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98 期 國際交流

我在德國威瑪包浩斯大學交換

楊耀畬

 

 


2014年我已經碩二下學期,想著考完預官就去當兵的我,突然有一個以前就有在想的願望有機會實現,就是在國外生活幾個月,2014年4月台大土木系與德國Bauhaus大學土木系完成簽訂交換學生合作計畫,因此透過書面資料審查與面試,我有了在德國住幾個月的機會。

 

 

在德國交換-我的四個挑戰

決定出發前往德國魏瑪包浩斯大學(Bauhaus Universität Weimar)當交換學生半年,是在2014年四月的事了,那時的我,是台大土木所CAE組碩二,即將要論文口試畢業的學生;整個從決定交換到結束回台的過程,總共在德國交換了11個月,比原先預計交換半年還多,中間的所見所聞和感想,我在此用四個挑戰來做分享:

1. 出國前挑戰:

籌錢

出國第一件令我擔心的事,就是財力證明,也就是我的財務上是否可以支持,因為我原先沒有計畫要出國交換,自己的存款無法滿足財力要求,出國獎助學金申請時間已過、父母親的幫助有限,從而讓我開始為出國交換,想辦法籌足夠資金;真正去思考所需要的花費時,才發現,除了(1)申請簽證所需要的財力證明外、(2)沒去過寒冷氣候地區,需要購買保暖衣物鞋子、(3)沒有學過德文,需要學習基礎德文、(4)補英文口說與考托福、(5)台德來回機票、(6)德國簽證申請與投保旅遊平安險、(7)初次在德國生活所需購買的物品與其他費用,這些費用加總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最後透過許多人與單位的幫忙加上自己些許的存款,終於可以安心出國交換了,感謝我的爸媽、爺爺、外公外婆、大姑、我的導師康仕仲教授、一起合作過專案的國網中心張文鎰博士、張榮發基金會張榮發老爺爺、台灣企銀青年海外生活體驗專案貸款,在一個禮拜幫我跑完流程完成對保,並在出國當天讓我拿到貸款的專員。

趕時間

有了足夠資金可出國交換後,接下來就都是自己的事情要處理了,本來我是打算2014年六月論文口試結束畢業,但當我決定要延畢去德國交換後,我的態度從原本被動的「時間很趕」,變成主動的「我趕時間」! 雖然我已經碩二下學期了,為了要增加與外國人合作的經驗,我修了老師的一堂Skyclassroom: Global team project的課程,跟美國人、伊朗人、印度人和台灣人一起為印度洪水頻繁區域,設計一個適合的房屋,這課程蠻有趣的,在此就不講細節了,同一時間,要準備四月的碩士論文初試、繳交台大土木系交換申請的審查資料,五月準備交換申請的面試、因為沒有托福成績而去考的托福考試、怕沒申請到交換而去考的預官考試,六月籌畫執行我碩士論文的使用者測試、論文初稿撰寫、準備德國包浩斯大學交換審查資料、覺得我英文口說不好而去台大英文口說班加強,到七月趕完論文初稿和通過論文口試;先苦後甘真的可以用來形容這段時間,度過2014年四月到七月,這忙碌的時間後,迎來的八月則是我好好學習基礎德文與看一些德國相關的資料,開始準備去德國生活一段時間了。

2. 在德國Weimar第一個月的挑戰:

我交換所在地是在德國中部的小鎮,它是一個大學城,名叫魏瑪(Weimar),在德國的圖林根邦裡,它是屬於德國歷史裡的東德,物價較西德便宜,因此有生活在德國,但花費少的好處;我在德國的第一個月,有三個比較大的挑戰 (1)住宿 (2)上語言密集班 (3)找教授做研究。

  1. 住宿在德國,住在學生宿舍比住私宅要便宜,而我是住在東德魏瑪中最便宜的學生宿舍Jakobsplan大樓裡較大的宿舍,20平方米(約6坪),含網路、水電、暖氣,每個月共157歐元,約台幣6000元;宿舍旁有大型購物中心(Weimar Atrium),裡面有兩間超市,Edeka與Aldi,買新鮮食材非常容易;交通方面,宿舍距離火車站走路10分鐘,還有公車站牌就在宿舍旁,相當方便。看似物超所值的宿舍,其實是另有原因,才使價錢相當便宜,Jakobsplan宿舍大樓是兩棟相連,一棟中每層住16個人,共用一間公共廚房,每4個人共用衛浴,每1個人一間,因此髒、亂、氣味不好聞、公共廚房常被拿來開派對是常態;我住的宿舍大樓,非歐洲人佔大多數,公共廚房,因為人多、大家生活習慣不同、因此很常從早到半夜都有人在廚房煮東西,這變成一個這宿舍的奇特現象。

 

圖1  我最常工作的地方,就是我房間的書桌,桌上的電腦是後期老師借我,耐摔的電腦。


圖2  我的房間,位在二樓,此為窗外景觀。

 

  1. 上語言密集班在十月開學前,學校有開設語言密集班,交換生可以免費上課,每周一到五上課,每次上3小時,開始上課前,有給學生考分班考,我在台灣只上了A1-1的前半部分,但到德國分班考試考完後,我被分到A1-2,這德語密集班老師只以德文授課,但我發現班上的程度差異很大,有些人能完全聽得懂老師講的話,並能簡單答覆,有些人則都聽不懂,我屬於後者,開學後我又重修一次A1-2,學期間的語言課程是每周一次,有充足時間複習與預習,終於讓我通過A1-2考試,並在下學期上完A2-1的課程;還好在台灣有用中文上過最基礎的德文,如:發音、字母、基礎單字,若無德文基礎,直接上德國語言班全德語上課,如果不是學生受到很大的挫折,就是老師挫折感很大。
  2. 找教授做研究這次交換,我的目的是要找德國指導教授做研究,八月中到九月中寄了email給兩位教授,詢問是否可以參與研究計畫,我到十月中都無收到回覆,直到十月初,我從包浩斯大學土木系網站,仔細看每一個教授的資料,讓我找到了我之後在德國的指導教授,但其實連我後來在德國的指導教授,在最初也沒有回覆我email,三天後都沒收到回信後,我換了一個方式詢問,讓德國指導教授能夠讓我加入他的研究團隊,那就是準備好我的履歷與跟老師研究相關的我的研究與專案成果,直接去老師的辦公室找他自我推薦,剛開始老師不再等了許久,之後遇到老師聊了一陣子,也因此開始了我在德國的學習與研究。

3. 在下學期的挑戰:

我在德國跟的指導教授是Guido Morgenthal,他是德國人,在柏林工業大學念完學士後,到倫敦帝國學院念碩士、最後在劍橋大學博士,在當教授之前,有七年多的業界經歷,專長是在橋梁結構分析與設計,曾經在德國、丹麥、香港、大陸設計過橋樑,在這之後被包浩斯大學聘為教授,是結構建模與模擬組的最主要的教授,2014年Morgenthal教授自己也在校外開了一家結構設計顧問公司,除了結構設計與風工程分析是主要業務外,也提供利用無人飛機做結構建模與檢測、結構健康監測服務,我的專題研究,就是在結構健康監測服務下的裝置軟硬體開發,目標是利用成本較低可大量佈建的裝置,有效進行長短期結構震動資料紀錄並將資料視覺化,便於工程師觀察分析;上學期(2014.10-2015.02),大約每個禮拜都會跟Prof. Morgenthal討論進度與裝置發展方向,了解了原有的方法並找出一些解決方式實作看結果,並測試了一些感應器與在博士生辦公室架了感應器連續存取資料,紀錄辦公室門何時被開啟關閉;下學期(2015.02-2015.07),跟Prof. Morgenthal有合作關係的感應器公司FirstSensor為了要在2015.05.19-21 Sensor and Test展示他們公司的加速度感應器,讓Prof.Morgenthal接下了他們的感應器互動展示開發項目,而這個項目由我跟一個德國人包浩斯大四學生Paul一起開發,這期間發現我的夥伴很專注把他自己的事做好,除非我想請他協助,否則他並不會多問我的狀況,另外我們也去了兩次在Chemnitz城市的FirstSensor感應器測試實驗室,與感應器研發人員討論操作介面與畫面的設計與感應器即時數值呈現方式,兩次的討論都從早上9點出發11點到達該實驗室直到晚上8點多才回去,並沒有我之前認為德國人都四點多或五點多就下班的狀況;這個感應器展示開發的挑戰,除了有學到一些網頁開發的方法外,也有學到一些與德國人共事的經驗,我自己的感想是,德國人做事情是他能做的事情,就不會找人幫忙,還有相信專業做的決定。延續感應器即時存取與讀值的展示開發,在2015年七月,我在Prof.Morgenthal 協助下完成了結構健康監測長短期資料檢視存取裝置的原型,並交接給了一位印度來的包浩斯碩士生繼續改進裝置。

 

圖3  一開始加入團隊我所拿到的所有東西,也是老師要我回去研究摸索的裝置。

4. 不像挑戰的挑戰

搭便車

想要在德國或者德國周邊國家間移動,交通方式可以是自行開車、租車、坐火車、坐計程車、長途客運、或是較其他交通方式便宜的共乘汽車,其中共乘汽車相較於其他的交通方式,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以我在德國共乘的經驗為例,一年交換中總共乘坐共乘汽車三趟,每一趟都是戰戰兢兢,但也都有相當有趣的體驗,第一次共乘是從魏瑪到慕尼黑,若乘坐最快的火車也需要四個半小時以上,乘坐客運則需要近七個小時,但此次共乘,三個小時就從魏瑪到慕尼黑,一車總共四人,除了我,其他人都是德國人,中途因為司機常載另外兩位乘客,我們有一起到一家麥當勞喝咖啡休息聊天,另外還送其中一位年長的乘客到他家,能這麼快速抵達目的地的原因,就是因為車速很快,司機在無限速路段,大概維持220 KM/H行駛,有時以250 KM/H速度移動,當時我第一次坐高速汽車,在路上,他們以流利的德語談笑風生,而我則是握著門旁的握把,聽他們開心聊天,這一趟共乘,我發現德國的高速公路,至少在無限速路段,真的經得起汽車高速行駛而過,德國老太太、中年男子(司機)、小資女孩也都相當信任高速公路路面與路況,讓我大開眼界。

第二次則是從慕尼黑回魏瑪,此次共乘我在回程前一天早上以手機APP尋找適合司機與車子並成功預約了一趟共乘,到了晚上,司機以APP訊息回覆我,跟我說他沒辦法開車,會請他朋友替代,此時他朋友則加了我Whatsapp並通知我集合地點與時間,我則是開始提高警覺,因為他朋友並不是共乘網站認證過的司機,我也只有他的手機號碼,沒有其他資訊,因此決定見面當天觀察狀況,若發現不安全則立馬走人搭火車回去,當天原來司機還有約其他共乘乘客,有一個越南女學生和一個土耳其女博士生,一路上越南女學生因為司機開車習慣不好,或者也是本身就容易暈車,她頭暈嘔吐,我則坐在司機正後方,開啟GPS行車路線,確認行徑路線是否正確確保安全並且有時候發呆外,坐在我旁邊的土耳其女博士生則是一直滑手機打訊息聊天,我們三人除了簡單的認識外,一路上安安靜靜的沒有講話,只有廣播的音樂播著,途中到了我熟悉的大城市艾爾福特(Erfurt),司機似乎繞了些路外,其他都沒有什麼怪異行為,順利回到魏瑪。

最後一次搭乘則是跟我朋友去杜塞朵夫,這次預約好共乘後,司機打電話來跟我確認,這次是用英文跟我溝通,但聽起來像個老太太,共乘當天,看到司機後,原來是個女大學生,他跟他朋友來魏瑪玩,要回去西德,因此找人共乘節省油錢,他的車子小,我們四個人都有各自的行李,所以這次共乘,我跟我朋友像是跟行李一起被放在後座一樣,不能自由移動,他們的車小,速度也不快,以120KM/H左右速度行駛在最外側車道,雖然車速不快,但也是台灣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了,整路司機跟他朋友在前座一直聊天,司機一直轉頭向他朋友方向講話,我心中則是一直希望司機專心一點開車,之前去Chemnitz出差討論時,我的夥伴Paul就跟我說通常高速公路都是開150到170 KM/H左右,大車才會開120 KM/H,這次共乘以120 KM/H是比較慢的了,因為開很慢,所以必須要小心後方疾駛而來的車,若不注意左方後照鏡則貿然左轉換道,則會相當危險。

這些故事都只是冰山一角,其實還有許多許多

很感謝許多人,讓我有這次近一年的國外生活,離開了所有熟悉的人事物,到了所有人或物都覺得你很陌生的地方,我開始很尊敬佩服那些獨自在國外白手起家過生活的人,因為我很幸運,還有錢可以度過生活;仔細想想在所有關係與束縛都沒有的時候,所有發生的事情就跟有意識地出生在這世界上一樣,相當有趣、充滿好奇心,也具有風險、充滿未知,因此更珍惜感恩自己原本就擁有的各種人事物。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