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安全警訊…別搶蓋新橋忘舊橋

臺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 陳振川
(原文轉載自聯合報民意論壇https://ppt.cc/fc0Knx)

臺灣橋梁安全管理係在民國七十五年臺北市中興大橋崩塌後,當時的經建會於民國七十八年完成臺灣地區橋梁安全之初步研究後開始注意;復於八十九年高屏大橋崩塌,工程會完成橋梁安全管理政策白皮書。負責興建管理維護的交通部、內政部等機構也啟動各項管理系統建置及檢測評估作業之進行。

臺灣位於高山陡峻,暴雨颱風及地震多,因臨海高溫潮濕,鋼材鹽害銹蝕嚴厲,屬於世界最具挑戰環境。舊澎湖跨海大橋於五十九年完工通車五年後,橋梁開始腐蝕,後於七十二年啟動重建。因此,除設計要預先考量,施工要嚴謹,維護管理更應周延。

去年八月,義大利大橋崩塌震驚世界,昨天宜蘭縣南方澳跨海大橋崩塌也勢必成為世界關注焦點。莫拉克颱風及九二一大地震曾因重大外力造成上百座橋梁損壞重建。然而,自民國七十五年舊中興大橋崩毀,民國八十九年高屏大橋、九十七年后豐大橋及一○八年之南方澳跨港大橋,幾乎每十年就有重要大橋之瞬間崩塌,令人深感遺憾。

這些崩壞不論是因鋼材腐蝕或基礎冲刷所致,都是需要長時間造成,在定期檢測時就應該發現並改善。包括現在國內有多座長跨預力混凝土橋梁,因為混凝土潛變等問題導致長期變位過大及內部預力損失,造成耐震及長期安全問題,也應該特加注意。這是凸顯我國橋梁安全維護管理體制及做法仍未落實。

歷經早期建設高峰期,國內許多重要關鍵大橋,年壽已高 (中山高圓山橋已經近四十二年,臺北新生高架橋達卅六年等),這些橋梁也有其使用年限,其安全現況及未來替代橋梁興建規畫未盡早啓動,即若原地重建,所引致地區嚴重交通及經濟衝擊都可使都市重創。

行政院前院長劉兆玄曾有魄力的於民國九十九年啓動四十七座省道老舊受損橋梁之改建 (該等橋梁平均年壽僅有卅五點七年),推動高速公路及省道橋梁耐震補強。並利用振興經濟擴大預算編列大筆經費進行國中小校舍及公有建築物之耐震補強加固或改建,迄今在各次大地震後展現極佳成效,令人感佩難忘,也是好範例。

建議政府也應該界定各地之關鍵橋梁,加強其檢測頻率及檢測評估深度,防止崩塌情況。國內仍存在眾多隨年壽使用老化之關鍵橋梁,管理機關常受專業及經費不足而忽視橋梁瞬時崩跨的風險,應該加速檢討。在人口減少,少子高齡化之時代,政府應該從永續發展角度來推動基礎建設,興建和維護保固延壽應該兼顧。政府不應仍急於推動較取寵之新建工程,而忽視現有老舊橋梁安全。

南方澳跨海大橋之崩毀可能原因,可出於設計、施工、使用 (超載)、維護管理等因素,須進行詳細調查及分析,建議政府應速進行現況資料保全,並成立客觀獨立之專業調查小組進行評估調查。也盼望政府應以此橋崩塌為鑑,真正面對現有老舊橋梁之安全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