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海輕軌參訪心得

土木四 周琪雅

很開心這次有機會參訪即將通車的淡海輕軌,並且在營運前搶先試搭了一趟,真的是個非常難得的回憶。經過詳細的簡報解說,我不但更加了解淡海輕軌的概要,也清楚了工程中的細節與突破,整個過程中學到了許多。

淡海輕軌位於大台北地區的北邊,從捷運淡水線紅樹林站開始作延伸,目前規劃綠山線和藍海線兩路線,為提供淡海新市鎮與主要幹道之連結服務而興建,除了一般的旅運服務外,淡海輕軌也有連結至淡水老街等觀光景點,希望能在未來為當地帶來觀光效益。

此次參訪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為工程中所遇到之困難克服,這部分讓我更加了解到大型公共工程的實務面,當天也觀看了國泰橋拆除的影片,由於淡海輕軌規劃通過國泰橋下方,原本的國泰橋會影響到輕軌系統的建設,因此將國泰橋以先建後拆的方式進行改建。拆除國泰橋時,為了不影響周遭交通服務,工程師選擇在半夜施工,雖預期國泰橋以一段一段的方式拆除,當天橋體結構破壞的方式使橋整體一次掉落,好險工程師已預先在下方道路上鋪好兩層厚鋼板,使得道路不會因此遭受衝擊,因而影響到隔天需要用路的民眾。這讓我深深感受到工程實務上的經驗是十分可貴的,工程經驗是工程師無法被他人取代的重要價值。

而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此次工程中運用了BIM建築資訊模型來建構出施工區域的環境,並且預先模擬施工情況,讓施工變得更加順利。除此之外,也運用了空拍機、VR等較先進的技術製作影片,使得民眾可以更加容易理解輕軌的運行以及如何搭乘,並且透過Open33網站的文章,讓大家更了解這個工程和它將造成的影響。這部分是過往公共工程較少見的,而我認為這樣的方式相當好,因為公共工程是為服務人民而建,民眾有權利知道工程真實的樣貌,此外,這也建造出政府與民眾間溝通的橋樑。

軌道工程的部分,淡海輕軌使用了槽型軌,使鋼軌能夠和路面齊平,而這也是輕軌系統的特色之一,然而當天軌道幾乎都已完工,槽型軌也被包覆於路面下,無法看到施工的過程實在有點可惜。另外,淡海輕軌部分與一般道路共用路權,但是有著自己的優先號誌,當天試乘的時候應該是沒有啟用號誌系統,因此在許多路口停等的時間有點久,但也讓我更加好奇輕軌系統正式通車後會是如何運作的。供電方面,雖然淡海輕軌採取了架空線系統,但是遇到大路口時,為了維護市容景觀,並沒有設置架空電纜線,也因此輕軌列車上具備電池儲能系統,這也是淡海輕軌和別的系統不同之處。


淡海輕軌車輛為其特色之一,採取國車國造之計畫,使得技術可以成功轉移,提升系統整體設計整合能力,在未來車輛需要維修時,也不需等外國公司配送零件,因而可以縮短維修時間、加快效率。同時車輛之設計可以符合當地需求,像是以人工皮做成之座椅,就是因應淡水地區冬天寒冷之氣候所設計,車身也因應淡水河的形象,設計成水藍色和白色交織而成,透露出一絲絲光和水影倒映出的意象,令人賞心悅目之餘,列車大面的玻璃窗戶設計使得乘客能夠欣賞到更多淡水河的風光,明亮且輕盈,相當吸引人,而車門防夾設計的試驗則是參訪過程中最有趣的部分。即使車輛有少部分零件依靠進口,我認為這已經是台灣在此產業上的一大突破,也相信這會對未來軌道產業帶來一些變化。

淡海輕軌全線與繪本畫家幾米合作,沿線隨處皆可看到公共藝術,除了彩繪玻璃外,還有銅像等藝術品佈置於車站中。我十分喜歡這樣與藝術結合的設計和想法,使得淡海輕軌不只是個冷冰冰的運輸系統,更多了一些柔和溫暖的色調,與幾米的作品相互融合,帶給這個系統、這個地區更多的生命力,也希望這些藝術可以吸引更多觀光人潮,讓更多人看見大台北地區第一條輕軌系統。

整體來說,由於淡海輕軌即將通車,許多部分皆陸續完工,因此無法窺見工程施作的狀況,但是搶先看到淡海輕軌完整之樣貌依舊非常吸引人。正式營運後,淡海輕軌將會遇到什麼樣的衝擊、帶來什麼樣的效益也都令人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