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四 史庭鈞
土木工程領域長久以來,一直秉持著以人為的方式改變大自然的地景與運作模式,以扭轉自然對於人類活動的威脅和阻礙,幫助人類有更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但這樣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常常傷害了大自然以及生態,有時更導致自然的反撲,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土木工程與生態兩個概念看似水火不容,但在台大土木系中,卻有一位學生以生態愛好者的身份,踏入土木工程的世界。他,就是史庭鈞。
在臉書和Instagram的個人主頁中,庭鈞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拿著相機,出現在山林、溪邊與豔麗的陽光下,然而以自己為主角的攝影作品並不多,更多的照片中,各式各樣千奇百怪,鮮活美麗的生物在鏡頭的描繪下栩栩如生。舉凡鳥、蛙、蛇,甚至是擁有圓滾滾眼睛的可愛白鼻心都被記錄在目,每次打開自己的生態攝影帳,他總是充滿懷念又興奮地細數與每隻動物相遇的故事。曾經身為建中生物研究社動物組組長的他,為何會選擇進入土木系就讀呢?原因來自於他長年跑生態觀察感受到的變化。「台灣的很多土木工程都對當地的生態造成了不好的影響,而這些影響當下施工單位都沒有感覺,有感覺的都是我們這種常常觀察生態的人!」當被問到是否見過環境工程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或改變,他惋惜地說:「像是以前我跟同學都喜歡到新店山區找台北樹蛙,那種樹蛙綠綠小小的,非常可愛!但是之後的邊坡工程讓原本是天然植生的山壁變成了水泥牆,缺少了會滲水且潮濕的泥土洞,台北樹蛙無法繁殖,那邊的族群就消失了。還有還有北橫公路邊坡工程造成很多蛇類無法輕易沿著山壁進入植被下或土裡躲藏,他們就會在馬路上爬來爬去,一不小心便成為輪下亡魂。其中還有很多種都是保育類的稀有蛇類,都逐漸看不太到了。」
(圖:台北樹蛙/史庭鈞攝)
這些工程帶來的傷害真的無法避免嗎?是為了人類非做不可的必要之惡,還是其實有轉圜,只是還沒被正視?抱著這些質疑,以及一點希望能夠改變忽視生態的業界現況,庭鈞踏入了土木系,尋找自己的未來,也希望能摸索生態保育和價值在土木系中的未來。
隨著在土木系上過的課越來越多,從同學、教授口中,以及實際探訪施工現場和實習的過程裡,庭鈞發現生態是很少被提起的議題,大部分源於大家本來就沒有意識到「生態」、「野生動物」的存在與概念,更別說要想到必須保護他們。然而,在最近兩年來,他也發現許多環境友善的概念和詞彙逐漸在教授講課的時候出現,或是成為新的授課內容。隨著整個世界因為氣候變遷和環境議題的浮現,土木工程領域開始希望能跟上環境友善和ESG的潮流,這對關心環境的他無疑是新的希望與可能。於是他決定除了大學畢業後進入碩班,對於營建管理領域繼續深造之外,也要繼續致力環境與生態教育。
庭鈞從大二開始在校外接觸兒童生態導覽和動物解說的相關課程,一開始是為了興趣以及增加收入。後來透過在課程中與小朋友的互動,看著小朋友和家長因為課程內容增長見識時開心滿足的模樣,又想起課堂中大部分同學對於生態的陌生,他發現其實要讓土木系的學生有生態保育的素養,或是說要讓更多將來就業於不同領域的人有生態的素養,共同對於生態議題更加重視,應該就要從小開始培養他們對於大自然生命的親近、喜愛與尊重,建立對環境的正確觀念,讓友善環境,珍惜野生動物的概念深植心中,將來無論是做什麼樣的決策跟設計,就能夠自然而然考慮其對於環境的衝擊,並更願意尋找對於環境友善的解決方案。「如果那些工程師或工人小時候有受過環境教育,有仔細停下來看看這些可愛又脆弱的動物們的經驗,我相信現在的工程師中,會有更多人會想到,願意思考要怎麼樣做這個工程跟設計,能夠減輕或甚至避免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他肯定地這麼說。
對於未來,庭鈞有很多想像,他不想放棄生態教育,也希望自己能從工程的經營管理中學到更多從環境友善與循環經濟的理論和思考訓練。希望有朝一日,無論在工程界或是孩子們的教育現場,他都能為了自己喜愛的生態與動物們貢獻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