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坪防淤隧道參訪心得

大地組博士班 朱民虔

 

臺灣山高水急,蓄水不易,即便年雨量在世界排名非常前面,但因為地形的因素,缺水情形還是常有所聞。位於桃園的石門水庫具有灌溉、發電、給水、防洪等功能,提供北台灣的部分地區的民生用水。自民國53年6月30日完工後歷經數次的極端氣候事件後 (颱風、豪雨等),導致水庫淤積,水庫的容量僅剩下原有的3分之2。而水庫淤積問題導致水庫容量減少的問題,以大陸型國家來講並不是非常嚴重,故當時協助設計的美國工程師沒有考慮到石門水庫建成之後的淤積問題。為減緩水庫淤積速度,政府於民國95年制訂「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此防淤隧道即為此計畫下重要項目之一。

<臺灣水庫示意圖>

12月5日的早上9點鐘,由王泰典和林銘郎教授帶領一群未來的大地工程師抵達位於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石門水庫旁的阿姆坪工務所,本校校友郭耀程副局長、林政志所長熱烈歡迎後,徐名賢工程師簡報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計畫,緊接著參觀工務所內的阿姆坪防淤隧道模型,從簡報的內容及林主任的耐心解釋下,了解到由於北台灣較南臺灣雨量豐沛,水資源來源相對穩定,卻因台灣溪流坡度較大、水庫庫容小,石門水庫每年經常性操作3-4次,因而有機會運用強降雨後大量高濃度濁水入流至庫區引起的異重流進行水庫防淤、甚至達到部分排砂效果。一知半解後即前往阿姆坪防淤隧道橫坑開挖工址參觀。


<聽取北區水資源局的簡報>


<參觀阿姆坪隧道模型>

到達目的工址後,迎接我們的是當天上午隧道內氧氣濃度偵測的數據, 及參訪安全須知。接著馬不停蹄地前往隧道口,映入眼簾的是人的三倍高,延伸長度看不見盡頭的隧道風機,頓時被壯觀的景象震撼到,感覺十分興奮,在教課書上的隧道開挖,永遠是那麼的單調,百聞不如一見,能夠親臨現場感受只有大地工程師才懂得浪漫,就連隧道開挖基本配備的風機都覺得格外新鮮。


<壯觀的隧道洞口>


<王老師欲再次宣導同學們注意安全>

正式進入隧道內,可以從內部的壁體發現隧道尚未裝設襯砌,故不如一般看到已完成隧道的表面如此平滑。而地面泥濘使得行走稍微困難,但這並不影響同學們的興奮的心情,因為真正的重頭戲還沒登場。隧道內可以發現電線與水線是分別定置在隧道兩壁,防止交纏接觸,避免工程危險的發生,附近地質沉積環境有煤層的發現,避免開挖導致有害氣體逸散而發生意外,隧道內有設置有害氣體濃度偵測器,且由於開挖地質條件較為不良,所以有採用先撐鋼管工法、系統岩栓等方法進行開挖輔助。如果觀察的再仔細一點可以發現於隧道前段有發現微微滲水,而在後段接近目前開挖面處並無發現,此現象跟隧道岩覆或開挖工法有關係。


<開挖輪進>


<隧道地質師解惑參訪學員問題>


<同學們興奮拿起手機拍起開挖面>


<地質師講解隧道開挖面臨問題>

最後到達了本次隧道開挖面處,由地質師游刃有餘地講解開挖面臨到的問題,但其實這些一點也不簡單,需要擁有深厚的學理依據和豐富的經驗才能在緊迫的施工時間限制下分析問題,並馬上反應到接下來的開挖方式修正。從開挖面上可以較明顯地看出岩石的層面,有一組節理幾乎與層面垂直 (較不易發現),面向開挖面右側有稍微明顯的擠壓現象的發生,同學們、教授們和現場人員在開挖面前渾然忘我地佇足討論超過20分鐘,雖然行程稍微延誤,但大家滿載而歸。


<大家於開挖面前專心聽取地質師的介紹>

<洞口合影>

此次的參訪對於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一個震撼教育,對於隧道開挖,有聽過,沒看過。在親身參與過這次參訪前,我對隧道開挖想法就是:「阿就挖阿」,經過這次的參訪,並把自己想作是一位大地工程師,負責籌辦水庫排淤隧道興建,仔細想處處都是學問,防淤隧道進水口位置、深度、豎井和橫坑打設選擇、進水口設置工序等等,相信這次參訪的同學都大都和我有一樣的想法,原來隧道開挖可以這麼帥。


<致贈感謝狀,林銘郎老師(左一)、王泰典老師(左二)、北區水資源局郭耀程副局長(右二)及中華工程公司傅賜榮所長(右一)合影>


<由隧道內望向出口的景色>


<石門水庫阿姆坪隧道進水口段施工橫坑銜接主隧道轉彎段三維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