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70 期 國際交流

寶島見聞

梁  超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我年幼時只是在小學課本裡面讀到過臺灣。所以在上大學之前我對這個地方的瞭解很少,只知道她是我們的,而且有阿里山日月潭。由於離自己太遠也沒有多少想要去瞭解她的欲望。直到我上大學遇到一位非常好的臺灣的朋友。他是一位虔誠的天主徒,因為爸媽在上海工作,因此來上海念高中。小小年紀已經通曉中英法意西五門語言。從他口中我聽到了很多臺灣的故事,知道了什麼是「外省人」,什麼是「本地人」。從他的網頁我看到了臺灣除了阿里山日月潭還有美麗的大海與其他秀麗的山川。那個時候我才開始真正對這塊土地產生好奇,才開始打算什麼時候一定要去那裡看看。而這次聯合畢業論文給了我一個寶貴的機會。

 

我在這邊雖然上課不多,但是感受到了同濟的教育與台大教育的一些差別。台大這邊的英語教學的氛圍非常好,我看到的課程基本上都是用英文教學的。講義是全英的,教材也是用國外的教材,不過老師可以用中文授課。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同濟借鑒的授課方式。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知識,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再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在黃燦輝老師的隧道工程課上在講到開挖卸荷引起的裂縫擴展時候,直接把以前的學者的論文翻出來給學生講,文獻的出處都羅列得非常清楚。這一點也是大陸學者與老師應該學習的地方。

在我的畢業論文進展過程中,一度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計算不收斂,論文內容不知道怎麼細化等問題。陳正興老師給我很大的幫助。雖然陳老師不是做多場耦合的,但是他敏銳的視角為學生的論文指了一條明路,在論文的思路與框架方面給與學生非常重要的指導。非常感謝的還有黃燦輝老師,雖然他並不是我在台大的指導老師。但是他每次來辦公室都會問問我論文的進展,同時給我許多建議。

來之前就對臺灣淳樸而熱情的民風早有耳聞,而到了之後才切身地體會到這一點。研究室的學長學姐對我們都非常熱情,幫助我們跑了很多麻煩的手續。還有一點是這邊的人都很會說「謝謝」。進入門店,店員會對你說「謝謝」,走出門店,店員還是一聲「謝謝」將你送走。影響最為深刻的他們的公車司機,他們真的會對每一個乘客說「謝謝」。下車刷一張卡,說一聲「謝謝」,一個都沒有漏掉。這跟上海形成鮮明對比。在上海,搞得不好還會被司機臭駡幾句。人心都是肉做的,但是當我們都習慣了冷漠,那麼對於看似細小傷害也就視若無睹了。

說起臺灣的景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大海。我身在四川,說起大海一直是我憧憬的地方。雖然上大學之後在舟山見過,在澳門見過,但是我並不相信那是大海本來的樣子,因此憧憬仍然在延續。來了臺灣真的讓我飽覽了大海的壯闊與美麗。那種美,是一種不需要太多解釋,只需要你站在她面前就可以感受到的美。花蓮的海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美,而墾丁的海是一種熱情浪漫的美。

在臺灣遊玩的9天中,在文化上讓我最留戀的地方還是高雄吧,因為那裡有美麗島。80年代的末的一個事件改變了之後整個臺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方向。這火就是來自美麗島。而那些被當年的火燒過的人正是活躍於當今臺灣政壇的風雲人物。當我在美麗島地鐵車站那個巨大的玻璃穹頂駐足的時候,那種震撼差點讓我留下眼淚。勇氣,自由與重生是我讀出來的三個關鍵字吧。

說夠了臺灣的好,其實她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最大的問題我感受到的就是新聞媒體的混亂與浮躁。在這邊每天都會有厚厚的報紙送到寢室樓下。每一頁都是充滿了各種爆料,各種很具有視覺衝擊的標題。但是當我瞄一眼之後卻再也沒有繼續讀下去的欲望—全是扯談。對於臺灣的媒體,不要期望她有多深刻的社論,不要期望她有多理性的報導,也不要期望她涵蓋多少國際的新聞。這幫娛樂媒體不知道蒙蔽了多少臺灣的青年,讓他們一直暴露在無聊與瑣碎的聒噪之中。

在來臺灣的這段時間,我們同濟一行的12為兄弟姐妹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的室友是一位馬來西亞人,我們在一起也會談論很多話題,偶爾也會觸及一些敏感話題。雖然大家各有立場,但是還是交流甚歡。不過也很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多少機會去真正結識臺灣本地的同學,至少我在學校沒有。因為在台大每天都去研究室,也不修課,所以很少有機會接觸到臺灣本地的同學。不過倒是通過教會認識了一些,跟他們有一些交流。我發現在臺灣還是有青年會關注臺灣的未來,關注與大陸的關係,關注整個炎黃子孫的發展方向的。

轉眼間50天的交流就要結束了,真心感謝隨行弟兄姐妹的陪伴,感謝這邊師兄師姐的照顧。也感謝指導我論文的莊曉瑩老師、臺灣大學的陳正興老師與黃燦輝老師。同時也是莊老師的幫助,我這樣一個非保研的學生也有機會入選到這個交流項目。感謝沈佳珺老師與黃宏偉老師一直以來對我們的幫助與支持。希望這個項目可以繼續延續下去,讓更多的同濟學生瞭解臺灣,也讓更多的臺灣同學瞭解同濟與大陸。

2013.5.16於台大國青宿舍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