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71 期 焦點人物 |
烽火狼煙 浮生憶往
蔡榮根 博士
中華民國結構工程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理事長 |
|
|
呂良正主任繼提名我為傑出校友後,日前又與廖文正老師盛情邀我接受杜風電子報專訪,個人功業乏善可陳,實不足以給學弟妹們任何啟發,但對師長又卻之不恭,只好勉力回顧一下自己的過往,終於想到自己曾任公職,也擔任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多年,對工程及建築界自然有諸多體會,或許可提出來和學弟妹們分享,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我進大學之前都在金門受教育,那時兩岸還硝煙瀰漫,每逢單號晚上都會看到砲彈夾雜著火光呼嘯穿過夜空,我們都練就聽爆炸聲,就能預測彈著點的本事,也不時聽到有軍民不幸中彈傷亡,就連我家屋頂也曾被彈殼打穿過,初中畢業時特別來台灣看火車,第一次吃到黏QQ的蓬萊米,真有來到大後方的感覺。1973年,那時大學聯考都是先填志願再考試,大部分人都是按照前一年錄取分數高低填志願,台大土木系當時是甲組第4志願,我錄取的是我的第21志願-成大水利系,大二時轉到土木系。
大一暑假到進行十大建設中的台中港實習,有一天接待台大土木系高年級同學參觀團,大家問我眼前的預力樁製作原理,連工程力學和材料力學都還沒修過的我,只好根據數日來觀察心得,說出一些想當然爾的道理來,沒想到很多學長都點頭稱是,料想當初參觀團中,應不乏現在國內外重量級學者和業界領袖,感謝學長們給我信心,哈哈!還記得有次從工地坐交通車回宿舍時,坐在旁邊的一位處長勉勵我:「時間是篩子,只有不斷努力累積實力的人,才不會很快被篩分析出去」。現在我的年紀應該比當時那位處長還大,更能印證這句話的真實性,特別提出來轉贈給學弟妹們。
1977年從成大土木系畢業,因為回金門自然成為國民兵,不必另服兵役,可立刻就業減輕父母負擔,因此就束裝回鄉。先在國中教了一年數學,第二年金門縣政府建設科出了工程股長的缺,建設科長是由金門防衛司令部軍職轉任的,他從地區公教人員名冊中找到我,約見後立刻發布我為金門縣政府建設科「技正兼工程股長」,後來科長告訴我,他在金防部時用了兩位成大土木畢業的預官,兩位都表現很好,因此毫不遲疑的任用了我,如此說法讓我倍感壓力,還好後來沒讓他失望。所以各位學弟妹出社會後的表現,不只關係到自己的前途,也關係到後續學弟妹的前途,不可不慎。
|
1988年迎接李登輝總統視察金門 |
當時金門還是實施戰地政務的年代,縣長由國防部派任。建設科相當於台灣各縣市的建設局,工程股長掌理全縣的都計、建管、道路、水利、自來水等業務,而且島內所有工程和建築物都是由我帶領同仁自行規畫設計和監造,沒學過建築設計的我,只好自行摸索畫起建築設計圖來。在此之前,結構斷面尺寸和配筋都是抄以前類似的案件,自認科班出身的我,堅持自己做結構分析和設計。當時結構分析還是手算的年代,後來宏碁推出了小教授個人電腦,我便自行根據卓瑞年先生所編著「房屋結構設計手冊」的分析步驟寫程式,程式測試成功當時的興奮與成就感,沒經過手算辛苦的結構工程師很難體會。
1986年,我升任建設科長,是少數由金門人出任的縣府一級主管,據說也是當時全國各縣市最年輕的科(局)長。這應和比我更傑出的鄉親都沒回金門有關,我想假若楊永斌校長、陳振川主委、翁正強教授等也都回金門工作,我就不可能脫穎而出了。建設科掌管的業務除工程建管自來水等外,還包括農林、漁牧、工商、交通等,主管縣府約三分之一業務。我來台不久後,建設科分拆為建設局、工務局、和觀光局等三局。擔任建設科長除了須和基層民眾搏感情外,還必須經常來台向中央各部會爭取建設經費,這歷練對我後來擔任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很有幫助,真是凡走過必留痕跡。
然而,當長官「聖眷正隆」,鄉親肯定時,我卻選擇再離開家鄉。主要是想到未來至少還有30年漫長的職場歲月,留在金門可再升遷的職位有限,現狀雖順遂安逸,但總不能這麼年輕就失去奮鬥目標;另一方面金門也開始面臨民主化衝擊,全台各大學院校金門籍學者組成「金門學人聯誼會」針砭金門時政,引起國防部的高度緊張,邀請他們回金參訪,奉為上賓。看到剛回國不久,跟我一樣年輕的楊永斌副教授、翁正強副教授等意氣風發,引經據典言之有物的視野,不禁興起「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豪情壯志,可惜自己資質魯鈍,至今依舊難以望其項背。1988年9月長官終於同意我離職來台,在此之前,我已先考取土木技師、結構技師和中興大學土研所,便先到台中把研究所唸完。
研究所畢業來到台北,進中華顧問工程司(即台灣世曦)建築部擔任結構工程師。中華顧問就像醫生的教學醫院,任何問題都可從資深前輩獲得滿意的答案,我像進入寶山一樣,把握機會解決了很多我在金門自行摸索時的疑惑,雖然不必再為考試唸書,但卻像海綿一樣吸收新知,下班後更是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後來我帶領結構技師公會,面對媒體時能夠專業篤定,可說是中華顧問給我的栽培。我負責桃園機場第二航廈所有小樑、樓板、樓梯的設計,都是挑戰RC結構極限的大跨度設計。每次帶孩子從第二航廈出國,我都很驕傲的跟他們說:「你們腳下踏的每一吋,都是老爸設計的」,我想這就是工程師的成就感吧。
|
2001年接待日本構造者協會來訪 |
細說土木與結構技師的一些天寶舊事
我取得結構技師執照時,結構技師人數還是兩位數,那時也是台灣經濟成長最快的時期,到處建高樓如同現在的大陸城市,因此對自行開業自然有一份憧憬。後來主持101大樓結構設計的甘錫瀅結構技師是我大學同學,我剛來台北時,他是台北市結構技師公會常務理事,我便問他能否去公會旁聽高樓結構外審?他查了相關規定發現特殊結構外審本來就必須公開審查,不得拒絕旁聽,我便常利用晚上時間去旁聽,彌補自己實務經驗的不足。特殊結構外審制度由經驗豐富的技師或資深教授組成審查小組,與設計人就各項設計原則和細節相互論辯,有爭議不決的問題就請蔡益超老師等資深教授做最終裁判。被審者也可能是其他案件的審查委員,大家彼此華山論劍的結果將台灣的建築結構工程技術推向成熟的境界,101大樓結構後來由台灣自行設計監造,可說是水到渠成。
|
2002年接待大陸各省市設計院院長、總工程師組團來訪 |
我晚上去公會旁聽外審時,發現甘錫瀅和吳孟德兩位常務理事常利用晚上的時間相約在公會草擬對外公文,我當過公務員,公文對我不是難事,便留下來幫忙,他們發現我很好用,後來就變成晚上三人工作小組。1990年底公會籌劃改選第四屆理監事,吳孟德先生在理監事會中推荐我為理事候選人,並決議指派我中華顧問的直屬長官陳淵博先生代表理監事會徵召我,我人生最精華的歲月自此與結構技師公會緊密相連。
|
2005年與楊永斌校長、陳正興教授等召開記者會公布雪山隧道調查結果 |
土木系在現在已經退休的師長那一輩,是大學聯考第一志願,他們很多人都是在土木系和醫學系之間選擇了土木系。然而卻每況愈下,一方面是時代變遷的關係,但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土木系畢業的工程師缺乏執業權益意識所致。民國60年以前,土木技師和建築技師都有權接受業主委託設計監造建築物,如同現在世界大部分國家一樣。一些有遠見的建築技師,在立法院推動修訂自民國33以來未曾變動過的建築法,其中最重要的改變是在第13條規定了世界獨一無二的法條:「建築物的設計監造以依法登記開業之建築師為限」,建築師執照則開始由考試院配合開科設考,並規定欲執行建築物設計監造之建築技師和土木技師,限期換照為建築師。我們大部份土木前輩渾然不知自己在建築物的執業範圍從此消失了,一些土木技師前輩也因可換照為建築師,並不在乎這一改變對後輩影響有多大。後來結構技師和建築師為執業權益互相對壘時,這些前輩還成為代表建築師公會的馬前卒。
|
2011年與中日港澳同行組團考察日本311震災 |
當時雖然是威權體制政府和老立委主導立法院的時代,但對國家走向還是比較有理想性的。鑑於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高樓逐漸增加,結構安全不容忽視,發現建築法規定有缺失,乃於民國65年在再修建築法第13條,於後面加了如下但書:「但有關建築物結構及設備等專業工程部分,除五層以下非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外,應由承辦建築師交由依法登記開業之專業工業技師負責辦理,建築師並負連帶責任」。為了執行建築法第13條但書的規定,考試院乃於民國68年開科設考結構工程技師,這就是結構技師的由來。但內政部營建署卻以結構技師人數不足為由,仍將但書規定凍結。建築物結構設計則任由建築師交由任何人設計,絕大部份建築師以收費低廉為主要考量,不在乎其專業能力,各種亂象不一而足,以致於921地震造成89人罹難的台北市東興大樓,後來查出竟是由高職女生所設計的。
|
2013年與陳振川主委、張國鎮主任等到蘭嶼協助提升工程品質與建物耐震安全 |
我1990年剛來台北時,開業結構技師已達百人以上,營建署在建築師公會的運作下,仍不依法行政。台北市結構技師公會第四屆理監事會改選後,我們決定不惜以抗爭的方式要回結構技師的法定執業權,並決定從台北市政府尋求突破,先向法院狀告台北市政府,後得力於台北市議員闕河淵博士強力質詢工務局長潘禮門,潘局長軍人出身,個性正直。當時的黃大洲市長則是學者從政,於台灣省政府秘書長任內曾目睹豐原高中禮堂倒塌,壓死26位學生並造成86人輕重傷的慘劇,1991年4月終於下定決心在台北市率先依法行政,於發建照時要求結構設計書圖上要有結構技師簽署並加蓋執業圖記。但中央營建署仍拒不通令全國比照辦理,我們決定再從高雄市政府突破,有台北市政府前例可循,高雄市吳敦義市長也決定比照辦理。自此營建署終於感受到壓力,但改以無技師簽證規則為由繼續杯葛,在我們的強力抗爭下,最後才於1995年2月頒佈「建築物結構與設備工程技師簽證規則」,通函全國各縣市正式實施被刻意凍結了將近20年的建築法第13條但書規定。雖然如此,很多縣市政府仍在建築師公會背後運作之下拒不配合,那段時光在台北市公會洪呈和理事長與台灣省公會王森源理事長(台大土木64級學長)的領導下,公會理監事十餘人,固定於每周二晚上於公會檢討前周到各縣市奔走請願之成效,和研商下周努力方向,我們原本三人工作小組,則在會後繼續草擬公文或陳情書,到凌晨才回到家是常有的事。在此之前,我已於1991年離開中華顧問,自行開業。
|
2013年與工程產業各公會理事長拜會行政院陳沖院長 |
上述過程現在談起來似乎雲淡風清,但卻是搭配很多次公會動員上街頭抗爭才得到的成果,其中要特別向學弟妹們提及的是,台大土木系師生也曾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1993年12月,建築師出身的立法委員李顯榮提案修改建築法第13條但書規定,將「應由承辦建築師交由依法登記開業之專業工業技師負責辦理」之「應」字,改為「得」字,並一讀通過。若不阻止其繼續二、三讀通過,將嚴重危害全民公共安全,並戕害工學院教育成果及萬千學子之出路。行政院工程會陳振川前主委,時任台大土木系主任,站出來串聯全國各院校系主任登高一呼,邱昌平教授奔走呼號,短短三天便得到工學院四百餘位教授連署抗議書。從12月25日至隔年1月15日大家不眠不休,尋求朝野立委提覆議案、辦記者招待會、於報紙登廣告、準備大型請願活動。台大工學院顏清連院長、台大土木系陳振川主任、台科大營建系陳希舜主任、中大土木系林志棟主任、成大土木系徐德修主任、國家地震中心葉超雄主任、結構學會陳清泉理事長、高健章教授、邱昌平教授等連袂拜訪潘禮門署長。陳振川主任、陳清泉理事長、交大土木系翁正強教授、劉俊秀教授和本人均撰文投書媒體。1994年1月15日當天立法院再開議審建築法修正案時,由陳振川主任擔任總指揮,近兩千位教授、學生、技師群集立法院表達嚴正抗議,並得力於周荃立委的折衝護衛,終於獲得多數立委支持,覆議成功。之後建築師方面,也發動一次人數更多,規模浩大的立法院請願活動,但無功而返。
|
民國83年1月學術界登報為全民生命財產安全請命 |
我所以要不厭其煩回顧這段歷史,是希望學弟妹們了解,所有工作權益都得來不易。除了上述提及的建築法,與大家未來工作息息相關的「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管理條例」、「營造業法」等等很多法案,立法過程無一不是面對與其他利益團體的糾葛,都有一段備極艱辛的故事,因篇幅所限,無法一一道來。而我之所以能無怨無悔的為此奮鬥數十年,也是因為都與公共安全息息相關,感到是在盡一份社會責任的緣故。
回憶921地震救災過往
1999年9月21日凌晨1:47我在睡夢中被地震驚醒,之前沒經歷過搖晃幅度這麼大和歷時這麼長的地震,心裏感覺不妙,不久便從收音機收到房屋倒塌及人員傷亡的消息。那時我擔任台北市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知道必須負起社會責任,除立即著衣趕赴台北市府協助規劃救災外,另外想到很多房屋受損,擔心餘震再來,必定人心惶惶。清晨立即手寫新聞稿請市府幫忙發布,宣布動員結構技師公會全體會員為民眾受損房屋住家義診,並提供處理建議,以安定民心。因為民眾求助案件實在太多,若每件都前往勘查,結構技師有限人力實在無法應付,乃請部份會員在公會輪值接聽民眾電話,若損害輕微則直接告訴民眾不必擔心,公會雖臨時將電話擴充到10線,大家仍電話接到手軟,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
|
1999年921地震向馬市長簡報校舍耐震安全問題 |
另一方面,我將所收集受損情況照片篩選一些典型案例,公布給媒體教民眾如何DIY檢查。後來台北市政府還採用編撰成「震後住家房屋自我檢查手冊」,大量印製發送給市民,同時請我巡迴各行政區講解,並錄製成影帶宣導,這手冊現在還被很多房仲公司印製送給客戶。在台北處理告一個段落後,便繼續率北部會員到中部重災區協助救災和緊急鑑定,當時需要大量專業人力,幾乎所有大型顧問公司,和土木營建科系老師、研究生也都投入救災。
那段期間,朝野都停止原本激烈進行中的2000年總統競選活動,身為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的我,則除領導救災之外,也成為國內外媒體採訪的焦點。原本建築師公會理事長也接受採訪,但畢竟結構專業能力不足,又想掩飾屋倒人亡的原因,全部歸究於天災及設計規範不足,後來也就沒有媒體再找他們了。我則列舉東興大樓等倒塌建築物實例,說明未依結構耐震規範設計及施工才是禍首,獲得所有媒體廣泛報導。學弟妹們都知道,規範縱有所不足,但若建築物能完全遵循耐震規範設計及施工成具有韌性的結構體,即使震後損毀,也不致造成如此重大死傷。若我不把事實講出來,震災過後船過水無痕,依然故我,那將對不起後代子孫。這些年來,我仍常接受媒體採訪一些突發的重大工程災變或爭議事件,其中很多涉及朝野的政治角力,秉持只有專業,沒有藍綠的立場,只要危害公共安全或公共利益,我一定直言不諱,同時也絕不誇大問題或災情,以免社會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
1999年921地震率結構技師於埔里協助救災及緊急鑑定 |
學劍不成又學書
身為台大土木系系友,我還是要交待一下我在台大的學習過程,當台大還在為進世界排名百大而奮鬥時,台大土木因師資優良、教學研究卓越早已被評比為土木領域世界排名第31名,這一得來不易的成就,我想大家都引以為榮。我是個學習興趣廣泛的人,主要是為有興趣的研究議題而進博士班,與很多同學的年紀相比,我是他們的父執輩,年齡也比恩師曾惠斌教授大得多,但我知道進了學校就要遵守學生的本份。我唸管院EMBA時,同學有國防部上將、台大醫學系教授、上市公司董事長等,每門課都要簽到,缺課四次就得重修,助教小女生時常點名,大家都很恭謹的應答,不敢怠慢,有人因缺課太多而放棄學業。這件點名小事也反應出台大的驕傲,但這也是台大學歷帶給大家的價值。
我一進博士班就開始構思論文題目,這時候發現自己原先的一些想法並不足以完成一篇有創新價值的博士論文,於是大量閱讀期刊。因想以財務為主軸,因此除了營管領域,也閱讀財經期刊,現代財務工程所用的數學艱深程度一點也不輸工學院,這時我發現營管前輩大師有關財務研究所使用之模型,在財務領域已經是傳統模型。和曾老師討論結果,決定採用現在大家還在驗證中的財務領域最新模型來驗證我們的營建業,並與營管領域主要期刊論文內之分析結果做比較,曾老師還邀財金系廖咸興教授當我的共同指導教授,廖老師是我EMBA論文的指導教授,也是台大土木系畢業的學長。
我則上窮碧落下黃泉,收集和閱讀營管與財務期刊與我研究主題有關的英文論文數十篇,因國內營建上市公司樣本家數太少,而且需在國外發表SCI,並與美國之研究結果比較,因此老師建議我採美國公司樣本。大概是興趣驅動熱情,一大把年紀了,竟然夙夜匪懈,不覺辛苦,時常夜有所思,清晨就打開電腦。感謝兩位恩師對我不厭其煩的指導,母系師長們的教導和鼓勵,還有優秀的碩士班研究團隊的協助,三年期間我共完成5篇SCI和2篇EI論文,其中有3篇投營管領域的指標期刊,到第六學期末提學位口試申請時,已經有2篇SCI和2篇EI被刊登或接受。當口試通過時,我相信自己是貨真價實的台大土木博士,口試委員尹衍樑教授勉勵我:「成功永無止境,繼續努力」,我現在也將這句話轉贈學弟妹們。坦白說,博士學位並不能為我現在的工作增加任何效益,我還為此犧牲了一些業務,年過半百,我才覺悟到自己是一個求知動機甚於求利的人。
給學弟妹的話
母系所開的課程絕對足夠訓練大家成為稱職的工程師,學弟妹們都是天資聰穎才能進台大土木系,可以對自己有更高的期許。我建議大家不要侷限自己的視野,台大有得天獨厚的資源,行有餘力多去修自己有興趣的外系課程和參加社團。我也很高興看到呂主任和康仕仲教授在大一必修「工程概論」所做課程革新的嘗試,假以時日必定對學弟妹們的未來有深遠的影響。
蔡榮根 小檔案
國立台灣大學 土木工程博士
天津南開大學 經濟學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 EMBA商學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 結構工程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土木工程學士
現 職
中華民國結構工程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理事長 (Dec. 2010-present)
新北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 創會理事長 (June 2008-present)
富一結構工程技師事務所 所長 (Oct.1992-present)
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 常務理事
中華民國地震工程學會 常務理事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 認證委員會委員
中華台北亞太工程師監督委員會 監督委員
台大土木文教基金會 董事
台大土木校友會 理事
成大土木文教基金會 董事
經 歷
台灣省結構工程技師公會 第六、七屆理事長(May 2003-May 2009)
台北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 第六、七屆理事長(Apr.1997-May 2003)
中華顧問工程司 資深工程師(Aug.1990-Aug.1991)
金門縣政府建設科 科長、技正兼股長(Nov.1978-Sep.1988)
榮 譽
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 會士
行政院 公共工程專業獎章
廈門大學 南強講座
台大土木系 傑出校友
中國土木水利學會 傑出論文獎
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2012 ~ 2015
歷年報章投書
1.「立法委員應迴避,涉及本身利益之法案審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1/7/1994)
2.「漠視建築結構設計,防震大患」,中國時報時論廣場(7/19/1998)
3.「不堪一震,又是校舍」,聯合報民意論壇(7/21/1998)
4.「平時當震時,慎擬對策全民防災」,中國時報時論廣場(7/21/1998)
5.「擴大內需方案,需有妥善配套措施」,中國時報時論廣場(8/24/1998)
6.「民主、法治、專業救台灣」,中國時報時論廣場(10/29/1998)
7.「校舍的安全」,聯合晚報聯合論壇(10/24/1999)
8.「校舍重建規範,該補強的沒補強」,聯合報聯合論壇(11/12/1999)
9.「拿出良心防震」,聯合晚報聯合論壇(4/1/2002)
10.「工程專業需要本土化」,聯合晚報聯合論壇(8/11/2004)
11.「靭性防震,別蓋豆腐渣校舍」,聯合報聯合論壇(5/7/2008)
12.「金門苦,官員下鄉來看看」,聯合報聯合論壇(6/6/2008)
13.「921不遠,公權力仍害命」,聯合報聯合論壇(9/21/2008)
14.「安檢造假,不足為奇」,中國時報時論廣場(3/8/2011)
15.「日本強震,台灣剉咧等」,中國時報時論廣場(3/12/2011)
16.「台灣核電廠,不如日本耐震」,聯合報聯合論壇(3/13/2011)
17.「立即關閉核一廠」,自由廣場 (5/15/2011)
18.「921地震13周年,建管沒作為」,中國時報時論廣場(9/23/2012)
19.「勇於堅持,監委仍有可為」,聯合報聯合論壇(8/16/2013)
20.「學日本與水共生,住宅闢滯洪池」,聯合報聯合論壇(9/6/2013)
21.「維冠建造一路犯忌,政府無責?」,聯合報聯合論壇(2/15/2016)
22.「建管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蘋果日報論壇(2/17/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