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特設成就獎」張鍾雄校友專訪

筆者:土木四 沈子傑

為表揚對學會有特殊貢獻的會員,香港工程師學會設立了「會長特設成就獎」,並於2021選出臺大土木系香港校友也是台大土木及地質香港校友會前會長張鍾雄校友獲此項非常不容易的殊榮。藉著這次機會,我們邀請張會長參與訪談並與我們分享他的人生閱歷。

張鍾雄會長(右3)於2021年香港工程師學會年度大會獲頒「會長特設成就獎」與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左1) ,學會會長及副會長合照

在大學時期的張鍾雄會長展現出積極服務的熱誠,除了擔任土木系系學會副會長外,更是當時的慈幼社的公關長,張會長回憶道當年臺大土木系有許多來自各地的僑生,系上文化豐富且氛圍良好,由於不是本地學生,學習環境和語言都與臺灣有所不同,剛進入大學時在學習上有些吃力,也正是這樣的經歷,讓大學時期的課程和生活對會長價值觀的影響深遠,而在畢業後由於沒有在臺灣找到適合的工作,會長決定返回香港另尋出路。

由於在當時香港並不承認臺大土木系的學歷及大型工程尚待展開,想要在香港找一份工程專業相關的工作並不容易,張會長轉而應聘進入一間中學任教數學和自然學科,也正是這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讓會長決心在未來若是有機會,必要在教育上盡一分心力。

張會長第一份工程相關的工作是在一間日本建設株式會社服務,工作期間,會長被當時日本人的團結和極強的民族性所折服,在當時許多國家的地下鐵路建造技術皆是由日本傳入,香港也不例外,日本企業極高的服從性,注重工業安全,和產品的高品質也讓張會長認為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在經過兩年多的工作累積足夠的經驗後,張會長前往泰國亞洲理工學院深造,並在畢業之後不久順利考獲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及「香港工程師學會」正會員資格。並於2013年晉升為香港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張會長還是2011年4月成立的「工程匯」創會會員之一,「工程匯」的創立,旨在提供一個多樣化平臺,以提高工程界對社群事務的興趣,促進大眾對工程專業的了解,造福社會。

張會長在2010年以最高票數當選香港工程師學會理事會普選理事。學會理事都是香港工程界的精英。2015年,他更成為學會月刊編輯事務委員會副主席,監督學會月刊的發展,並於2017年起獲委任為主席。在他領導下,月刊得以革新,並向讀者展現了嶄新和更專業的面貌。與此同時,積極向政府政策局/工程部門、學會分部/界別,以及相關專業機構邀稿,大大豐富了月刊内容,亦滿足了學會會員多元的興趣需求。為緊貼數位化的發展趨勢及保護環境,他推動無紙化電子版月刊,於2021年8月起邁向無紙化電子版本新篇章(www.hkengineer.org.hk)

在作為學會理事會成員的四年間,張會長擔任過多個委員會委員,包括:策劃委員會、財務及投資事務委員會、人力資源事務委員會、替代性爭議解決委員會、管理事務委員會和公共關係事務委員會,以便充分了解擁有三萬多學會會員的組織架構及運作,並運用其專業智識及才能,為學會多個範疇作出貢獻。

此外,張會長由2012至2020年間擔任工程師註冊管理局成員,並自2017年起擔任行政政策委員會及學會會報事務委員會當然委員。自1997年起,他亦一直為學會出任專業審核評審員。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後,張會長於2009年至2010年間參與了由學會岩土分部與苗圃行動聯合組織的志願者服務,對四川多間校舍進行設計檢查和施工監督。在2013年4月蘆山地震後,他於同年5月參加了志願者服務,為評估四川學校的樓宇結構狀況出力。

張會長在退休前任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師協會會長六年, 與長官及同事關係良好。

從政府部門退休後,張會長擔任瑞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董事兼拓展總監, 及培訓經理,負責監督公司的工程畢業生培訓計劃,致力培育及啟發更多年輕工程師的潛能。

張鍾雄會長(右3)於2021年香港工程師學會年度大會獲頒「會長特設成就獎」與來祝賀台大.AIT校友及同事合照(因疫情關係, 限制出席人數)

在訪談中張會長和我們提到,香港工程師學會是按香港法例第1105章成立,受特區政府委託來認證專業工程師的資格。獲得正會員或以上的資格,才可擔當工程項目上主要職責。性質有一點類似臺灣的技師。要投標的公司都須要有若干名符合規定的會員才可參與投票。在香港所有的大學課程,也都要經過香港工程師學會的認證,如此一來香港工程師學會才會承認這間大學的學歷,想要取得資格更是要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培訓…等等,最後通過面試及筆試才能成功取得專業資格,是非常嚴格的!

和臺灣的技師執照不同,香港工程師學會專業資格的訓練過程不只包括土木相關的專業知識,還須有設計及現場監工經驗,更有許多和工程安全,法律規範等等課程需要進修,整個進修過程非常嚴格只有20~30%的通過率。

而香港工程師學會也時常舉辦許多公開的活動,提供來自各個領域的會員參加,像是實地參訪, 研討會, 講座等等,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平臺,可以讓學會會員互相交流。

擁有豐富經歷的張會長面對我們的採訪時說到,在各個領域面對各式各樣挑戰時,他始終保持著腳踏實地的平常心去面對,積極的學習各種智識,希望能在各種工程領域中,盡自己的一份能力。

曾經從事過教育業的張會長,也跟我們分享他對教育的看法,在香港,教師是薪水待遇相對優渥的職業,因此張會長認為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全心全意投入,保持熱誠和初衷。張會長也在教育方面出了很大一份力,除了在當地教會擔任教育部長時,申辦了三間幼稚園,兩間小學和兩間中學外,還在這期間成為學校校監及校董督導及監察學校運作的持續義務工作多年,張會長說:「我辦學不單是要培育學生成才,更要為同學們正心、修身,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觀,為社會儲備未來棟樑。」

面對疫情的影響和土木產業環境變動,張會長認為危機就是轉機,疫情的確帶來許多衝擊,但在做出改變的同時,也意味著有更多新的挑戰等著我們去面對,有更多空間讓我們去進步。而現今臺灣有許多學習土木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後都選擇轉換跑道,張會長便舉出香港的情況為例,前段時間,香港土木工程工作並不多,當時許多畢業生都選擇轉行,但去年開始工程逐漸增多,土木的人才變的匱乏,很多人又選擇去唸土木了,但唸完畢業後未必能保證當時的環境為何,張會長於是建議我們做人要樂觀,積極進取腳踏實地,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總是能找出一條出路的!

最後,在這個資訊發達且變遷快速的時代,許多智識都是開放性的可以在網路上輕鬆取得,張會長建議我們除了腳踏實地、積極的面對挑戰學習新智識外,更要培養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未來人生的路途上我們面臨的難題多數並不能用課本上的智識解決,唯有培養良好的解決問題能力,並時時學習新知,才能保持自己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