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四 蕭妤珊
這次參訪我特別記得比較偏工程技術的東西,大概是淡海輕軌地面鐵軌週圍有防制雜散電流用的一層特殊材料,可能是雜散電流算與軌道運輸學報告的華盛頓鐵路事故原因有關的緣故 (算題外話,我截至目前理解是雜散電流引致寄生震盪,也可能有誤解請指正)。其他心得就是一些雜想。
圖一、地面鐵軌剖面。順帶一提,掛在帽子上的耳塞感覺很方便,小小一個東西居然能同時帶著幽默和無奈。
我剛剛看了廖老師和賴老師有參與的20181126「1021鐵路事故行政調查小組」記者會,然後看了兩集熱血動漫、Open33網頁和「我的新北市」粉專、又瀏覽了一下大一至今的工參心得報告們,思及工務所主任一直提到的「想想自己未來要怎麼走」,突然發現自己在這幾年看似很隨興的雜亂無章之下卻又隱約有跡可循。
這次的淡海輕軌,配合新市鎮計畫的關係,再加上比南港捷運站的「地下鐵」繪本主題更完整原創的藝文形象包裝 (看起來好像遊樂園呢,雖然我前一天下午檢討工程法考卷,所以看到這麼大量的單一作者藝文元素,就在想限制性招標的事),我覺得不管是知識背景或是實地觀察的視野上,又從以往參觀各種工程工法擴大到了整個都會發展的格局。其中更因其規模和輕軌本身貫穿串聯城市的性質,而看到許多工程單位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和妥協,以及之間技術的應用,例如使用BIM、建模、VR等技術與非專業者進行更順暢的溝通,在各工程領域交界上也有其作為一個平臺、提升效率與交流的助益,當然這也牽涉到一個工程有多少預算資本去做這些革新。
各議題中因為前陣子被學校大門凌晨施工影響作息,對夜間施工交管及噪音特別關注思考了一下,在新北市政府網頁、Open33網頁和「我的新北市」粉專有試圖對這個狀況公告和盡可能解釋原因,現場主任也提到如果因為下雨延遲通車就在路邊向每臺車道歉,在ptt、臉書等社群也有抱怨,討論串裡卻也因為對公共建設往後的發展期待、公開資訊解釋的提供,而有緩頰對立的可能。
雖然規模差很多,相較之下校門口原校園書房處的鋼構工程,甚至連施工圍牆上也只有貼日間交通管制資訊,沒有夜間會施工的公告;一直到有學生打1999投訴後才收到宿舍輔導員的郵件通知,整件事始末沒有收到有施工單位名的直接或轉述說明─也許私人工程對於需要關照的範圍也是見仁見智,或是傳達上有那裡缺乏。我們自己在讀營建也知道趕工期和罰款的壓力,只是周遭對這個建設本身、業主、和施工單位的觀感就負面了。關鍵可能是「創造期待感」、「充分通知會發生的事以及原因以有準備應變空間」,淡海輕軌有關注到這點算是一種進步吧,也可以看出公共工程需要關注的不同細微層面。
我常常四處亂走亂看思考這些可能也沒什麼精密邏輯的事。
有個同屆的朋友曾經跟我說,他在思考方向時,除了問自己可以做到什麼事,還會問這是不是只有自己能做到的事。
從這幾個工參的裡各單位協調的見聞 (管線、風水、廠商、居民……)、人文大樓建築師的演講、到臺鐵事故記者會、再加上自己在學校行政單位間奔跑的經驗,總覺得在不同職位、領域的交界,常常缺乏一種緊密的串連,與雙方背景下可以順暢接收的、彼此的需求及知識轉譯。
在公共建設事物之間,能有了解各個領域知識的開放心胸以及人脈管道,同時有細膩體察的溫柔、又有霸氣衝撞的魄力,大概要像食戟之靈的田所惠加上幸平創真的綜合體 (終於呼應到開頭的動漫了),同時又保有清晰的理智和創意 ── 我覺得把這樣的角色具像化,就像我作業1裡對於交通的闡述,會串連起所有的需求,讓不同的理想在同一個夢想裡調整步伐一起前進。
我能成為這樣的角色嗎?這是只有我能做到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