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斯圖加特大學Universität Stuttgart交換/訪問心得

水利組碩三 張期鈞

交換生為兩所不同學校簽訂合約下互訪的學生,交換學生自己對於出國目的、學習歷程也有不同定義。的確,交換學生之生活各有各的樣貌,每個人追尋突破的方式也大不同,在此將這即將畫上句點的歐洲生活簡單記錄下。

(1)選擇學校
在臺大的交換生計劃中,我選定了德國的斯圖加特大學(Universität Stuttgart)作為交換的選擇,一方面是當時身邊有的有效語言檢定僅有德語,故鎖定不用與英語成績競爭而僅看德語門檻的學校;另一方面是斯圖加特大學在交換生入學前,若無達到德語C1門檻,便得在開學前一個月參加德語密集班(Intensiv Kurs) ,對於當時語言程度僅到B2的我來說,無疑是個繼續增進德語的好機會,並且對於之後上德語課程以及生活上有偌大的幫助。斯圖加特大學的世界排名約在200~250之間,稍落後於臺大(198),但基本上在差不多的層級,雖然世排並不能絕對性的代表甚麼,但能肯定的是,排名越前面的學校,校內所擁有/能拿到的資源相對的較多。故如有機會選擇交換、就讀的學校,能從全方位的角度思考 (所在地、系/校排、資源、畢業後的就業發展等等),必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校。

(2)申請簽證以及準備出國

由於是在碩二的時候申請,當時正是準備論文與口試的時候,相對能花費的心力非常少,所幸斯圖加特大學在申請上可以說是非常快速。5月多開始交文件,6月即拿到入學通知。由於申請簽證需要壓護照在辦事處一段時間,但當時暑假需要去新加坡報研討會,故必須用最快的時間辦好簽證(拿回護照),由於很早就拿到入學通知,讓我可以順利在6月底就拿回護照,並且順利出國。由於當時有看到例如慕尼黑理工在6月多甚至還沒拿到入學通知,而當時我已拿到簽證了。在效率上斯圖加特大學可以說是非常好。

(3) 當地學習
由於當初在臺灣修課已達畢業門檻,故僅需達到交換生所需的兩門課修課門檻,在課程選擇上首先選擇了幾門純德語課。「德語經濟學」、「職場與學習德文」、「德語數學」、「德語物理」,所有課由於都是以設定之後在德國求學為主,故一開始語言門檻的設定都頗高(CEF 歐洲共同語言能力分級B2/C1,接近母語等級),所幸當時在開學前的密集課程已修完,對於修習上述課程都有很大的幫助,「德語經濟學」課程中帶學生們了解的許多德國的經濟發展、各大企業的運作;「職場與學習德文」則是介紹在工作上德語有什麼對談上的應用,學習部分則是教我們如何在寫論文或是文獻時用正確的方法引用;「德語數學」與「德語物理」則是以德文教授基礎數學和物理,以便之後銜接德文學程用。以上都是對於之後想留在德國繼續念書或是工作有幫助的資訊,很幸運在這一年中能夠修習到這些課程。

另外,自己還有修習一門機械與土木合開的碩士班課程,以及建築所開授的程式繪圖課。由於沒有修課壓力,嘗試各個與自己領域相關的課程不失為讓自己進步的方法。這兩門課是各系必修的關係,所以修課負擔可以說是相當的重,必須花費許多時間去閱讀以及課後練習,不過也因為這兩門課,讓自己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其他系的核心課程,更能清楚看到自己欠缺或是需要補充哪些部分的能力。由於德國的選課較為特殊,通常只會考期末考(不會有期中考),所以期末考會需要在選課系統另外註冊;意思相當於,若這學期課修完,覺得念不懂/下學期想再修一次/覺得考試不會過(考試三次沒過將被踢出學校),便可以不註冊考試而僅修課,不過須注意的是,考試過了才等同拿到學分,所以儘管可能因某些因素當學期某門註冊的課可能沒有考試,但若是必修則仍須在畢業前考過。

(4)研究生 – 研究室
由於當初在臺灣已寫完論文,故修課/學分數並不是特別的重要,當時除了選修的課程之外,還有去旁聽許多外系的課。在聽自己所學的研究所課程中,發現大部分還是在臺灣就已經學過,故當時有個想法是,不如參加研究室(找教授做研究),除了可以考慮再延伸自己論文內容外,或許也可以參與相當於德國中研院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中心(MPI, Max Planck Institut)和大學所合作的計畫,若能有所成果,不僅可以對於所學在德國應用有更深的了解,更甚者對於之後在德國求學/找工作也能有一定的幫助。當時藉由旁聽課程與教授認識,而後在一個月內順利進入研究室,但由於研究室使用的軟體與當時碩士班所學不同,故花了些時間重新學習新的軟體,並且在博班學生的指導下做了一些練習,後來又獲得教授推薦再延長一學期於斯圖加特做研究(這又是另一件事了),並且在下學期獲得Hiwi的工作機會。雖然交換生通常都是修幾門課搭配遊玩歐洲,但有機會在德國參與研究室並獲得工作機會(有薪)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經驗。

(5)社團活動 – 當地音樂學院管樂團
由於在臺大有參與管樂團至碩班結束,覺得就此停止參與樂團實在很可惜,便上網查了許多斯圖加特的樂團,除了大學本身的交響樂團外,不乏有社區樂團、音樂學院(等同音樂藝大)交響樂團、音樂院管樂團等等,目前在SJBO(斯圖加特青年管樂團)作為團員定期演出中,由於此樂團隸屬於Musikhochsule(音樂學院),所以當時加入不僅有免費的個別課程可以上,在演出部分也不需像一般社團需要煩惱支出的部分,學校會處理掉所有的費用,學生僅需投入在演出中即可。

樂團團練中

(6) 工作
德國的工作可以分為三大類型 (1)全職(Vollzeit) (2)兼職(Teilzeit) (3) 打工(Mini Job)/學生工作(Studentwerk) 。(1)和(2)區別為法定一週工作40/20小時,(3)則通常為一個月40個小時為工作時數上限。根據簽證的性質不同,所能選擇的工作類型也不一樣,通常學生簽不能做全職的工作,但是實習或是打工是合法的。另外實習方面又可分為兩大類(1) 義務性實習(Pflichtpraktikum) (2)自願性實習( Freiwilliges Praktikum)。德國的教學體系(bachelor 或 master)相較而言都是畢業後「工作傾向」為主的導向;舉Master為例,許多科系可能會綁訂畢業門檻為「4學期需有一學期的實習」,這樣的實習就為義務性實習。義務性和自願性的差別在於,有些公司找實習生時,會事先詢問實習類型為何,通常義務性的錄取率會稍高,畢竟通常實習做的事情不會太難,也容易傾向讓必須實習的人得到機會。當時在這有做過Mini Job,雖然西歐國家的花費高,但靠著獎學金與工作的收入,自己整個上學期沒有跟家裡拿過任何費用,這也是自己在這邊念書的目的之一吧,希望能漸漸靠自己生活,做好出社會的準備。

校內公布欄常常可見的工讀生職缺(Hiwi)

(7)出遊
相較於其他交換生,自己出遊部分算是少之又少,定時要進研究室與固定時間的樂團練習,時間相對被綁死許多。多數時候我選擇與德國人們相處,一起上山下海(德國人被認為是歐洲人中最愛冒險的,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他們背著個背包在冒險),學習著去了解 “Ein Deutche” (德國人)。如同當時,原本是半年的交換生活,卻選擇延長成一年(後半年以參訪學生的身分留下),跑去住宿組找阿姨求情讓我多住一學期、不要臉的找了研究室請他們讓我參與做研究、請教授/系主任幫我寫推薦信讓我能多申請半年簽證……學著在德語環境下生活。或許因為所住的城市不是所謂「大學城」,平常生活的一切都以德語為主;德國人習慣對你用德語溝通,儘管可能你講的不好,他們仍會以你是個「德語者」的觀點跟你溝通。雖然在一開始需要點時間適應,但久而久之,你會開始去體會到這個語系社會的運行與習慣,也會更有收穫,這才是在一個國度生活該有的樣子。

這半年中,去觀光景點的次數屈指可數,但私人景點卻各個令人印象深刻。中東旅行,一窺伊斯蘭文化、冰島追逐極光、阿爾卑斯山健行、克羅埃西亞自駕……,許多時候都一個衝動下而做的決定,而也一次次在震撼的文化/景觀下讓自己心胸更加開闊。
關於自己的這一年來所做的決定還有好多想弄懂的地方,或許這也是這段生活的意義,想帶點什麼在之後的人生旅途上,也想在成為個更成熟的人之餘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交換/訪問時間稍縱即逝,不論選擇了怎麼過,都不要讓他只是轉眼即逝的光陰,而該是漫漫人生的一個重要的墊腳石。

奧地利 – 大鍾山國家公園附近
德國 – 國王湖
冰島 – 極光
冰島 –藍冰洞
世界文化遺產 – 約旦佩特拉
耶路撒冷
紅海浮淺
和遊牧民族 – 貝都因人(游牧阿拉伯人)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