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79 期 學術活動成果報導 |
全球化團隊 從 0 到 100
李奕芬
全球化團隊專題課程修課學生
|
科技日益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愈趨便利,因此團隊合作不再受國界所限制,但也相對需克服非技術面的問題。為瞭解跨國團隊合作的過程與可能遭遇的困難,利用「全球化團隊專案」的機會,齊聚來自不同國家的多所大學,透過虛擬平台進行跨國溝通,以實務專案進行專業討論,從中瞭解跨國團隊合作的優點與挑戰。
「全球化團隊專案」起源於正在執行的科技部計畫:i.EDU教育創新平台(網址 http://i-edu.tw);由台大土木系康仕仲副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並配合計畫研究於台大開設「全球化團隊專案課程」,與每年開設此課的美國華盛頓大學Carrie Sturts Dossick教授共同合作,並邀請成功大學蔡錦松教授一同參與,讓台大與成大同學有機會參與全球化虛擬團隊之專案。
專案團隊之成員來自4個國家、5間大學,包含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以下簡稱UW)、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以下簡稱IIT),以及今年第一次參與的韓國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以下簡稱YU)、臺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以下簡稱NTU)與成功大學(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以下簡稱NCKU)。此次NTU與NCKU共有11名學生參與、共分為5組,與其他三間學校成員共組團隊,達成專案目標。
專案以東印度的奧里薩邦(Orissa)的一棟既有三層樓建築(圖1)為改建目標,為防範該地區經常發生之水患,故需將該建築改建成一棟防洪建築。其最終產出需仰賴全球化團隊合作,在11週後提出成果報告包含建築設計、結構設計、成本管控、工期排程與安全分析等。在此專案中,各學校成員皆有各自職責設定:IIT-Madras負責3D建模、UW負責4D模型、YU負責成本估算、NTU與NCKU負責安全分析,但各團隊可因應背景、專長的不同,調整適合的工作分配;又因各國學期制度不同,NTU、NCKU與YU於第五週才加入專案討論,雖因此衍生許多難題,但亦讓修課學生從中體認,跨國團隊所會遭遇的實際狀況。
|
圖 1 專案目標建築物原貌 |
全球化團隊的合作溝通需仰賴有效之虛擬平台,2014年專案建議團隊成員使用Sococo虛擬溝通平台(圖2),以做為每週討論會議之平台。基本功能包含視訊、通話、訊息視窗與共享桌面與文件,共享文件亦可開放共同編輯,有助會議討論時的即時性和參與性。另一特色則是它的介面,猶如辦公室座位區的呈現,個人的辦公室、各種大小會議室、甚至休息區與大廳(圖3),都讓人登入後宛如置身虛擬的辦公室一般,這的確也實踐了現代「到處都是你的辦公室」的科技需求。
|
圖 2 NTU與NCKU課程進行討論畫面(Sococo平台) |
|
圖 3 Sococo Global Team(全球化團隊成員討論空間)登入介面 |
歷經十一週、每週一次的網路會議,從一開始的語言口音、文化習慣與軟硬體設備等問題,中間經過適應、磨合與包容,最終五組皆產出專案成果,包含既定的3D、4D模型、成本估算、工期排成與防洪策略,甚至有組別製作模擬洪水來襲時的疏散影片,成果超越預期;而對修課學生而言,合作過程所累積的實務經驗學習遠勝於成果之展現。
為使難得的虛擬全球化團經驗得以傳承,台大土木系康仕仲副教授與成大土木系蔡錦松教授和修習「全球化團隊專案」的學生們,經過四次線上會議討論、腦力激盪,將全球化團隊經驗萃取精華,融合實務練習於5月16日南下成功大學舉辦「全球化團隊:0到100工作坊」。藉著剛與UW、IIT-Madras與YU共同合作經驗,將虛擬全球化團隊的珍貴經驗,轉化為五個主題辦理這場工作坊,推廣經驗的同時讓學生們教學相長。
由於來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們來自不同領域甚至不同國籍,彼此間都不認識,為了能夠讓大家能夠順利互動,一開始我們先準備了一個小活動讓大家互相認識、暖暖場。首先,每位成員抽一張拼圖卡片,拼圖是有四個邊界的四邊形,成員拿到拼圖之後,就要去找可以互相接合的夥伴(讓邊界的圖案互相接合),報上名字後拼在一起。最後目標是六個人拼成一個三乘二的長方形。同一個長方形區塊的夥伴再互相做詳細的自我介紹。如果拼圖卡片上有特別的記號,還要做額外的介紹。過程中除了認識彼此以外,說出自己的興趣、背景也有助於打開話題,讓整天的工作坊沒有冷場。
進入工作坊主軸,如何將全球化團隊的經驗傳達出去呢?從修課學生的經驗,全球化團隊如何從0到100,從破冰開始互相認識彼此,接著建構網路環境中的正向氛圍,並試著面對每次會議的起始、如何達到有效溝通、結束以及會後的跟進。
陌生網路團隊的破冰
在網路團隊中,由於地域、時區、文化的差異,組員間對於彼此的了解相對較少,在第一次會議前,我們透過E-mail和自傳(CV;Curriculum Vitae),來減緩中途加入團隊所造成的衝擊與溝通障礙。在E-mail中儘量勇於表達熱誠,讓其他成員認為我們的加入是有幫助的;此外在詢問進度或開會時間也需儘量配合目前的狀況。CV除了單純介紹自己的專業外,也可以提供一些興趣等資訊,可當作會議空檔的聊天話題,拉近組員間距離。
實作部分是請學員撰寫自己的CV,其中包含能展現主要學習領域的學歷、工作經驗、相關專案經驗、語言能力及興趣五個項目;我們發現學員仍習慣以條列示的方式表示,但條列式有時無法讓讀者深入了解,因此在撰寫過程中有建議學員在工作或學習經驗中,可多加描述所實習的技術或收獲等。
網路環境中建構正向氛圍
在溝通的過程中,當提出的想法意見被他人否決或是忽視的時候,應該要如何溝通討論並能維持正向的氛圍,我們透過模擬活動來練習。首先學員們假想自己是學生會的一員,經過長時間努力的爭取,校方同意在校園內增設數台自動販賣機,而現在學生會的成員們必須討論販賣機該販賣何種商品;討論是透過遊戲的方式進行,學員必須以英文來溝通。
學員們在堅持與捍衛自己目標的前提下,透過遊戲紙卡上的英文句型提示,與他人進行辯論,最後說服其他成員妥協而定案;而遊戲結束後進行英文句型提室卡的含意,「PAC 溝通技巧:Be Patient、Be Active、Be Closer」的講解,讓學員們了解如何以PAC 溝通技巧與範例句型建構會議正向氛圍,以期在往後的會議上,能善用PAC讓會議的溝通過程更加和諧!
好的網路會議起始
所謂好的開始已達到成功的一半,正式進入網路會議有許多「眉角」需多加注意。此主題的活動設計以「大家來找碴」及「虛擬會議情境模擬」為主,希望學員能從狀況劇及參與虛擬會議來瞭解會議起始可能發生的狀況,從錯誤中學習。情境主題以技巧及對策為主,例如:會議是人到就開始嗎?會議前需要準備甚麼?有什麼事情可以在開始前先決定好的?溝通的方式除了網路會議以外,還有什麼呢?
網路會議的溝通具備即時性,但也使得時間的運用較沒彈性,相反的,電子郵件等非同步平台則有更好的時間彈性;對於即時性要求低的事情可以運用這些平台,不需要占用網路會議的時間,例如會議的議程和主持人都可透過會前討論先有定案。良好規劃的議程可以提升會議的效率,尤其是在網路上,缺乏明確流程的會議往往會拖得很冗長。同樣的,網路會議若是橫跨不同領域、團隊的合作,如果缺少主持人領導會議進行,有可能變成多頭馬車、沒有定論。諸如上述事項,不應該等到網路會議開始時才決定,透過事前的溝通,可以讓與會者對會議的情況更容易掌握。
有效網路會議溝通
經過前面主題的設置、事先安排,終於正式步入網路會議討論。為讓學員們了解我們這次專案的學習過程,無論是心境上或是態度上的轉變,收穫都比預期的更多。從一開始混亂的溝通到互相交流想法,需要的不僅是基本的語文能力和會議的進行技巧,更需要適當的合作態度;當溝通是建立於正向團隊,諸如語言問題、會議模式、會後信件溝通、想法交流和分工等問題,都可以被克服。
在工作坊中提到,現在台灣的年輕學子在科技上的學習都很快速,尤其跨國合作時少不了科技應用當作溝通合作的媒介,但解決了技術上問題,合作上的態度與思維卻缺乏訓練;在我們的實務經驗中領悟到,當我們的合作態度能有所改變,不管合作的對象是誰,我們都能有很好的成果,進而創造價值。
會議的結束技巧與跟進
在跨國網路會議中,結束一場會議和會後如何跟進是很重要的,就我們的專案經驗,給予一些好用的訣竅及技巧。其實,不論在實體會議還是在網路會議中,會議的結束和會後跟進都一樣重要,只是在網路上會比較難以實踐,由於無法得知對方的狀況及反應,所以某些細節要特別注意,像是結束時的總結,條列本日議題及討論結果,並確認大家想法一致,最後再決定下次會議時間及分工。
僅有經驗分享不實際演練,很難體會它跟實體會議之間的差異,因此最後我們安排讓學員們實際用sococo來討論議題,並在學習單上設計幾個問題,讓學員們能用自己的話記下自己親身體驗後的感想,以期他們在未來能學以致用。
最後,由康老師與蔡老師帶著全體學員共同作分享討論,全球化團隊的修課學生將自身的經歷與應對秘訣,不藏私地全教給今天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其中當然包含從失敗溝通經驗所獲取的訣竅,有句話說「Failure often leads to success」;如同在最後心得分享時,有學員請教授課教授,當學生遇到挫折時老師怎麼做?「Do nothing!」不侷限學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搶在第一時間給予「正確答案」,試著讓學生從自身的經歷去學習、突破,獲得的成果會更加深刻且充實!如同全球化團隊:0到100工作坊,透過經驗分享、秘訣傳授,都不及將來各位真正接觸到跨國團隊的合作經驗。
|
圖4 「全球化團隊:0到100工作坊」全員合照 |
早已跨入高科技資訊世代的現在,未來的合作、競爭不再受國界領土的限制;此次不論是親身參與跨領域團隊專案的修課學生,或是前來參與全球化團隊工作坊之學員,以期所學的內容都可成為未來面對跨國團隊合作時的教戰守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