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交換心得

結構組碩三 黃靖芳

長達一年的交換時間就要結束了,榮幸接到系上的邀稿,在此分享我在慕尼黑的體驗以及作為交換學生的心得感想。

此時此刻

「該怎麼說呢?交換這件事情…」打入第一行字,錯綜複雜的情緒瞬間湧上心頭,一時間難以壓抑,只好長長地深呼一口氣。此時此刻的我處於慕尼黑行政機構內,在人群熙來攘往的等待區中找了一張座椅,若無其事地盯著電腦螢幕。

這一年中我在慕尼黑最難受的體驗莫過於入籍跟退籍,必須於限定的時間內拿號碼牌,經過兩三個鐘頭等待後,還要面對一個氣氛詭異的行政作業系統,當然也包含了國籍議題。這禮拜的我準備搬離慕尼黑,跟第一次來這裡入籍時一樣,心情是激動的,但卻帶著一抹感傷。

 

冬季的慕尼黑市景(左為聖母主教座堂,右為新市政廳)

 

慕尼黑這個城市

我是如此喜歡這個城市,以及這裡的生活,所以還能夠原諒那些惱人的行政程序。

慕尼黑人口跟台北市差不多,不過人口密度就少了一半,城市與交通規劃也不在話下,以交通來說,公車、輕軌與地鐵的時間經常是相互配合的,在多數的乘車經驗中,轉乘等待的時間可說是微乎其微,誤點狀況也是非常稀少。

另外,慕尼黑有許多外國人來工作、念書,我甚至覺得每次搭大眾運輸,在同個車廂都至少會有一個亞洲臉孔,也因為如此,當地人也見多不怪了。曾經有台灣觀光客跟我說,他認為慕尼黑路人不太友善,但是我認為以一個非觀光的城市來說應該還算不錯,也鮮少耳聞有偷竊或搶劫的消息,這樣的安全環境對我而言就很舒適了。

直接評論其並非觀光城市雖然有點失禮,然而比起巴黎之於巴黎鐵塔;柏林之於柏林圍牆,談到慕尼黑我只聯想到很多山很多湖,而且去這些景點的人大部分都是當地人。不過若是有在注意德國南部的觀光行程的話,就會發現著名的新天鵝堡與國王湖都在這附近,因此大部分的台灣背包客還是會不免俗地來這個德國第三大城市觀光一下。

 

交換這件事

在台大申請交換的過程很特別,需要做足相當的功課,最好的狀況下是申請的學生有確切想去的國家或是學校,以我的例子而言,原先因為學習過法文而希望到法國交換,直到在查詢與台大合作的法國大學後,才發現可以以英文成績申請的土木系相當少,另外選擇最多的英語組卻又是競爭力最大的組別,因此我才臨時改變策略換成德語組,光是在德國就有非常多間學校可以選擇,然而不同學校都各有各的賣點,每個人選擇學校的理由也有需多種考量,就像是在寫申請交換時的動機信一樣,常見的考量有:獎學金、所在的城市、知名的實驗室與教授等等。

對我而言,慕尼黑工業大學在學校修課上提供了非常多元的課程選擇,交換生的身分選課又相對一般生更為彈性且自由,除了土木系以外,我也去旁聽許多建築、都計、能源系的課程。然而,這裡的修課系統與台灣的不同,修課與期末考試是分別註冊的,所以在學期間,學生是允許大量排課(即便課程的時段重疊),期末前再依照自己的需求決定要註冊哪些科目的考試,當然這樣的狀況也許有好有壞,不過對學生而言,可以無壓力地在限制的時間內接觸多元課程,勢必給予了更多發展興趣的空間。

 

慕尼黑工業大學-數學與資訊學院(巨型溜滑梯)

 

考慮留學這件事

來到歐洲才發現台灣學生選擇在這邊念研究所的人也不少,留學生人數逐年成長。在諸多考量中,除了普遍認知的學費低廉,再者就是各大知名學校也在近幾年不斷地新增英語學程,藉此吸引更多外籍留學生加入。顧名思義,學生只要有英文檢定資料就可以申請,不需顧慮當地的語言。以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土木地理環境工程學院來說,在11年前就開設了全英語授課的運輸系統學程,每年都招收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

另外土木系內也會配合學校政策的推動,陸續開出越來越多英語授課的課程,雖然目前仍以研究所課程居多,但由於越來越多跨科系學程的出現,也讓許多德國籍教授也必須做出另類的自我突破,以我修課的例子中,有一門「土木工程在能源科技的應用」,這門課為土木系協同能源工程系所開設的,授課方式依照能源工程碩士學程以英語為主,每周五小時的課程在一學期中共有四個土木系教授負責,四位教授皆為不同專業背景(材料組、鋼構組、混凝土結構組、大地組),在課程中可以感受到這些德籍教授們以生澀的英文吃力地講解,雖然班上都是外籍學生,但是大家還是努力在課程中向教授提問與交流。可惜的是,我直到下學期才發現這些土木專業的教授在系內是沒有開設英文課程的,這個現象也直接反映出即使大學內部正積極推動英語學程,然而就土木所而言,以德語授課的碩博士學程依然暫多數。

以我個人的想法,目前我是不準備繼續留學的,但我總是會回想過去,若是我是在大學時期就來歐洲交換,這一切又很難說,所以我也會推薦還在猶豫是否留學或甚至是國外工作的學生們嘗試交換,透過這樣的方式或許可以得到答案。

 

國王湖-上湖一隅

 

法國柯爾瑪(Colmar)小鎮體驗聖誕佳節氣氛
荷蘭鹿特丹-方塊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