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人的一天】 (EP02)耐震特別監督―鄭力齊學長專訪

撰文者:土木二 蔡佳穎

「只要是自己做的選擇,都沒甚麼好後悔的,
會後悔的永遠是沒有去做的事。」

耐震特別監督,需為建築物的耐震性能與結構安全把關,並以公正客觀的第三者立場針對結構設計與現場施工進行一系列的察證,認證耐震標章。取得這份工作並不容易,需考取結構專業牌照,且具備五年以上的結構相關工作經驗(內含三年以上建築結構工程工地品管經驗)、或者七年以上上耐震結構設計經驗等較為嚴苛的條件,方有面談資格。鄭力齊學長大學畢業後即考得土木技師證照,開始擔任營造廠的現場工程師,累積五年經驗後轉任耐震特別監督。目前的工作日程表如下:

 

鄭力齊學長―耐震特別監督人的一天

6:30~7:00 左右起床

7:00~8:00 吃早餐

8:00~9:00 通勤至工地現場

9:00~12:00 依工地現場狀況執行耐震特別監督之工作項目( 計劃書審查、施工圖審查、現場查驗、材料試驗、現場週期性或連續性監督…等)

12:00~13:00 午餐及午休

13:00~17:30 依工地現場狀況執行耐震特別監督之工作項目

17:30~18:30 通勤

18:30~19:30 健身房運動或追劇

19:30~21:00 晚餐、追劇、打電動

21:00~22:00 盥洗、寫日記

22:00~23:00 睡前的放鬆時間

(以上為平日作息,假日不一定)

 

成為耐震特別監督人的原因與收穫

之所以選擇更換職位、離開營造廠並非因為對原本的工作感到反感,只是在第三塊工地結構體的階段性任務完成後,想要為職涯做出改變的想法在心底萌芽,故決定轉換到既能夠活用五年來所積攢的豐富現場工地經驗、又能夠稍微逃避營造廠繁忙業務的駐地職位―耐震特別監督。相較於先前的工作,現在減少了許多在室外東奔西跑的時間,工作職責也較為固定。目前為止,他對於當初跨出舒適圈、轉往陌生公司、就任不同職位的決定毫不後悔,在營造廠的五年經歷幫助他更有效率地銜接新工作。耐震特別監督人只有在與結構體有關的查驗才需要進工地處理,其餘額外的現場管理雜務比在營造廠時來得少,工作內容是監督營造廠的施工過程與施工結果有無達到要求品質,等待營造廠自主檢查完成、查驗節點前再去做現場查驗即可,不過離開工地後需要內業處理的資料增加,得費時整理查驗的照片以及量化的查驗數據。雖為駐地技師、一個時期負責固定一個工地的案子,不過偶爾會有擔任代理技師的情況,需在其他同事請假或者出差時遞補他們的位置,到其他工地協助查驗。

工作之餘,鄭力齊學長也沒有荒廢學習,仍然繼續積極地深入了解其他不夠熟悉的領域,無論該專業和土木相關與否,例如現在的他正在上焊接檢驗員(TCWI)的訓練課程、為即將到來的執照考試而努力。焊接專業固然不涵蓋於耐震監督的職務範疇,然而與工地焊接師傅的合作經驗,讓他決定多學一點,好讓自己與焊接技術人員、也就是焊工們比較能夠有建設性地溝通。之前在營造廠時,他曾看到鋼構結構有較為凸出、可能會超過檢驗標準的地方,於是建議焊接師稍作研磨,而現場的資深焊接技術員不願意採取學長的建言,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外行人的肉眼判斷罷了,即使當時學長已持有土木技師執照,在焊接等其他專業細項領域仍會受到質疑。
「當你具備一定的專業證明,你說的話別人才聽得進去。」

基於這份工作的性質與工作內容,鄭力齊學長認為:資格、經驗、溝通能力,這三項是做好耐震監督人的重要因素。

工地偌大,涉及的專業技術更是五花八門,盡可能地瞭解各個項目的精髓,以增加自己與他人的溝通效率,是他在出社會後依舊堅持學習的契機。學習從來不是學生的專利,惟有持之以恆地向無涯學海探索,方能使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更上一層樓。

而鄭力齊學長是如何從工地開始,一點一滴聚積深厚的底蘊?

二十二歲進入營造廠:研究所以外的選擇

在人人皆碩士的臺灣,申請上理想的研究所似乎已成為每一位大學生的首要目標,許多人認為畢業後直接步入社會太過急促,應再讀個兩年書增加資歷,才能以更好的條件與雇主商談。

然而,鄭力齊學長選擇與多數人不同的道路―直接考取土木技師執照並投身於職場。自從大學二年級轉系失敗後,他便在同儕的推薦下一同報名技師考試的補習班,大四的暑假在確定未申請上理想的研究所後便全神貫注地為牌照衝刺,一次即順利考取。

在日商營造廠擔任年輕的菜鳥雖然辛苦,除了忍受毒辣的日曬與濕冷的雨淋,職場環境也有許多需要適應之處,卻也因此能夠更快地學習到各式工地現場的新知,比起課本上死板的知識來得有用許多。因為剛下工地,無論做什麼都是第一次,不論問多少問題大家都會熱心解惑,是種新手加成―22歲與30歲提問題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雖然未讀研究所,缺乏於碩士時期累積人脈、認識教授的機會,鄭力齊學長並不認為沒讀研究所是錯誤的決定,因為實際於工地操作的他亦獲益良多。

相較於在校成績或學歷,營造廠似乎更在乎性格,招募員工時曾給面試者做特質分析測驗,抗壓性、隨機應變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等都是考驗的條件,公司過往的經驗裡,有些做不長久的新鮮人,待沒幾個月就因為不喜歡過多勞累的現場工作而離開、或是認為自己應負責管理職位等原因。可見職場上,願意並且堅持親自去做,有時候其實比讀書時期的成敗來得重要。

出乎鄭力齊學長的意料,進營造廠後第一個派上用場的必修科目是測量實習。在炙熱的陽光下邊用對講機與同事或領班溝通移動位置、邊以經緯儀與菱鏡放樣,本來並不困難的任務因為怪手整地的時間壓力而導致有些慌了手腳,經緯儀遲遲無法定位。這是他首次發覺測量實習這門課的重要性與實用性。

印象最深刻的工作經驗

小巨蛋附近的一塊工地,是鄭力齊學長進營造廠後所接手的第二個案子、也是他第一次擔任鋼結構工程項目的副擔當。雖然同為鋼結構,但是與前一塊私人工地案相比,需要付出的心力以及需要在意的細節增加許多。施工界面比工廠裡的更加複雜,包含鋼結構(8節)、單元帷幕、防水、泳池、洗窗機、隔音測試、點交驗收等繁複的項目。儘管需處理的事務眾多、困難重重,卻也因此收穫寶貴經驗,例如克服在鋼樑上行走的恐懼、焊接的實際運用與檢查方法、深入了解鋼結構的施工規範等。除此之外,由於大型工地的工項較多,各工項的計畫書、計算書數量亦較為龐大,一個人的時間有限、沒辦法所有細項都實作一遍,但是透過專業的施工計劃書,能夠幫助自己掌握沒擔任過、沒主辦過的工項的部分樣貌。而經過這次與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工作夥伴共事,他體悟到溝通方面最重要的是在任何項目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親自確認,勿以他人轉傳訊息為真,否則傳遞上的差池會導致誤解,另外協調的技巧或手段也有訓練的必要,該堅守底線、抑或該因應人情稍微放寬,是時常面臨的兩難局面。

總結營造相關職業的重要能力,應是對現場環境的適應力、對工項介面及設計原理的觀察力、以及對後續可能發展情況進行猜想的專業能力。於工地流淌的每一滴汗水,都是鄭力齊學長成為特別監督人的道路上所鋪的一顆顆鵝卵石。

抉擇:法理情還是情理法?

在工地現場,隨時需要因應不同的狀態進行調整或改動,不時出現需要反覆修改的麻煩情況,這是待在營造廠的自己覺得最麻煩的事。有時候結構整體看起來並無大礙、十分漂亮,但是一旦將實際數據量化後會發現許多差異,例如連接鋼材的焊道原本所規範的寬度是3毫米,經測量後卻為4毫米,對於廠商來說,1毫米的差距通常稍微磨一磨就了事、或者可能懶得處理直接遮蓋過去,但是在當上特別監督人之後,位置改變了、想法也有所變化,身負監造的責任,難以對任何瑕疵視而不見,無論誤差大或小,畢竟量化數據與規範數據的白紙黑字就在那,若只有一兩個地方或許還會免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如果是系統性誤差,導致幾乎所有地方都有著瑕疵呢?

應該照廠商怕麻煩的「拜託」和所謂的「慣例」給予通融,還是強硬地保留自身職業的堅持?對於外行的我們,基於道德原則或許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然而實際這麼做之後,廠商修改得不情不願、以各種理由拖延、為溝通花費的心力與時間大幅提升,落得心力交瘁。昧著良心通融與堅持重新修正,都不是輕鬆簡單的決定。

不過,畢竟現在身處監督人員的立場,鄭力齊學長秉持著一切都須以規範為主的原則,每一步都要求確實地根據規定去做,任何錯誤都是廠商在自主檢查階段就應做好的份內事,查驗階段被發現後還要向監督者討價還價、請求他人的通融,非常不合理。修改成本是必須付出的,從小漏洞的填補,到重頭請技師進行結構補強的計算,甚至於延宕工期進度,無論輕微或嚴重的改正都得仔細處理,因為錯誤就是錯誤。

身為耐震特別監督人,務必堅守「法、理、情」―先以法規為原則,再以合理性做判斷,最後才將與廠商的交情列入考量。

土木人的感性面:寫日記帶來的收穫

結束一天疲憊的工作,以書寫紙本日記為充實的一日畫下句點,是在行動裝置當道的現今頗為特別的日常活動。

開始手寫日記的緣由要從大三大四的分手低潮追朔起。由於各種複雜情緒愈漸強烈,鄭力齊學長從簡易的筆記本著手,將所經歷的、所感受到的一切紀錄下來,希望能夠藉此撫平心底那些難以忽視的疙瘩。寫了一陣子以後,他發現負面能量隨著本子上所寫上的字句一點一點減少,愁悶煩躁逐漸消褪,於是開始特別去買專門的日記本,習慣於每個夜晚將所見所聞透過紙筆細細收藏。即便有時由於工作繁忙,只寫了些流水帳、或者畫個簡單的小插畫,都是對於生活、對於生命的微小感悟。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對於過去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錯誤耿耿於懷,可一旦寫出來了,如同將它扔進垃圾筒那樣,得以抒解。

未來展望與對學弟妹的勉勵

由於鄭力齊學長剛換工作未滿一年,尚在享受目前的工作中,在各個相關專業持續學習,對於未來職涯暫時沒有其他想法,不過有想嘗試挑戰風電方面的研究項目。身為擁有土木技師和結構技師雙牌照的前營造廠員工,學長建議欲考取牌照的學弟妹可以練習大量考古題,對營造廠有興趣的人隨時都可以找機會去實習一段時間,因為營造廠的工作沒有什麼門檻,透過實際操作器具並體驗工作流程,能夠早點知道這份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想像,並且從中學到書本無法提供的知識與體悟。另外,也可以在大學時期嘗試踏出舒適圈,參與不同的社團或大小活動之類,開拓眼界及交友圈。

學長的選擇與大部分的人所推崇的不同―不糾結於考取研究所、直接於在學時期與在職時期考得土木技師與結構技師執照,但是他未曾因此感到有所缺失、有所遺漏、甚至於後悔。他從不後悔、並認為沒有必要去後悔自己做過的每一個決定。

生命遍布著各種或崎嶇、或蜿蜒、或險峻的路,每一條路都生長著屬於它獨一無二的果實,每一顆果實都有人選擇上前採摘。

每一條路都不同、每一個果實的滋味都不同、每段人生的過程和結局都不同。不需要跟隨多數人的腳步、不需要懷疑自己的選擇,只要是想做的事、已經完成的事,都不必費心後悔,只要記得把握光陰去嘗試、去闖蕩―因為需要後悔的,往往是來不及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