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二 馮嘉俊
說到我們土木系,怎麼能不提到最具特色的「石頭課」呢?這些課程以創新、實作和挑戰著稱。今年系上的Keystone A再度改版,聚焦於全球熱門的「離岸風電」議題,由卡艾瑋教授和王泰典教授共同開設了「Keystone A- Floating Offshore Wind」,讓我們有機會設計與實現浮台的創意構想。
為什麼選擇離岸風電呢?臺灣擁有全世界排名前十的離岸風資源,正積極探索能源自主化與綠能發展的道路。在這其中,離岸風電因其能將風力轉化為電能的潛力,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然而,臺灣西部海域的水深普遍超過65米,傳統固定式風電基礎難以應用,浮動式平台便成為解決深水問題的關鍵技術。而我們在Keystone A課程中,就是要設計這些浮台,為未來能源發展貢獻力量。
組員名單
本學期的第一堂課,老師要求我們每組提出一個獨特的設計目標,這個目標將貫穿整個學期的學習與實作過程。我們需要根據這個目標設計並製作出獨特的浮台模型與繫泊系統,並使用PVC和銅管等材料完成模型製作。此外,我們還需要對模型進行一系列的浮力測試與繫泊系統測試,最終整理測試數據與理論計算結果,進行報告和反思。在課程中,我們不僅會學習如何使用MIADS找出結構的自然頻率,還會操作MPU9520九軸動作感測器進行不同實驗,結合數據分析來驗證模型的穩定性。這些工具和技術,讓我們的設計過程更加科學化與專業化。
各組目標多樣且富有創意,例如「絕對不會倒的浮台」:一個無論風浪如何影響都能保持穩定的浮台,還有「在一個浮台上放多台風機」:在一個浮台上容納多個風機,以提高發電效率和空間利用率。而我們組的目標是「在不改動風機的前題下最大化風機的發電效率」,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盡可能的令風機正對着風吹的方向。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從相機穩定器中獲得靈感,使用兩個軸承設計出能全向運動的浮台結構,希望它能在風力變化中始終保持最佳運作角度。

圖一、我們設計的Hexafloat
模型完成後,我們對其進行多階段的測試,包括浮力測試和繫泊系統測試。在浮力穩定測試中,我們測試了浮台在不同負載下的穩定性,並對繫泊系統的固定效果進行模擬。在測試完成後,我們將測試數據與理論計算進行比較,並撰寫報告總結。

圖二、浮力穩定測試過程
期中考後是我認為這堂課最令人頭痛的部分,利用MPU9250九軸動作感測器找出浮台在地上、水上、有無繫泊系統時的自然頻率,並利用MIADS 嘗試模擬出浮台在地上時的自然頻率。痛苦的地方是,由於測試環境在水上,MPU自身又要用電線連接Raspberry Pi和麵包板,所以防水保護就極為重要,我就因為不小心而燒壞了一顆MPU。除此之外,因為線路的接觸不良,導致辛苦了四小時,才只得到了2組實驗數據,更甚者,同樣的電路,在麵包板上能夠正常運作,但只要一用延長線把它伸長就無法運作等的問題多不勝數,各種修改程式碼、Debug、修電路難題直接使我由完全沒用過MPU的小白,搖身一變成為了熟手技工。這段過程雖然艱辛,但最終在隊友的鼎力相助下成功完成了任務,也讓我學到了寶貴的經驗。(感謝隊友!)。


圖三四五、MPU9250測試
期末,我們需要將所有的實驗資料、測試結果以及理論分析整理成口頭和紙本報告,並向教授和業界專家進行展示。這些專家的反饋與建議讓我受益良多,不僅提高了我的專業知識,也讓我更加理解實際工程應用的挑戰與價值。
順帶一提,Keystone A的同學都會修習黃尹男老師特別安排過課程內容的材料力學,我們會在Keystone 的課上同步老師的材力課,做相關的實驗(例如銅管的bending實驗),這提供我更深入學習的機會。

圖六、銅管bending測試
無疑,實作課永遠是最累的課,卻也收穫最多。我仍然痛苦地享受着,每當我看到自己設計的東西成功地運作時,每當我看到自己的計算和實驗相符時,每當我的報告結束時,我都感到由衷的自豪與成就感。從大一的CDS和PMDL再到現在的Keystone A,我一直投入其中,期待未來能參與更多的實作課程,繼續探索土木工程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