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土木一 藺博韜
身為臺大土木人,相信大家對BIM都不陌生。初踏入土木系,很開心能訪問到現職於Arup的陳奐廷學長。親切的大學長在訪談中,知無不言,讓身為大一的小學弟深深折服。深知數位轉型不只是BIM而已,而是將所有運用數位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都納入考量。在這集【十年後,他們在做什麼?】中,從數位轉型到職涯發展的各方面,奐廷學長都提供了自己的深刻見解,絕對不容錯過!
Outline
1.Arup: We Shape a Better World
2.彈性工作環境:從數位轉型到疫情對策
3.數位解決方案開發主管:不同於傳統的土木人
4.如何迅速掌握新知:打通任督二脈
5.橫跨上萬公里:轉戰各國的適應問題
6.充滿回憶的大學生活
7.給學弟妹的話:時間不等人,全速前進!
B97 陳奐廷
Arup Singapore 數位解決方案開發主管
台大土木 R01碩士(CAE組)
台大土木 B97學士
──────訪談正文──────
1.Arup: We Shape a Better World
我目前任職於Arup新加坡office的研發部門,進行數位轉型等相關工作。
Arup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司,其總部位於英國,在全球主要的城市都設有據點。我在剛畢業時加入深圳office,而後轉戰新加坡3年、英國2年,接著在疫情爆發時又回到了新加坡。我個人相當喜歡,公司也非常鼓勵這種在國際間累積多元經驗以及和不同文化交流的模式。
Arup於去年(2021)的時候獲得了「Britain’s Most Admired Company」,以及「IT Team of the year」兩個獎項。我認為得獎的關鍵因素可以歸功於規劃良善的福利制度和彈性工時政策;目前我們有一個計劃叫做「Work Unbound」,目的是在工作的時間與地點上盡可能提供更多彈性。舉例來說,我現在是隸屬於新加坡辦公室,但一年也能夠安排在臺灣遠端工作十幾天,這樣就能在兼顧工作的同時又能維持與家人朋友的關係。我們也沒有硬性的上班時間,假設一周的工時為40小時,可依照自己的需求在一周七天內彈性調整。公司給予全球員工相當高的自由度,打破了我們原本對於「上班就是過著朝九晚五的制式生活」這個框架。然而,伴隨自由度而來的,是對於時間管理與自我紀律的要求,以我自己來說,大多數時間是在家工作的,一個星期可能只會進去公司1-2天,因此在行程安排時就要詳細規劃,將需要當面討論的事情都安排於一天內完成。
除了彈性工作環境之外,公司管理上有個特點:每名員工都是一位持股人(shareholder),即使是剛進去的員工也會持有股份,只是其分配到的比較少。事實上,Arup是由三個信託基金來管理的,每年會將部分營利分配給所有員工。由於公司的股票並沒有上市,所以在全球金融動盪時,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例如疫情時期,公司雖然也面對著不得不精簡部分人力的壓力,不過相對於其他由投資者主導經營方向的公司,我們更能夠根據企業長期發展考量來進行決策,而不會受制於短期的財務數字要求。
Arup的核心理念是「We shape a better world」,意思是在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中進行全方位的整體設計(Total Design)。整體設計顧名思義,過程中不會只著重於單一面向,如美觀、結構安全等,這些當然都是很重要的考量點,但我們必須進行整體性以及全方位的思考,方能發展出最佳化的設計方案。無論建築物設計也好、基礎設施設計也好,如何使不同的專業、各領域的人在設計過程中積極合作並共同解決問題,產出兼顧並結合人、事、物、文化等的設計,是工作中相當有挑戰性的一部份。
新加坡國家體育場。圖出自Arup
2.彈性工作環境:從數位轉型到疫情對策
Arup投注許多心力,希望將數位轉型融入公司文化之中。我們從2017-18年起就開始全面將桌上型電腦汰換成筆電,目前桌機已寥寥無幾。目前全球較大型的office都已經沒有固定座位,多數的區域成為了「Hot desk」,如圖書館的自習區一般,員工可以依自己喜好選擇任意的座位。不過大多數人還是都有各自習慣的區域,例如密切合作的專案團隊,通常還是會形成一個大致固定的座位區。不過整體來說,這個策略確實大幅提升了空間的利用效率。就算以疫情前的狀況來說,如果一個500人的辦公室,在大家出差、出國等情形下,可能平常只需要400個座位;疫情後就更不用說了,幾乎都以在家工作;Hot desk模式能夠在空間利用上提供更多的機動性。即使當初制定策略時不可能將疫情爆發納入考量,但就結果而言,我們因為提早部屬及適應遠距工作,可以說幾乎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
3.數位解決方案開發主管:不同於傳統的土木人
說到土木界的數位轉型,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都是BIM(建築資訊模型)的相關應用。確實,BIM作為一個涵蓋全生命週期的工具,在營建產業數位轉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幾乎各類工程專案,無論大小都很常看見BIM的使用。然而,數位轉型不只是BIM而已,只要能促進營運效率、協助公司達成策略目標,包含CAD、GIS等等不同的解決方案我們都必須涉略。
也有人會問說:土木人是不是都常駐在工地?以我的例子來說,公司雖然提供了許多到工地參訪的機會,然而在自己同時要兼顧很多專案的情形下,實在難以抽出時間到工地確認實際施工的狀況。
在大約兩年一次的稀少工地行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樟宜機場(Changi Airport)第五航廈工程的樟宜東區工務所。樟宜機場第五航廈是我們公司的大型指標專案,其規模相當於從第一航廈到第四航廈的量體總和,可說是非常大型的合資、聯營專案(Joint Venture),目標是在確保新加坡全球重要交通樞紐的地位。除了建築本身,我們也負責機場範圍內的地下隧道、管線、基礎工程等工項。剛剛說的工務所,雖然是假設工程,也就是在整體工程完工後是會拆除而不保留的。但我第一次拜訪的時候就被嚇到了,因為他蓋得比我們原本的正式辦公室還要好!在廣袤的空地上,它就那樣傲立其中,不僅內裝相當華麗,裡面甚至還有員工餐廳,實在另人瞠目結舌。
位於樟宜機場內的大型購物商場—星耀樟宜,圖出自Arup
4.如何迅速掌握新知:打通任督二脈
因為我現在的工作是做數位轉型,所以每天都是在把新的東西導入到工程專案之中,不斷地進行研發,負責創新。可以說,學習,就是我的工作。日積月累,自然會產生一套自己的方法論,能夠快速地將知識內化吸收。
不知道現在年輕人有沒有看龍祥電影台,那個「倚天屠龍記」,張無忌在明教密道當中學習乾坤大挪移時,一般人如果要練成的話需要30年,可是因為他的任督二脈已被打通,所以只需三個時辰便能駕輕就熟。
我訓練我團隊的方法也是類似的道理,把他們的任督二脈打通,也就是原理和觀念的部分,萬變不離其宗,然後把技術細節交給他們去執行,再讓他們去協助其他團隊導入新工具、新方法。於是我個人在面試的過程中不僅會看學、經歷等紙本上的成績,還會有一套小測驗:比方說,詢問應徵者接觸過哪些BIM軟體,給他一道題目,並要求使用未曾操作過的軟體完成目標,在這過程中,便能考察其溝通和自主學習能力。
5.橫跨上萬公里:轉戰各國的適應問題
其實在各國之間,主要面對的問題大多相同:語言以及文化。
在語言方面,每到一個新的環境必定都會有磨合期,一開始會較為吃力,但只要堅持過那段時間,後續就沒什麼問題了。我一開始在深圳工作,語言溝通上的問題比較少;而到了新加坡之後,雖然員工多數是本地人,但實際上還是來自四面八方。曾經有一度,辦公室400多位員工居然來自30多個不同的國家,交談時什麼地方的口音都有,是非常特殊的經驗。後來到了英國,由於台灣的英語教育以美式英文為主,英式口音令人感到有點陌生,還是花了一段時間才成功轉換。
在工作文化上,從中國、新加坡到英國,所在國家西化程度越高,辦公室文化也會逐漸偏向西方思維。打個比方:假若今天你預定了一間會議室,到了開會時間,看見並非與會人員的公司高層仍在其中,這時,不同的地區便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中國的員工可能偏向自己另找一間會議室,比較不敢請「長官」讓位;而英國的員工則比較會主張其會議室的使用權,禮貌地請公司高層離開。另外,在辦公室的區域規劃上,我們公司高層普遍沒有自己的小房間,老闆們都是跟員工坐在一起辦公,這也是和東方階級分明的文化不同的地方。
6.充滿回憶的大學生活
說起大學生活,我雖然沒玩社團,取而代之的是參加了系棒,與隊友四處征戰和集訓是很難得的人生體驗。而在就讀研究所之前,有幸到台積電實習,因為2012年開始台積電便積極擴建新廠,他們在那些年,因為有導入BIM的需求,所以我能去相關部門進行一些觀摩。研究所時期,也跟著幾位老師和同儕一起撰寫了「透過案例演練學習BIM:基礎篇」這本書,該書可以說是第一本系統性的BIM中文教科書,不論是這本書或是碩士畢業論文,在撰寫的過程中訪問不少業界前輩,學到了許多在學校難以窺得的知識。
7.給學弟妹的話:時間不等人,全速前進!
據我觀察,國內和國外的教育體制有不小的差異。以英國而言,他們可以選擇邊念大學邊工作,政府有完整的計畫和配套。在業界工作除了能有薪資收入,政府和公司也會幫忙繳交部分學費,而這些實務經驗就在大學時期開始累積;我在英國時,很多年輕的新進同事才16、17歲,他們對於新科技的適應能力都非常出色。若是在台灣,以我這個年代來說,念完研究所、當完兵可能就已經25歲了,我們25、26歲才剛開始工作,而他們25歲可能已經是獨當一面的主管、經理,時間上的差距非常巨大。
除此之外,業界實習也有一些差異。在臺灣,大多數實習是寒暑假,而國外多是一學期或是一整年的,且可視為全職的員工。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大學也有很多交換學生的計畫,大多數新加坡同事都有到國外交換的經歷,一年實習、一年交換,在累積實務經驗和經歷多元文化上,可謂是大幅領先台灣同學。再加上他們許多人可能母語是英文或者平常就處在英文環境下,語言能力又有優勢;所以學弟妹們如果有意到國外挑戰自己的話,要盡早做好規劃,精進實務經驗和語言能力,才能和其他國家的競爭者站在同樣的起跑點。舉例來說,同樣是去外面打工,和自己未來職涯路徑相關的技術型職業就遠遠勝過勞力型的工作,雖然當下薪水不一定較高,但能在工作時獲得的知識和能力絕對有利於長期發展。除此之外,如果打算出國留學,建議選擇一年的學程而非兩年的;畢竟學校還是多以理論為主,保留多一點時間在工作上能讓自己的實務經驗更紮實。
以我看來人生最精華,或者說頭腦最清醒、身體最有活力的一段時間,便是二十到三十歲的時候。但以國內的社會文化來說,這段期間可能會面臨許多重要抉擇:如成家、立業、生子等等,若沒提早規畫,突然間各式各樣的壓力會排山倒海而來。屆時可能蠟燭多頭燒而難以好好的面臨一個個挑戰。所以我想和學弟妹們說:
如果有很清楚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那就趕快去做吧,時間不會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