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邊界,創造可能:土木與法律的跨領域職涯 —周敬揮學長專訪

土木三 劉芯妤

周敬揮學長是一位在土木與法律雙領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專業人士,他的經歷不僅展示了跨領域發展的重要性,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在不同領域間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本篇專訪將呈現學長的心路歷程,分享他自土木工程轉往法律領域的經歷,並將兩專業合併為獨一無二的優勢,於其中不斷突破自我。

學業背景與選擇

周敬揮學長當初選擇土木工程作為自己的專業,並非完全出於自身的熱愛,而是受家庭背景的影響居多。他的父親是一名建築師,這樣的家庭氛圍讓他自幼與建築與土木領域有所接觸。學長回憶道,當時的選擇並不多元,而土木領域的穩定性讓他決定進入這個學科。然而,隨著大學生活的展開,學長發現自己對土木並不是特別感興趣,甚至一度產生逃離的念頭。畢業後,學長投入營造業,他時常因為營造廠的法律事務被公司的法務「罵」,因此他逐漸意識到法律知識的實用及重要,開始積極參與與法律相關的課題,最終決定前往東吳大學攻讀法律碩士班。這一轉變為他的職業生涯帶來新的契機。「我們這一輩,會把握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學長笑著說,或許正是這種學無止境的精神,引導他成為一位優秀的跨領域人才。


心路歷程

學長重拾學生身分的路途並非順風順水。最初從土木轉向法律時,他必須重新學習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對他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自我突破。這段過程並不容易,但學長十分「享受挑戰」。最後,他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克服了種種困難,並且逐漸在法律領域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回顧這些轉變時,學長也強調,跨領域學習的經歷對他後來的職業生涯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尤其是在營造業工作十年後,學長開始接觸到許多契約與法務問題,這讓他更深刻意識到法律在土木領域的重要性。

自我定位

作為一名跨領域的人才,是否時常對自己在公司的定位感到困惑?周學長的協調性強,遇事能周詳考慮,雖有法律背景,但不以訴訟解決為目標,執行過以合法權利保護為支點,與相對人進行談判和協商。對此,學長認為他就像土木與法律專業之間的橋梁,也像翻譯官。他提出一個生動的比喻: 「我就像先確認工程師的需求再去幫律師準備菜,接著交給律師去炒菜。」此外,處理土木業務時常碰上法律問題,這時學長的視野會因為具備法律知識而更全面,也會考量到更多細節。法律人跟土木人的思考邏輯不同,因此得到的結論會不一樣,而身為跨領域人才的優勢之一,便是打破專業間的隔閡及思考盲區,提供不同於旁人的思路。

此外,由於學長具備土木專業,能有效減少律師和工程師之間的代溝,幫公司節省開銷,這也是跨領域人才在就業市場中的大優勢。總而言之,學長在職業生涯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他表示,土木工程與法律看似毫不相關,實際上兩者的結合卻能在職場中發揮意想不到的價值。

跨領域的挑戰與機遇

學長也分享了他在跨領域發展過程中的挑戰。他提到,在土木與法律兩個領域之間切換時,最大的挑戰來自於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考方式。他說:「不要太執著以前學過的東西,學習法律時就忘記土木、放下執著。」在學習法律時,他會放下土木工程的知識,將心態轉向法律邏輯。然而,這樣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學長強調,正是因為能跨足兩個領域,他才能於工作中發揮獨特的優勢,為公司提供更多元的解決方案。

給學弟妹的建議:多元發展、提升跨領域能力

學長鼓勵在校的土木系學弟妹不要只專注於課業,而應該多參與校內外的各種活動,開拓視野,提升自己的跨領域能力。他指出,土木系的資源非常豐富,能觸及的專業也非常之廣,土木系學生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參與不同領域的學習與實踐。學校開放的課程系統讓學生能夠隨心所欲地選擇各種課程,這些學習經歷將為未來職場奠定堅實的基礎,並提供更多職業規劃上的可能性。

另外,學長建議土木系學生應該主動接觸不同面向的知識和經驗,無論是選修課程還是校外的實習機會,都能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提升綜合能力。他強調,學生應珍惜每一次學習機會,不排斥任何一門看似無關的課程,這些知識都能成為日後職場中的寶貴資源。學長鼓勵大家要保持更加開放的心,不要侷限自己,勇敢嘗試「斜槓人生」。此外,學長提到,工作中的每一個小機會,都能幫助積累重要經驗,這些經驗在日後的職業選擇中,都會發揮關鍵作用。

結語

周敬揮學長強調,不管未來選擇什麼方向,最重要的是不斷學習與成長,並且勇於抓住每一次機會。訪談的最後,學長補充對於年輕一輩的建議: 「人生十年有成,十年之後一定會有人知道你」,學長期許年輕人要「耐得住煩」,不要急於求成,慢慢學習、一步一步壯大自己才是長久之計。

跨領域發展並非一條容易的道路,不過在充滿挑戰的環境裡,更能尋得獨一無二的機遇。學長的專業與智慧不僅能成為學弟妹的學習榜樣,也讓我們更加期待未來能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發掘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