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追的早餐

游景雲教授

臉書上跟聿廷的幾句拌嘴,東諭與我邀稿談吃早餐。人與人之間,談及政治問題,多爭鋒相對,認對方愚昧無知、難為設身處地、甚者威脅身家,非爭個你死我活、高低上下、致死方休,因此每次有記者約訪,言談上多三思斟酌,以免被斷章取意,惹禍上身。談吃可就不同,縱有歧見,但多能寬容以待,或一笑置之,想想為文即使有不妥之處,應該不會惹禍上身,方才允諾。

自小在台中長大,小學時候早餐大概常是饅頭包子、配上米漿或豆漿,帶著去學校。時間比較充裕時,會在國小對面的豆花店,吃上一碗忠孝豆花、偶爾搭上膨起來脆脆的甜餅,也曾經為了吃早餐把書包掉了。早餐選擇上,常見的炒麵、炒米粉、豬血湯也不曾少過,相較於炒麵我更愛米粉,但對台中特有的大麵羹、麻薏卻敬謝不敏。長的大些國中時自己騎單車上學,那時去學校的路上開了間嘉義米糕,長糯米淋上肉燥滋味難忘,但份量太少總填不飽肚子。後來速食開始大舉進入台灣,第一家麥當勞在十歲左右開始營業,不過那時家裡的經濟能力也不允許,初試滋味是同學分了兩根薯條給我嚐鮮,當時開心但早已忘了滋味如何。

大學考上台大土木負岌北上,對於花花世界跟對自己的口味一樣,積極探索,充滿好奇但追趨逐耆沒有太多判斷能力,那時盤纏有限、再加上常過著天亮說晚安、下午吃早餐的荒唐日子,如果有起床上課好像常以小福的麵包、飯糰果腹,或是乾脆跟午餐併在一起。當年常常把生活費花費殆盡,到了月底樽節度日,當年師大有一家璞園簡餐,單價大約七八十元,以當時水準稍貴,但白飯、麵線、甜湯等無限供應,常常餓個兩天去那邊吃一頓粗飽,再不濟也曾跟室友各買了一箱泡麵,互相交換,以免同一口味吃到噁心,那時總羨慕住台北的同學,錢花光回家也有一頓溫飽。後來跟其他朋友相互交流,泡麵其實不是最省錢的方法,一位朋友是去買生麵煮熟拌醬油,另一位則是告訴我買學校的土司,一餐兩片足以稱過數日。兩位先知一位在美擔任某大顧問公司的水利負責工程師、另一位居然還是玉山學者,成就不比一般。

碩士班時幸運有獎學金、也有家教的額外收入,經濟上寬裕許多,也不用太縮衣節食。研究所跟大學不太一樣,略懂略懂就可以有不錯的成績,書念起來輕鬆寫意,都把時間花在課外活動上,那時候常跟幾個朋友半夜打球、鬼混到清晨,然後去復興南路的清粥小菜、四海豆漿大吃一頓,也常騎車過橋到永和新世紀豆漿,各種品項如蛋餅、飯糰、各種麵食多少試試,唯一難以接受的是鹹豆漿,後來從學校畢業、服役一直過到出國前,大至還是維持這樣輕鬆寫意的日子。回頭想想那時其實常吃的早餐大致也都以中式為主,西式偶爾換換口味,麥當勞那時開始有鮮肉滿福堡加蛋、當兵在北投時市場無名早餐的雞腿堡也都頗為喜愛,出國前也曾在新竹待過一陣子,竹中附近的學府路上的饅頭肉排蛋也相當難忘,現在偶爾還會繞道過去買。

飲食應該是旅外學子的一大挑戰,學校附近可能還有中餐館,早餐這件事可就沒有那麼容易,在Champaign唸書時曾跟朋友開了三小時的車到芝加哥北邊頂好超市只為吃上一口燒餅豆漿,入口時眼淚都快流下來了。旅美初期funding並不穩定,也是儘量自己動手省錢,後來工作後比較沒那麼辛苦,去上班的路上繞去麥當勞買個Mc muffin或是Dunkin donuts的Sausage, Egg & Cheese,生活口味上大致習慣,但還是懷念台灣的食物。初返國任教時,前數年對於任何西式餐飲都趨而避之,記得當時造訪成大,主人好客,每每帶我到22巷的高級餐廳,實在所費不貲又不合口味,多次溝通後來才多以當地小吃美食接待,不勝感激。之前生活有餘裕些時,到台南總牽拖旅途不便,藉口提前一天就入住旅社,隔天跑去吃個鹹粥、魚湯、碗糕。其實出國如果是到日本、口味倒是相近些,後來多次訪日,於公於私、或長或短,日本食物精緻,Doutor的總匯三明治在扎幌大通公園旁試過一次每每難忘,在京都時總是跑去鴨川四條店居高臨下的邊吃邊工作,天冷時,Sukiya的一份鮭魚、鯖魚套餐下肚,也覺得溫暖滿足。

這些年下來,生活也逐漸定型,常造訪的早餐店大概就那幾家。台電旁邊的豆漿店初時偶爾為之,但實在覺得不合胃口。復興南路的四海豆漿有空會繞過去、之前住台大永吉路宿舍、和平東路三段228巷的阿清豆漿,常違停造訪,吳興街巷內家香豆漿店,往景美路上佳香點心大王也都是口袋名單、三不五時去去。其實在早之前,通化街的青島豆漿店,一直是心中前幾名,無奈兩年前歇業,歇業前趕著去造訪,巧遇新聞採訪,還被指導學生在電視上看到。自己一直對於麵食有莫名的愛好,燒餅為其中之一,台北阜杭豆漿厚燒餅頗有名氣,每每大排長龍,相較下我還偏愛六張犁麟光站和記,不過因為現做的關係、去的時間算不對也常要等上一陣。蛋餅的話各家差異不大,故人帶去的行天宮附近的喜多士早餐店的酥皮蛋餅仍是個人心中台北首選。也有陣子偏愛水煎包,118巷師大附中水煎包仍常去光顧,這兩年已經二代接手,老老闆總是在對面聊天,偶爾打個招呼。台北飲食習慣與台中不同,少見炒麵炒米粉,獸醫院巷子快到芳蘭路過去有個夫婦擺攤,客人多為作事(穡)人,早上要一頓飽,我也常過去包個油膩膩的炒米粉、冬天有竹筍湯、夏天有菜頭湯,太晚過去就只有味噌湯了,老闆娘時不時還會幫你加個煎魚或滷肉,相當親切,但前些陣子疫情已不見行蹤。

早些時日,家中多事,週末總是往台中跑,早上總是習慣款待自己一下,以聊慰思緒,民生米糕十年如一日,雖現今已經可以飽食不用擔心價格,但是考量變形不復以往的身材下筷還是要多有保留,也常去大智路上還有蕭記爌肉飯、月霞炒米粉,和平街的無名炒麵真正讓人垂涎的是各式各樣的豬雜湯,附近信義街的湯包也是門庭若市,雖然不是年少時曾駐足的店家,但總有一份故鄉的習慣跟味道。反倒是以前常去的忠孝豆花,因為人手的關係,營業時間已經改到十點以後了,早過了早餐時間。

天性貪口腹之慾,大宴小酌流連食肆、但描述口味實在力有未逮,其實台灣飲食書寫蓬勃,許多作家頗有盛名,先母故友焦桐更為其中佼佼者,前些日子買了洪愛珠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書中看似娓娓談著粥麵粉飯到茶與茶食,實際但卻道盡家庭之間的羈絆,回想自己這些年就如李密說的「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一轉眼離家二十餘年,對於家裡常疏於照顧,人生旅途漫漫,以前總以為把日子的腳步走的慢些,安穩的歲月可以久些,卻忘了時間不等人,這本書一直在公事包,每每翻開、總是牽動情緒,至今難以完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