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56 期 學生點滴

畢業感言

詹品丞

土木四

 

當每段旅程來到終點的時候,人總是不自禁會想到出發前的種種。四年過去,很多事可能忘記,但總有些浮光掠影,雖然看似不怎麼重要,其實卻長久地烙印在心底。

 

 


記得在大一的第一堂課,是全體新生集合的工程概論,土220教室座無虛席,事後想想那還真是絕後的盛況。講台上的周中哲老師在影片播畢後,問著我們說有沒有問題。「任何關於土木系的問題都可以!」大一時候的我坐在台下,有股傲氣,舉起手問道:

「老師,在建築設計方面,建築師和土木技師是怎麼合作的呢?」

「以建築來說的話,建築師需要懂得比較多,也就是什麼都要會一點,因為他是一個整合的角色,他需要各方面專業的人來協助他,像是土木技師、大地技師,如果房子蓋到六層樓以上的話,就另外需要結構技師了。但像橋樑的話,建築師多半都會聽我們的話啦,因為這比較關係到結構安全……」

聽到這裡我失望了,原來在建築三要素「實用、安全、美觀」之中,我們只負責了「安全」。

我感到消沉,於是跑到了當時還健在的台大建築社,也跑到對面的台科大去修建築設計課,但摸索了一陣,總又覺得建築不是這麼一回事,不能只是簡單的美觀。

 

量體及景觀說明
竹間聯合建築事務所於2010年修正的人文大樓建案

 

輾轉來到大三,當時系上正推出一系列的土木工程設計實務課程,也就是Capstone,當時校門口的人文大樓正吵得火熱,系上也就順勢推出了設計新方案的課程。我很有興趣,又覺得這是累積作品集的好機會,沒有多想便加入了,想不到這是深深影響我的一個重大決定。

 

在校門口舉辦的「搶救台大校門口活動」記者會。由左起依序為城鄉所黃麗玲副教授、綠黨成員潘漢聲、城鄉所基金會執行長劉可強教授。

 
當時的課程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做訪談,我們需要匯整來自學生、老師以及未來實際使用者的意見,其中對我幫助甚大的是與各系所老師的對談,我發現許多參與公聽會討論的老師們,很多都是我們土木系畢業的。

訪談內容姑且不論,光是看到活生生的學長們1,在土木以外的領域成一家之言,我就感到無比的振奮。

Capstone人文大樓方案課程照片,分別與郭斯傑老師與詹穎雯老師討論中。

 

回到課堂上,跟當時帶課的詹穎雯老師談到此事,老師則又進一步地說:

「是啊,你看那些電機資訊類的科系,東西都是要求越做越小越精密。我們土木系呢,是要越做越大,跨領域的、大尺度的規劃,就需要我們去傷腦筋。最近高鐵不是在說橋墩下陷嗎?這不是光結構補強的事情,還有農地灌溉啊、地下水位評估啊,那是政府政策和大地技師、地質技師的事。我們會一直碰到挑戰……」

我聽得出神,想到我們台大土木的特別之處,其實就在於課程,以成大來說,他們除了土木系之外,還有水利系、測量系、環工系、交管系,更別說都計系了2,分工是如此詳細,但說真的,有哪個高中生能夠確切知道自己想要讀什麼?將來往哪發展呢?

我們在系上受到的教育,是來自各方專業的知識曝光,各別著墨也許不深,但絕對具有相當的廣度。以大學做為通識教育,專業課程留待研究所再深入,相較於其他土木工程學系所,這成為我們相當大的優勢。

而在這裡,必須向系主任呂良正老師和副主任卡艾瑋老師致上敬意和謝意,老師們推動的課程改革具有相當的成效,無論是在大一時期的入門課程、創新的結構與流力實驗課程,或是高年級選修的Capstone系列課程,都對學生們有著極大的影響。我們的畢業生除了繼續向上往土研所深造,也有向外開展枝葉的,我們會去城鄉所、環工所,另還有考取校外建築學士後的同學,而這些人都是來自台大土木。這是我直到不久之前,才領悟出的道理,我真的深以系上的一份子為榮。

 

左圖:卡艾偉老師正對人文大樓方案的模型
發表意見。
右圖:初等環境與建築設計的師生與Capstone課程合作,老師們正在為
土木系學生交誼空間改善計畫評圖。

 

現在的我將前往就讀城鄉所,不得不說也是托系上課程的福,土木系對城鄉所總是欲拒還迎,這點不是一時能說得清的,但無論如何我會帶著土木系的精神迎接未來的更多挑戰。

最後再一次感謝系上老師的教導,同時也感謝我們B97的學生會長游晟暐。會長在這一次的畢業季用心良苦,耗費不少精神,除了把我們同學和家長們照顧得服服貼貼,也造福了未來的學弟妹,將來的小畢典將有例可循,由衷感謝他。

 

 

 

 


1 台大人文大樓規畫案舉辦過無數次的校務會議以及公聽會,也留下了許多的會議逐字稿,除了土木系的老師們,還有許多來自其他系所的老師,也都留下了發言記錄。在我們Capstone課程中,除了引用這些發言,也訪問過這些老師,就姑且稱他們為「學長」吧。這些學長們包括:城鄉所的畢恆達副教授、地理系的徐進鈺教授和簡旭伸助理教授、財金系的廖咸興教授、環工所的駱尚廉教授以及藝術史研究所的黃蘭翔教授。

2 我們曾經有過都市計劃室,是隸屬於交通組旗下的研究室,後來經王鴻楷、夏鑄九老師等人經營發展,成為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