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系微電影頒獎及得獎感言

特優獎 – 平凡中見偉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z2-N52AyQ
土木三 彭鈞麟
很開心得到這次臺大土木微電影大賽的特優獎,感謝評審們對我們的微電影有這樣的肯定,就算我們仍有很多的不足,給第一次嘗試以這樣的方式來製作微電影的我們很大的鼓勵。
靈感是來自於在大家安適的生活中,覺得建築物、道路、橋梁……等公共建設或結構物,都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但其實這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都是許多土木工程師在背後默默的付出,克服各種難題,以帶給大家更安全舒適的生活。因此,在平凡的生活中,背後都有著偉大的故事。
經過了一翻討論,最後以樂高stop motion的方式來呈現這樣的主題 (考慮了演員、場景等問題)。從看似平凡中的生活開始倒帶,倒帶回到一開始的平地,而土木工程師就是讓平地生出現在樣貌的關鍵人物,在這些背後默默付出。
最後,開始拍攝。
很喜歡每個拍微電影的當下。影片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鐘,卻是由無數的嘗試與無數的照片慢慢堆疊出來。為了短短幾秒的縮時攝影,從早上四五點在總圖後草坪等待那剛剛好的天氣,等了好久,等了好多次。為了讓橋能看似自然的倒下,用了好多的紙膠帶輔助,再一張張照片把紙膠帶修掉。還有太多太多為了讓畫面更流暢而重新拍攝,數不盡的組裝與拆卸重來。雖然歷經許多的辛苦與崩潰,但事後回想起來,每個當下都很有趣、很值得。
最後感謝我的 partner,有我們一起合作,才能一起完成這樣的成果,有這樣棒的回憶。

優等獎 – 裂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qDU1hCD-I
土木三 彭榆皓

 首先,真的謝謝土木系能夠有一個這麼樣的活動讓喜歡拍攝影片的人參與。雖然沒辦法達到最頂尖的名次,但我還是非常感謝我的編劇、請來友情客串的老師、助教、同學、學弟妹們,還有陪我在陰晴不定的天氣中拍攝完成的每一個工作夥伴庭瑜、昉容、琪雅。

拍攝劇情片除了非常要求邏輯、演技、拍攝技術,同時是一個非常需要運氣幫忙的片種;是最需要「看天吃飯」的拍攝類型,同時也最靠臨機應變、也最燒錢、耗費最多人力、最需要借場地等等手續。

在開拍前一個禮拜,我們就有心理準備要迎接兩天片期都是陰雨綿綿的天氣了。因為沒有退路,我們必須硬著頭皮,期冀天公作美,至少給我們個陰天也好;此外,還要確保所有工作人員、演員、器材不要出差錯、不要淋到雨。我們面臨了演員的時間無法配合、拍攝器材無法配合、某些場地借不到,同時依然要考慮到拍攝場景間的移動方式合不合理,因為這些都必須配合在一個大前提之下 — 我們必須要在一個週末完成拍攝。

開拍的第一天早上就下雨,雖然第一天的場景都是室內景,但我們必須在嚴峻的大雨中移動所有器材,感謝一大早還沒睡飽就前來客串的甯凱、錦鴻。接下來,我們也邀請到江助教、大冠宇陸陸續續前來客串,同時也謝謝昉容老家的場地提供,讓我們完全契合了我們的拍片主題—裂痕。第二天仍然陰雨綿綿,也謝謝尹男老師、奎宏助教(感謝你有時候會提點我拍攝的眉角)、耀仁大大、還有來自醫學系的宇中,在壞天氣中仍然義不容辭地準時前往,讓拍攝能夠順利結束。我真的感動到哭,都分不出是淚水還是雨水了(浮誇。

最後感謝我的好朋友、蘭友會的大家長、土木系藝能界的台柱、歌舞劇三棲的神人 – 原彰。一天,剛泡好咖啡。對著電腦,路上無車無人,夜深無聲的夜晚,我鼓起勇氣問原彰願不願意當我們拍攝的男主角,而且必須配合片期。他馬上回我:「我喬喬看!」,過沒多久就答應了演出。而我到後來才知道,他的喬喬看原來是喬開了他的蘭友的活動、還有跟女朋友的約會。

能夠在嚴峻的時間壓力下如期完工,真的最感謝的就是我的工作夥伴。雖然拍劇情片最累,但完成的當下也最讓人享受這一切。超爽!

佳作獎荒村。鋼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vq1Ee1Guk
城鄉所 林丹威

這部影片,是我們在中國山西跨境實習的紀錄成果。初次在中國進行實踐,我們常常瞠目結舌;田野調查與測繪的範圍之廣、資訊量之大、速度之快、阻礙之險(從日常溝通中因為不諳晉語而可能衍生的誤會,到舉辦會議面臨的政治風險與不確定性),都是前所未見。我們彷彿臨時被徵召的小兵,槍托還沒握穩,就上戰場了。震撼很多,學習到的也很多。

剛到山西盂縣時,我們每天都在各個村子裡串門子,從(自己都還有點陌生的)大歷史的織理之中,試圖挑勾出一些「有血有肉有面孔」的小線圈。現在回看,覺得那區區五天的調研,更像是在練習繡綴一幅敘事,本就不可能指望能為盂縣複雜而動態的歷史形構,緞接鋪張出多麼華麗而細密的全景。

帶著困惑回到盂縣縣城之後,我們緊接著又開始進行鋼鐵廠的測繪。廢棄的鋼廠裡,連空氣彷彿因為時光凝滯而沈甸甸的;但就在鋼廠一旁,曾經在這裡工作的職工和他們的後代,至今都還住在這裡。這個鋼廠,不只是一個有著稀缺美感的工業遺址而已,還是交織著集體記憶和個體的生命故事的真實地方。要測繪鋼廠的廠房和機具或許容易,但那些職工在此揮灑的汗水與青春,又要如何量度呢?

紀錄片拍攝和調研的過程中,有兩件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事。有天,我們在兩個村子調研時,分別遇見兩座小廟,都是在1989年重建的。1989這年份不僅顯眼,數字巧合背後似乎還有隱隱連動。改革開放後的自由樂觀,好不容易在整個八零年代的末尾達到高峰,卻又在這年的春夏之交被狠狠踏滅。梁家寨這些天高皇帝遠的村子,是夾在幾個同心圓之間的邊陲,大概就是帝國的神經末梢;帝國軀體太過龐大,以至於中樞已經趨緩,末梢卻仍在暴進。這些同一時期被重修的廟,或許正是這些時代浪潮的產物,因為「慣性」而難以緊急剎車。

今日同樣為「慣性」所苦的,似乎還有橫穿過梁家寨的高速公路。幾位陪著我們上山下鄉的司機大哥,幾乎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高速公路的遺留問題,以及盂縣的煤礦產業。幾年前煤礦勢頭大好,誇張點說,盂縣人個個在自家院裡都能挖出些個黑金來,高速公路之類的基礎建設也得迎頭趕上。

誰知道高速公路蓋好了,煤礦產業不行了、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了,真正在高速路上走的車輛稀疏零落。道路經過的地方「遺留問題」仍留,拆遷補償發不出來,已經蓋好的嶄新匝道和收費站,在烈日下亮晃晃、高傲地荒廢著,而村民走的泥土路就只能在高架橋墩下卑微地柔腸寸斷。

但仔細想想,造就這兩地地景的,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以及在那之後的去工業化趨勢。儘管兩地的品色節奏各不相同,但背後的結構動力倒是相去不遠;相異聲線之下,是極為相似的和弦。

土木工程,是人類和環境之間的中介,也是人類從立足於這個世界上,就開始進行的事業;我們砌起一磚一瓦,無非是為了建構更好的生活。透過這個紀錄片,我們除了想為在山西盂縣、或者其他地方即將煙消雲散的人情事物留下一些註解之外,也期待以人文關懷的視野,軟化看似硬邦邦的土木工程,並提醒即將投入土木事業的學生,關注住在房子裡的人們。

入圍獎空間浮標連動的水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hh5p6jhNGk
B99校友 劉博豪

透過這次參加徵選的契機,回頭想了一次自己大六在實踐⼤大學建築系旁聽畢業設計的 一整年。很感謝系上在我大二這年試辦了第一次和實踐大學合作關於橋的課程,不單只是課程本身,這樣的合作在大二的當下非常有效率的打開了我本來對土木/建築領域的認知。

我開始知道我們在課堂裡、考卷上拚搏的數字是為了什麼;一些枯燥的理論 或經驗公式是為了服務什麼而存在。而系上提供我們的數位加工學習也是對我而言很重要的技能和環境,對實際構建尺寸的理解;工具的認識;電腦繪圖轉⼊入實際材料時 可能遭遇的問題等,這些種種都在最後一年的畢設裡幫助我非常多。

而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因為有了台大和實踐這樣截然不同的教育環境,我有了思考和比對的依據, 什麼真的是我所愛?我該從何處去獲得我所需的知識、技術、資源以去更清晰描繪所 想像的?大二時我對於結構是非常無感的,但看見了許多透過結構服務而生出的事物 是這樣美,這也讓我在畢業後反而選擇回到土木去磨練結構的知識,未來也打算從事相關工作。而這一切對自己認知的日益清晰,單只靠其一都無法如此洗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