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組 莊奕婕 陳怡云
臺灣大學土木系畢業,當完兵唸了兩個月的交通組,毅然決然踏上爵士這條路,用工程的理性建起藝術的天馬行空……
成長歷程中與音樂緊密的關係
小時候學鋼琴,高中開始接觸薩克斯風,大學時期參加管樂團,在求學過程中都和音樂保持密切的關係。但真正讓B82的李承育學長決定全心投入於音樂的生涯發展,是當兵時在軍樂隊中與同袍之間的團練、相互切磋的過程。軍樂隊中大多數的同袍多為音樂科班出身,也都有很扎實的音樂底子,兩年軍旅生涯的朝夕相處、交流,讓學長更確認自己薩克斯風的演奏水平、更有自信能夠選擇一條和自己志趣相符的道路,同時也更加苦練,讓自己的程度也能跟上其他科班畢業的同儕。退伍後,學長也同當時軍樂隊裡的同袍們申請出國深造、以爵士樂和薩克斯風演奏為主修,並將其作為自己一生的志業。
承育學長真正開始接觸到爵士樂其實是在大三的時候。同臺灣許多從小開始學樂器的學生,對音樂最初的接觸是從學鋼琴、古典樂開始。然而,不同於古典樂,爵士樂的音樂屬性和風格似乎又更帶有一種生活中即興的獨特魅力。承育學長談到了古典樂與爵士樂兩者在文化上的根本差異:古典是由上而下,最初是為了獻奏給神祉,是從教會、宮廷而後才普及到民間;相對而言,爵士樂則是從平民出身,且是一種文化融合之下的產物。當時在美國南方 (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州等地區) 在廢除奴隸制度之後,社會上其實仍有相當程度的種族隔離政策,原本社會地位底層的黑奴與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克里歐人Creoles (法國人跟黑人混血) 被迫融合,克里歐人的法國血統帶來了歐洲音樂文化的影響,進而產生了非洲與歐洲的文化衝擊,衍生出了爵士樂這樣一種新的音樂風貌。
在那個年代,多數的黑人不可能有很好的管道接觸音樂,因此要成為一名好的樂手,一定程度上天分是必須的。在早期,爵士樂技法、樂理的傳授主要還是透過師徒制,雖然沒有正規的訓練過程,但要純然無師自通其實還是不太可能。只是依照現在的教學邏輯,教育的理念並不僅在於教導某些特別有天分的學生,一定程度的正規訓練有其必要,而美國的爵士音樂教學也一直朝這個方向在努力。從1970年代後期以後,對於完全沒有受過正統教育的人很難成自成一師,除了天分之外,同時也需樂科學化、系統化的正規訓練,兩種元素結合在一起,才能將自我能力慢慢往上提升。
從喜歡音樂到投身爵士樂教育的轉折
時常有朋友問起音樂工作會不會很不穩定?承育學長認為假設今天有五個不穩定的工作,組合起來起時也可以算是穩定。好比說在土木系擔任教授,可能是教授固定的三、四門課,而他投身爵士樂教育則是經常身兼幾分不同的工作,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會面臨到更多種不同的狀況,有時候是面對大學生,有時候會接觸到國小生,有時候是理論課,有時候則是組織一個樂團。他自己本身沒有預設一定要是哪個方向,通常是有工作就願意去做。
學長提到他會踏入教學的領域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中一個便是跟其他音樂人比起來,他自覺對於教學比較擅長,或許可能也跟以前就讀土木系時期當家教有關,必須將抽象的數理轉換成能讓學生了解的方式說明。而另一個優勢則是因為他自己有小孩,所以看著孩子,心裡也會想能為孩子做些什麼,而他認為教育是唯一可以留給下一代的東西。在臺灣其實找不太到學習爵士樂的管道,資源也相對較少,雖然現在從網路上看影片學習很方便,但學長仍舊希望相關的教學環境可以變得更好更健全,因此學長回國先找到中山大學的教職,而後便一路在不同學校教書、兼課,嘗試改變臺灣目前的爵士樂教育現況。
爵士樂教育上遇到的衝擊
投入在臺灣爵士樂教育的這些過程中,承育學長覺得教學上面的困難並不是文化上的差距。從七零年代發展到現在,爵士教育已經有將近五十年的歷史,課程安排、技法訓練都已經有相當程度的架構,要著手實行這件事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而且現在國內很多學生有意願學習爵士樂,接受度算是蠻高。
學長認為爵士樂在臺灣的音樂圈需要獲得更多重視才是根本的問題:當前全世界的音樂主要還是由兩個根基衍生發展而出,分別就是古典跟爵士音樂。就拿許多電影配樂甚或流行歌曲為例,其中其實都有爵士樂成分,兩者皆為藝術音樂,在這基礎之上才逐漸發展成應用音樂。但早期臺灣的音樂圈沒有發覺,所以欠缺了爵士樂的這部分,導致延伸出音樂發展上的不平衡,所以問題是整個音樂圈對於爵士樂的認知需要改變。換句話說,要有好的產業,就需要先穩固基礎科學,不穩固的原因,便是爵士音樂沒有被撐起,所以無法延伸出其他東西。因此必須讓年輕一輩的學生接觸爵士樂,而現在的環境也逐漸朝更明朗的方向發展。不過爵士樂教育的推廣其實也還是相當仰賴既有的學校體系,需要相關的支持,倘若學校裡主任或其他老師不認同這樣的想法,就很難做後續的發展;前輩或是上位者重不重視這一塊,是爵士音樂教育推廣的一大關鍵。
為什麼要在臺灣做爵士音樂?
承育學長認為爵士音樂是一種藝術音樂,如果不去發展他,臺灣就會喪失了解一種音樂的機會。就像許多近代的基礎科學也是西方的文化傳到東方,但假如我不們不去學習,沒有這些基礎科學就無法往其他工業、科技展業發展。把眼光放到鄰近國家,在日本就有非常多日本風格的爵士音樂;另外則是在泰國,由於前任國王本身即愛好爵士樂,甚至原本要在美國當爵士樂手,在他在位期間風氣的帶動之下泰國的爵士樂也發展得相當不錯。
各個國家從自己獨特的文化元素中也可能會發展出跟美國不一樣的爵士樂,而承育學長也希望最終能融合臺灣這片土地上的文化,發展出屬於臺灣人的爵士樂。臺灣有許多優美的旋律、民謠、歌謠,這些都是特有的音樂文化,甚或加上國樂器,也可以去做更多的融合或延伸。學長曾經透過自己樂團拿臺灣歌謠請國外作家重新編曲為爵士的風格,成果有好有壞,但就是盡量做不同的嘗試,希望能慢慢從旋律裡找到屬於臺灣的特有文化。讓學長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首由薩克斯風擔任獨奏鄧雨賢先生的《四月望雨》,不同國家的樂手詮釋這首作品的方式都不太一樣,但最後還是認為臺灣樂手的方式最為合適,或許這就是臺灣爵士樂文化的開始。學長認為我們必須去學習的爵士樂的精神和方法,而不是只是拷貝文化;一旦體會到精神、學會方法之後,就可以拿我們有的東西去延伸,那就會變成我們的文化。
爵士樂的一大特點便是即興演出,這部分跟臺灣或是亞洲社會在傳統上較為制式的教育體系不同,這也可能是我們最缺乏、最需要的。學長回想從小彈鋼琴就是不能彈錯,需要準確地將每個音按照樂譜精確的演奏,而爵士音樂教育除了在要求精準之外同時也追求創意的表現,試圖在限定的規則下找出新的變化;有其嚴謹的訓練,像是規則、拍子、和弦都有一定的原則,但也有創意的部分,便是在原則之上的發想。這方面牽涉到左右腦的訓練,左腦是理性思考,負責邏輯上的處理,像是看譜、對樂理的理解;而右腦是創意思考,需要靠耳朵學習、進行模仿,進而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旋律。
從爵士音樂探索創意
透過創新的方法跟教學理念對音樂教育的環境是很有幫助的。但創意還是比較模糊的概念,具體來說,像爵士樂會做一些重組元素的練習,透過樂曲不同方式的排列、重組都有可能激發出新的創意。即興演出通常還是會有固定的拍子或是和弦,在一定的規則上做變化,但訓練的過程中有時也會把限制完全拿掉。其實沒有限制之下的即興演奏難度更高,就像說話的時不能有文法或是邏輯、語意的規則一樣,只能靠耳朵仔細聆聽,摸黑跟著聲音引導我們前進,透過別的樂器發出的聲音、節奏來找到自己相應的演奏方式。這種訓練沒有樂譜,完全只能依賴自己的耳朵,也不知道一首曲子會發展到什麼地方,但也總會找到自己的結束方式。
學長認為創意也不完全是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東西,有時候只是改變了一個小細節,儘管大體上延續了原本的設計,但有了新的呈現方式,就會讓人覺得有創意。
李承育學長當年在臺大管樂團畢業音樂會上的演出
推薦的爵士樂手,甚或其他類型音樂
對於爵士樂的初入門,承育學長推薦或許可以從臺灣比較知名的日本歌手小野麗莎開始,bossa nova其實也是爵士樂的一支,而小野麗莎的作品中又另有一種她獨特的日本文化的元素在其中。不同爵士樂手的風格各異,其實也還是看個人偏好,從幾個比較喜歡、比較聽得慣的樂手開始,然後也許在去聽常與這些樂手合作的其他樂手,甚或慢慢再去涉略其他不同風格的樂手。
爵士樂和古典樂當然是學長平時接觸最多的音樂類型,不過在這之外,承育學長其實也還是會聽一些流行音樂;譬如學長就還蠻喜歡周杰倫的音樂風格,此外學長還曾經擔任伍佰巡迴演唱會的薩克斯風手!
那些過去在臺大的日子
回憶當年,承育學長說自己在大一的時候是系學會的常客,總會和大家一起聊天、寫作業,大二則比較常待在活大的社團辦公室,提早下課就過去練樂器。系上的活動特別有興趣的就是籃球,每天放學下課時間就會跟學長、學弟打球,印象中當時系籃打比賽從來沒有輸過!研究所的時候參加了組際盃,交通組對上大地組,他投出了一顆決殺三分球贏得了比賽,張學孔老師激動地衝到場上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大學時期和同窗好友們出遊
可能因為臺大樂團十分活絡,加上土木系的學風十分自由,同學中有不少人當時都在組團、玩音樂。承育學長現在樂團的顧問也是從前的同學,系上以前甚至還出過歌手。而談到當初為什麼會選擇交通組 (雖然只唸了兩個月),大概是覺得相較於結構、大地、水利等對於力學背景要求較高的專業,學長認為交通組的專業裡可能涉及了更多一點的人文素養,而大學時期修運輸工程、經濟學和一些交通組的課、工程參訪他都還蠻感興趣,也覺得比較適合自己。
土木之夜演出 (李承育學長在最右、捧薩克斯風,最左為機械系的傑出教師施文彬老師)
過去念土木,現在做音樂,雖然是很不一樣的一條路。但回想大學四年裡的時光,最寶貴、最值得懷念的還是交到很多好朋友,至今都還保持聯絡,同學會聚餐可以到場七八桌;儘管大家在不同領域、對於事情有不同面向的角度和想法,但每和這些多年的同學聊天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除了這很難得而彌足珍貴的同學之間的情誼之外,土木系四年的訓練和學習過程也讓承育學長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態度,這對學長於後來出國念書、深造其實有很大的幫助,知道怎麼比較有效率地唸書。是以當其他同學多已讀唸過中/英文版的樂理、音樂史等科目,學長還是能夠直接看英文版、想盡辦法趕上大家進度。又在國外研究音樂理論、創作,覺得跟工程數學比起來還是容易了解得多。
藝術與工程兩者相較,最大的差別在於工程的執行有其步驟和規劃期程,而許多藝術背景的人其實不太有這樣的概念,經常是想做什麼一路走下去沒有盡頭,會偏向比較浪漫的想法。但承育學長在做音樂時也還是會套用工程的方法,一個步驟一個步驟規劃時間來完成,以避免工作沒有盡頭地發散掉。用工程的理性完成藝術的天馬行空,這或許也是臺大土木系的四年,工程教育在一個音樂工作者身上種下的深遠影響吧!
B82相見歡:專訪當日李承育學長回到系上和當年的同學朱致遠老師留下帥氣合影,獨缺人在日本的游景雲老師,特別也將游老師key入~
編按:想要對於李育承學長的音樂有更多了解,也可以再看看先前大愛電視的專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6ONuahwMk&feature=youtu.be&app=desktop
一睹影片中學長演奏薩克斯風的魅力。近期也有一些學長演出的媒體報導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7/3398135。此外,經營多年的臺中和臺北爵士音樂節也越來越有規模,對爵士樂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多留意相關的活動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