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77 期 焦點人物 |
我的土木之路 (上)
周南山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兼任實務教師 、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華地工材料協會理事長 、中國工程師學會監事等 |
The Road Not Taken(Robert Frost未踏之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我矗立金黃落葉滿鋪的樹林中,眼前兩條小徑蜿蜒,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可惜我不能同時涉足;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我站立良久,形影孤獨,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我將視線順著其中一條,遠遠眺望,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直到小徑鑽入灌木叢中。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然後選了另外一條,它同樣美麗宜人;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因為沿路草長及膝,似乎等待旅人踐踏,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使我的選擇,或許有了更好的理由。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儘管往來的足跡,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其實對兩者的磨損程度相當。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清晨新落的葉子,覆蓋了小徑,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腳下不曾被旅人步伐染污的落葉,我踏上旅途。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噢!就把平坦的那條留待下一次吧!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然而一個旅程會導向另一個旅程,這個道理我明白,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也不禁令我懷疑可有機會舊地重遊。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多年、多年以後的某個時刻,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我將寬慰地吐著氣,述說這段經歷: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在黃樹林中,眼前兩條小徑蜿蜒,而我…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我踏上乏人問津的那條,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也展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
|
|
|
這是美國廿世紀最有名的詩人Robert Frost 的未踏之路,也正好描述了我的職業生涯。博士拿到後放棄在美國安穩有保障的公務員生活,回台後也不從事眾所欽羡的教職,創業之後又應聘到中興顧問擔任總經理,甚至兼任教授卻開些自己沒學過的課程。踏上了落葉滿地、乏人踏足之路,卻也展開了我不同的職業生涯。
逃難於大江大海
我於1948年出生於湖南南嶽衡山,故取名南山。那時南嶽無普通醫院,僅有肺病療養院一間,內僅醫生護士各一名。母親生我之時,該護士為趕赴男友之約,等得不耐煩,便以催生劑催生,產後不待洗滌即走,謂待次日補洗。未料次日即發高燒達四十度,數分鐘抽筋一次。當地既無良醫可求,亦無良藥可買,母親困坐愁城,終日以淚洗面。
父親周世輔教授當時任職湖南大學,自同校女教授得知,以蟑螂去殼,用瓦片燒乾,輾成粉末灌我而退燒。母親乃喜出望外,以後每遇高燒,即如法泡製,因此年幼的我,吃了不少蟑螂。蟑螂因有救命之恩,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我家蟑螂特多,卻不忍除之。
我自出生後,體弱多病,醫藥兩缺,照料困難。時值常沙棄守,人心惶惶,父親因曾擔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委員,共軍大舉南侵,恐遭不測,乃決定逃難,但因旅費無著,躊躇再三。母親這時拿出娘家的珍藏金手鐲出售,可惜一時並無買主。一日母親與某米店老闆談及此事,老闆為取悅情婦,欣然以大洋三十八元購買,乃成為一家四口一路逃難的盤纏。三十八年六月(我才八個月大),全家離開南嶽,趕上唯一的火車經衡陽赴廣州逃難。父親並協助任教的長白師範學院越過瓊州海峽,遷校海南島,前後七次播遷,才在三十九年一月來台。一九四九,的確是龍應台描述的歷經大江大海、顛沛流離的苦難時代。
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少年時代
小學我唸新北投薇閣育幼院(即現今之薇閣小學前身)。這是板橋林家(林薇閣先生)所創辦的一所孤兒院,也收一般生,特別重視愛的教育,讓我們一般生和幼育生一齊上學,體會他們的孤苦伶仃,因此在這裏我們學會了分享、包容、互助與體恤。當然這裹沒有惡補、沒有體罰,我也享受了快樂的童年。
記得那年初中聯考的作文題目是:台北街頭。有一位考生寫到:人有人頭,街有街頭,站在台北街頭,看到的都是人頭。的確那年代台北街頭的車還不多。
意外考上建中,發現高手雲集,遠非身處在愛的教育溫室下的我所能匹敵。數學考試常吊車尾,英語演講比賽沒聽懂一句,信心打擊不少。初中同學中包括了後來出任國科會主委的黃鎮台、中研院數學所李國偉所長和哈佛大學生物統計系的魏立人教授等(記得黃鎮台每天哼些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之類的洋歌;而李國偉和魏立人在當時討論的不是代數,而是拓樸學)。
初中備受打擊之餘,讓我深刻瞭然自己資質平庸,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因此畢業乃投考台北工專土木科。父親原唸復旦土木系,希望實業報國,但因家中遭土匪搶劫,為節省學雜費並利打工而轉唸文科,故一直希望我能繼承他未完成的志願。沒想到高中聯考又考上建中,由於同學皆選擇母校,我也就與台北工專土木科擦身而過,但也因此對土木科系特別關注。
高中聯考因國文成績尚佳,進了所謂的國文班(當時建中以聯考成績某科最優的五十人匯集一班,故有國文班、英文班、數理班…),而展開了我的文學之旅。同學間人文風氣頗盛,建中青年(校刊) 發表文章以本班最多,且文字氣派不小,不像中學生的作品。同學中有一位筆名柳青陽,虞美人、如夢令、菩薩蠻等宋詞詞牌,寫來溫柔婉約,彷彿南宋蔣捷餘音重唱。那時建中的作文比賽永遠他拿第一,在高手環伺之下,自慚形穢,而我的文學之夢也嘎然破滅。
父親身為文科教授,卻希望我以實務優先,加以當時建中之風氣以理工為尚,唸社會組的人易遭異樣眼光注目(沒想到後來馬總統、江宜樺、朱立倫皆出自建中社會組)。我也在父親的期盼下進入成大土木系。
榕園樹下
伴著勉語,揮別母親臨別的淚痕,登上了南下的汽車。
從濃蔭鋪地的工學路中穿過去,看到了工學院館。成大以工起家,一系一館,毫不含糊:機械、電機、化工、礦冶、土木…,各館依次相接,形成中國現代工程建設的搖籃。流連在土木館,從牆上雄偉的工程照片,我興起了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情壯志:
看!多少的公路和鐵路將要在我們的手中蜿蜒伸展!
多少的水庫、大壩需要努力來建設!
無垠的錦鏽河山需要設計與開發!
都說唸土木系是又土又木,但是缺乏苦幹實幹的人才,台灣的建設工作由誰來完成?舍我其誰,舍我其誰?懷著這種未知能否實現的抱負,青澀卻充滿期待的我,步出土木系館,而路上註冊的同學已漸漸多了。
開學了,騎著鐵馬東奔西跑,穿梭在濃蔭的校園裏。住在宿舍裏,都是成功嶺第一團第一營第一連的同學(包括毛治國副院長、台灣世曦李建中董事長、台大張陸滿教授、中大林志楝、吳究教授、成大高家俊、方一匡教授、環保署阮國楝所長、工程會朱嘉義處長、泰興張鴻仁總工程師、吉興張道明副總、AECOM美國朱敏副總、T.Y.Lin新加坡陳源總經理等等,各有一片天),大家守望相助,倒也其樂融融。凌晨就寢,黎明即起,總算嚐過了「純讀書」的滋味,生活被逼成一條甬道,一條以考試為函數的正弦曲線。雖然不很滿意這種蒼白而帶血絲的日子,但其收獲則遠非終日讀小說所堪比擬的。
飯後漫步於晚風夕陽中,悄悄地擁抱光復校區的寧靜,享受一種神韵悠邈的氣息,小園香徑獨徘徊的樂趣。很喜歡那兩幢文藝復興式的大樓,和百年老幹的大榕樹相映,益增其古典的氣息。雖然光復校區的住宿條件彷彿軍營,連洗熱水澡皆不可得,但我們仍覺得能夠生活在這種環境的確是一種幸福。
|
民國五十七年大一時期於成功大學光復校區
原載成大土木系60級畢業班刊「橋」
|
成大的四年,我成為毛治國所謂「右手拉計算尺,左手寫文章」的另類。其實班上這類怪咖也很多,毛治國本身也是一絕,興趣廣泛,文史哲管理皆通。當時成大青年社和西格瑪社都有很多類似的人物,雖唸理工,但興趣廣泛,人文素養不下於文學院的學生。
在大一時參加寫作協會及青大青年社,並於暑假參加了救國團的復興文藝營和新聞研習會。這個「不務正業」的經驗,其實對我日後的溝通技巧幫助很大,常思自一般人的觀點,而非僅自工程專業的觀點,以全方位的眼光看待事情,不僅利於與普羅大眾溝通,也避免了所謂專業的傲慢和疏離感。寫這篇文字的此刻,兩岸服務貿易的學潮正盛,雖然政府也舉辦了許多說明會,但服貿條例法律文字令人望而生畏,而產生了一些不利政府的懶人包,才讓反對者有機可乘,把明明是一手好牌的服貿條例變成罪大惡極,可見溝通與宣傳技巧之重要性可能大於議題本身。
近年來我在聯合報和中國時報論壇曾發表近二十篇投書,且幾乎百分之百刊登,這在每天接獲百篇以上投書的兩大報社並非易事。新聞研習會給我的訓練:如何吸引讀者、如何破題就很有幇助。例如本文從美國詩人Robert Frost 的The Road not Taken 做為引言,便是一例。而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鄭貞銘教授給我的寫作及做人做事指導尤多,迄今仍是亦師亦友地聯繫著。
|
作者(中)、母親(左2)、與毛治國同學(右1)及其父母(右2、左1)
於成大畢業典禮合影
|
在成大的四年,嚴格來說,我在課堂中獲得的,還不如在社團活動的收獲來的大。在救國團主辦的復興文藝營倖獲散文組第二名和新詩組特別獎,大二擔任成大青年主編也倖獲救國團大專期刊競賽冠軍。大四時也負責過成大新聞社,那時外文系一年級的龍應台也跟著我們當編輯。由於編務繁忙,常需跑印刷廠,也多少影響了一些課業,不過都還能順利過關。成大土木系考試既多且難(考試多在晚上),且分數給得很緊,經常班上三分之一以上被當。在六0年代,一般教師多只有碩士學歷,且乏實務經驗,教書的方式不像現在採用power point和投影機,當年只限於抄黑板和導公式,所以上課頗為枯燥。但雖然資源有限,大家都很珍惜學習的機會,尤其是每當有留美學人返校客座或演講的時候。
|
成大土木60級畢業班刊「橋」 |
在畢業之際,我們編了一份班刊「橋」,做為紀念。主編林志楝在序言中寫著:這座橋的結構,不是預力,也不是RC,它是心與心的結合,所築的感情之橋,它將永存於你我之間。當我們年邁髮華的時候,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我們將憶起那個在南方,鳳凰城裏的一花一草,那個永不凋零的往事。這座橋由林志棟規劃,李建中、毛治國、阮國棟和我負責監工,可能是歷年來成大土木畢業生唯一的班刊。
民國六十年由成大土木系畢業,擬往美國深造。先考上自費留學考試,當兵後再一試公費留考。為準備公費考試,還在台大旁聽了一學期趙國華教授的土壤力學。趙教授鄉音頗重,只有我坐在前排用心聽講。期中考前有不少同學看我很認真,以為我是上一屆被當的學生,紛向我打聽考古題,不覺莞爾。後來果真由趙教授出題,而我也以土力、結構、國文、史地三民主義四科皆八十分以上,名列土木學門最高分,但因英文不及門檻六十分而從缺。在成大從未考過第一的我,竟在公費留學考擦肩而過,也增加了不少信心。乃積極參加托福、GRE考試及申請留學。
有一次在美國在台基金會查各大學資料時,旁邊一位美麗的女生向我詢問,交談之下,只覺氣質甚佳,談吐大方,當時不好意思向她要地址(那時可能家中還沒電話),只知是政大經濟系應屆畢業生。幸而家父時任政大訓導長(今學務長),有畢業紀念冊地址可查,乃藉口GRE問題去函請教(後來聽說我文情並茂的來函和老氣橫秋的書法頗受二老讚賞,也是蒙新聞研習會之賜),進而交往,後來在美結婚。
首度留美(南卡羅萊納)
民國六十二年很幸運拿到助教獎學金,前往南卡羅萊納大學進修,跟隨大地組朱定一 (T.Y.Chu)教授。在上課之前,先在南卡的Charleston中國餐館打了一個月的工,當bus boy賺了四百五十美元。整整三十天沒休過一天假,也獲得英語會話的機會,並體會了當勞工的辛勞。
美國大學上課與台灣很不一樣,因為學費貴且多需貸款,大家較為珍惜,學生都很專注且勇於發問。朱教授每節都出習題,並要求擔任助教的我習題都先做一遍,教授確定我百分之百瞭解後才能批改學生的習題。這也養成我徹底瞭解、交任何報告再次複核(double check)的習慣,以及自我要求的紮實訓練,使我一生獲益匪淺。在台灣我參加碩博士口試,發現許多同學交出成果前不事先校核,以致文字錯誤百出,主要的原因是教授未要求double check,而學生(工程師也一樣) 則只求速度快及份量多。其實魔鬼藏在細節裏,若原作者未能仔細校核,只重視表面的三級品管只徒然浪費大家的資源而已。
來自中國大陸的朱教授雖做事仔細,要求嚴格;但對學生頗為照顧,也願意給獎學金給中國學生。因此前後指導過的台灣學生頗多,包括:莫若楫、方永壽、林炳森、徐登文、牟靜華等。可惜朱教授在英年即因患大腸癌早逝。
南卡大的課程多開在晚上,以方便在職的同學。也因為混班教學,得以認識任職顧問公司的同學,深知大地工程實務經驗之重要。於是在獲得碩士學位後,進入南卡哥城的Law Engineering Testing Company(今AECOM)工程顧問公司工作。也深感其工作與學校所學的理論最貼近,可以學以致用。
那時吾妻常感頭痛,看了幾位醫生均未能確診,只說是偏頭痛。但我不信邪,發揮朱教授傳授的double check精神,竟在醫生尚未診斷前,藉由一本本中文的衛教書籍詳加研究,以消去法將所有頭痛的原因一一排除,及早地發現吾妻腦瘤。在南卡大全體中國同學到醫院祈禱下,終能得以治療康復。
在南卡的那段日子,我也曾熱中參與學生運動,故也能體會現在年輕學子的熱血與激情。只不過當時我們參加的是保釣愛國運動,現在學生的訴求是反服貿、反體制的反政府運動。
一九七O年代,由於中日之間對於釣魚台主權之爭,引發了海內外風起雲湧的保釣運動。一九七一年聖誕節,在華府成立反共愛國聯盟(簡稱愛盟),展開與左派間之鬥爭。我在南卡四年中,與趙少康同為愛盟南卡州代表,並主編南卡通訊、美南通訊雜誌,與馬英九、毛治國、賴世聲等主編的波士頓通訊並稱當時留學生刊物之佼佼者。由於當時還沒有電腦,且經費拮据,所有的稿件均為手抄本,印刷、裝訂、寄送均需自己處理,其辛苦自不待言。但當時愛國心切,也無怨無悔。
|
作者就讀於南卡羅萊納大學 (U. of South Carolina) 碩士班 (1973-1975) |
(下期待續)
周南山簡歷
學歷
•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土木工程博士
•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土木工程碩士
•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
現任
•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兼任實務教師
• 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 中華大學土木系所兼任教授
• 台北市政府防災諮詢委員會颱洪組委員
•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諮詢顧問
• 中華地工材料協會理事長
•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常務監事暨兩岸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
• 中國工程師學會監事
• 中華民國道路協會理事
• 俄羅斯國際工程院台灣分會監事
經歷
1. 環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1-2013)
2.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8-2011)
3. 堅尼士工程顧問公司總經理 (1994-2008)
4. 山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1992-1994)
5. 美國科羅拉多州公路局(Colorado DOT)正工程師兼地工組長 (1983-1992)
6. 美國丹佛 Geotek 顧問工程公司計劃經理 (1980-1983)
7. 中華顧問工程司大地工程師 (1977-1979)
8. 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哥城 Law Engineering大地工程師兼實驗室主任 (1975-1977)
專長
• 永續土木工程
• 生態工法
• 工程與生態、景觀、環境之融合
• 加勁擋土結構設計與施工
• 邊坡整治設計與施工
• 水庫淤泥處理
• 基礎工程設計與施工
• 專案管理
• 工程國際化與英文簡報
• 專技報告寫作
榮譽
1. 美國土木工程學會(ASCE)會士(Fellow)(1996)
2.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士(2004)
3.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工程獎章--優良設計獎 (2008)
4. 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第一屆工程技術獎個人獎(2007)
5. 第十屆大地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獎(2003)
6. 美國科羅拉多州公路局員工特殊貢獻獎(1989)
執照
1. 中華民國土木技師
2. 美國科羅拉多州執照工程師 (Professional Engineer)
3. 亞太土木工程師執照(APEC Engineer/Civil)
4. 國際工程師執照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Engineer)
發明
六項台灣、美國專利
論文
76篇期刊及會議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