謂小,只要有好的老師、好的學生,且老師、學生都很有精氣神兒,它就很可能成功。個人意見,當代大學,即使不能避免向綜合性發展的趨勢,也仍要做出特點,搞好傳統的、強勢的學科,切勿陷入多而平庸的泥潭。當今,吾輩應謹記:萬物並育而不相悖,小德流川,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斯雖先民之恒言,實為民王之真諦。聯合大學以其相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
傅斯年說過,“歷史學和語言學之發達,自然與教育上有相當的關係,但這都不見得是什麼經國之大業;而大學之思潮,未必不可普遍與國中,影響無量”。國立臺灣大學,是在力爭建立一個學術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不但要創建中國極缺乏的自然科學,還要把中國向來號稱材料最多、研究最深的社會科學和語言文學重新建設國。這是把中國昔日的學術範圍和治學方法根本打破、根本換過的。
儘管海峽兩岸尚存政治分歧,但思想是自由的,學術無關於政治!
風景篇 — 淡水與九份
淡水,充滿歷史的小鎮
九份,山城坡地中的老街
淡水老街,零星可見一些局部保留舊建築趣味的屋舍,加上古董藝品店林立,更顯其古樸風味。沿街可欣賞精雕細琢的石藝、木雕作品,店家細心收藏多年的古董文物,飄逸優雅的詩詞字畫,以及各色裝飾藝品。沿海邊徒步前往漁人碼頭,山上一座座洋式、閩式、日式的舊建築,彷佛都在訴說著小鎮的悠悠往事,從1629年西班牙進佔、1642年荷蘭入侵、歷經清政府的統治、以及日據時代的歷史舊事。
漁人碼頭上的木棧道、堤岸咖啡、港區公園,構成一個環狀動線,讓我們完整流暢的體驗漁港風情,站在步道遠眺對面的觀音山和出海口盡頭的臺灣海峽,看著夕陽從水平面上緩緩落入海面,流連忘返。浮動碼頭,隨海水漲退潮而上下浮動。河岸觀景平臺,室外開放半圓型劇場設計,在淡水河畔,近眺遠觀觀音山,山水之景十分迷人。人行跨海大橋,又叫情人橋,一座流線彎曲造型的單面斜張橋,像一面白色風帆,傳遞著一帆風順的祝福。
九份的房屋順應山勢,狹窄的街道和陡直的石階,高高低低、彎彎曲曲,是九份最具特色的景觀。基山街,“暗街”,頗有味道,兩邊是百余家傳統小吃、飲食店、民藝店,九份獨特的芋圓、草仔粿、芋仔番薯……體現了臺灣特有的食文化。我眼中,九份已逐漸步上現代化的腳步,石頭街道兩旁的商鋪,摩肩接踵的旅人,卻無大聲叫賣和喧鬧的音樂。人們慢慢地走,細細地看,喜歡什麼就停下來問問價錢,讓人感覺非常舒服。
豎崎路是一條漫長的石階梯,是九份最具特色的“階道”,在早期是交通與補給路線,石階、茶香、日式老房,勾勒出一幅懷古美景。豎崎路的兩旁盡是咖啡店和茶館,各具特色,露臺向外看不單可看到海景,在這種古色古香的環境下喝一杯香濃的咖啡,給我一種悠然自得、心曠神怡的感覺。
生活篇 — 艋舺與西門
艋舺,傳統臺北的發源,留著古樸、恬淡的風情。
西門町,現代臺北的地標,熱鬧、充滿活力的象徵。
臺北最早是個漁村,當時人們除了射魚維生外,並以獨木舟載運所產的番薯、苦茗順淡水而上和漢人進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濱群舟蝟集,如此景象成為“艋舺”地名的由來,原住民語“Moungar”。某日傍晚去閒逛,龍山寺旺盛的香火、艋舺隘門中穿流的小吃客、後街日治風化區保留下的飲茶室,安靜的人們平靜地生活,這何嘗不是一種理想生活方式。
西門町起源於日據時代當地的行政規劃,地理位置恰位在臺北城西門外,故稱西門町。日本政府決定模仿東京淺草區的規劃,在這裡設至臺北座、榮座(萬國商場)和八堂(西門紅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電影業興盛,至今西門町成為明星簽唱會、記者會的場地,有不下10家的電影院在此營業,成為臺北著名的娛樂場地。節假日禁止車輛通行,許多青年學子可以來西門町恣意的逛街漫步。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曾經北京大學代理校長、臺灣大學改制後第一任校長傅斯年大師的學術原則,講究考證、推崇純客觀的理念,鼓勵著我在今後攻讀博士期間,與過分物質化的現代社會分離,可以平靜心態、務實、高效的做學問。
飲水不忘掘井人,感謝“光華教育基金”,給予我機會來國立臺灣大學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