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了一些我在土木系的故事

B04 江元

謝謝你願意點進來,請借我你下課的十分鐘,跟你說一些我在土木系的故事。

2019年7月5日上午10:36
「有沒有興趣幫寫畢業專欄」龍哥問我。

第一個浮現的念頭是,臺灣現在應該是7月5日下午 4:36。

對,龍哥應該起床了。
卻也不對,我不該刻板印象覺得我的同學都凌晨才睡,中午才起床。

這種日夜顛倒的壞習慣,該先檢討的是我自己,從大一一路帶到大四,想要戒掉卻又犯賤成性,說不準我才是唯一沒有改進的人。

我人在西班牙畢爾包,正頂著40度的太陽。腦海快速閃過好多想法,在酷熱乾燥的地中海地區,像引擎般高速運轉著。

什麼時候養成這種壞習慣的呢?

大概是大一的土概 吧,那時候一些不愛回家和回宿舍睡覺的大一新生,找到了一起在校園、系空間、土研大樓熬夜玩耍的理由,說是在忙著蓋「樹(ㄕㄨˋ)屋(ㄨˋ)」模型,實際上則是夜遊、吃宵夜、打橋牌和「小酌」,做一些臺灣高中生不太會做的事,就覺得自己好像長大成人、融入土木系了。

那時候我沒有宿舍,因為和父母都設籍在新北市,不能住學校宿舍,抽BOT也難如登天。

我如果打算熬夜住校,就是帶一套換洗衣物,厚臉皮地跟同學借一些盥洗用具在男一洗澡,然後在交誼廳的板凳上睡覺,有時甚至借鳥哥的床共枕。那時候還覺得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畢竟在名為「男一舍」的「混一舍」裡,和半夜撞見認識的女同學相比,跟男同學借床睡似乎不是特別的事,而我們後來也都各自交了女朋友 ── 但我真心的心存感激,謝謝鳥哥收留我這回家比去桃園還久的新北人。

1 臺大土木必修「土木工程概念設計」課程。
而期末前總是特別地溫馨,有時四五個、有時十來個的土木系男生,一群人霸占交誼廳的桌椅念期末考、趕期末報告、做實作課模型,大概是勢力最龐大的系。

那時候有些人看我微積分、普物作業先寫完了,會來跟我討論、對答案或是借去抄,說我是學霸罩一下,討論和對答案我都很樂意,畢竟都付出學習的努力,彼此也都受惠,比較不會粗心寫錯;而始終對於借去抄心有耿介,心裡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負責,但也不想當一個吝嗇的人,還是會借給同學拿去抄。

終究下意識我還是透露些什麼,隨著時間慢慢地流逝,越來越少人來跟我借去抄了。我意識到原因並不只有我的語言和表達,是關於我從小到大的人格特質,就是不太與人好相處,卻又根深蒂固。至於如何形成的就是題外話了。

很明顯地,我總是課堂上面最吵、最突兀的那一個。每當老師問問題、請同學上臺解題、或是表達一些看法,如果可以回答我一定會回應,也曾不畏懼上臺寫算式,甚至有時候板書或講義寫錯了,我也都毫不猶豫舉手提醒老師。這些所謂學生的本分的行為,似乎也無形之中讓我和同學產生距離感。到後來我也麻醉自己釋懷或是裝作不在意,依然故我,心裡總是會浮現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也曾討論過這種現況 ── 臺灣學生從小到大被教導上課要安靜坐好,因此也把學生們教成了上課的啞巴。

我想要打破這種現況,臺大土木不該只有如此。

或許在同學眼裡我反而變成了一個愛出風頭和不可一世的「學霸」,甚至變成了人人稱羨的「卷哥 」,但似乎反而讓我更顯得和同學朋友們格格不入,即便我都有參加宿營、迎新舞 (酒) 會、系烤、土木營、之夜 各式各樣的活動,四年下來只有系卡 和TSA 缺席,卻讓我越來越踏上邊緣人之路。

我天生既不幽默也不會chit chat,不太花時間和同學相處,系上自然而然有一些小圈圈,雖然和大部分都認識,卻不屬於任何一個小團體,而我也早就獨自開始多頭馬車的生活。曾經參加的系籃很快就離開了,大一下成為國術校隊隊長,發現臺大習武之人越來越少、派系卻越來越多,會當上隊長也可能是因為沒有人願意代表學校出去比大專校院運動會,因而大二開始跑去熱舞社學跳Popping。早上在學校上課,晚上在舊體、共同、中正、國館各種地方練舞,有時半夜還會去上專攻班,而大三沒有擔任系學會幹部,卻當了一整年的熱舞社

2 男同學獲得書卷獎稱作「卷哥」,女同學則稱作「卷姐」。
3 臺大多數的各系所每年固定在學校活大禮堂舉辦的唱歌、樂團、跳舞等才藝表演。
4 系卡:系學會舉辦的卡拉OK比賽。
5 Trilateral Student Activity (TSA):臺灣大學、東京大學、首爾大學三校土木系學生交流活動。
6 臺大土木「應用力學」、「土木工程基本實作」課程活動長。

最後的土木之夜

和我的同學們相比,即使我不是最忙的那個,也會是最怪的那個。

於是成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怪人。

怪的卻不只是這些經歷。

在升大二的暑假,原本聽普物老師陳育霖教授在課堂上的鼓勵,報了中研院物理所的暑期實習計畫,選了陳研究員的實驗室,做的是一些血球在血管內運動的電腦模擬,想說題目蠻有趣的又可以磨練程式語言,寄了好幾封信都沒有下文,最後可能是被煩怕了,回信說我可以去參加他們的group meeting。從家裡搭了兩個小時的車,好不容易在全英文的meeting survive下來,會後陳卻面色儼然地說:「我這邊原則上只收大三大四的,可能沒有你的位置,如果你還是想來,可以來參加group meeting。」

簡單翻譯就是被拒絕了,但很幸運地,因為應力和土實 課堂認識、幫我寫推薦信的張書瑋老師鼓勵我:「你可以來我這邊啊,我們在做的研究也差不多!」

6 臺大土木「應用力學」、「土木工程基本實作」課程
感覺得出來並不是差不多,但在老師這邊三年多下來,非常感謝老師當時的鼓勵,而我也在這邊學到很多分子動力模擬 (Molecular Dynamics) 的方法,研究過鈣離子通道蛋白TRPV4、金奈米粒棒Golden Nanowire的拉伸降伏面、二維三維晶格彈簧模型Lattice Spring Model的建模,直到大四下接受老師的推坑 (鼓勵),全神貫注地研究水化矽酸鈣Calcium Silicate Hydrates (C-S-H),用三個禮拜的時間寫完九十幾頁的學士論文,拿了一個院長獎回來。


最帥最受人敬愛的物理老師沒有之一,「大一普物陳育霖老師」

在工學院報告沒有贏過化工系的代表進入校級比賽,覺得辜負了土木系和自己的期待,心中或多或少感到有點遺憾。表面上大家總是說第三屆競賽變得競爭激烈,總是有些運氣成分,心裡自己知道前面都在忙各種外務,沒有別人認真,投入的時間又少,有點成績總該知足,何況後來還幸運地有機會到波士頓和加州參加研討會,看看外面的世界、分享自己的研究。

但和老師有時會討論到,因為土木系大學部必修太多,結構、大地、水利、測量、營管、交通、CAE領域都覺得自己很重要,像是七個系所在同一個屋簷下,學生光是修課就分身乏術,哪有時間做研究發paper。

自己是有些感觸,當初大二興高采烈地輔了數學系,想說輔系24學分比起雙主修,應該可以準時畢業。當初誰又會知道,揹著土木系大學部的必修,跑去修研究所的結構動力、彈性力學,數學系的分析導論和幾何學導論根本學得不好。在課表都被土木系塞滿的情況下,到了領畢業證書的時間,只能認輸申請放棄。

在給大一新生先修的「微積分預覽」課堂上,那時候受微積分教授劉瓊如老師的邀請,去分享實作課「可開闔屋頂的小巨蛋模型」給一群剛考上臺大的高中生,要他們體驗微積分在工程、在設計上的應用和重要性,課後和數學系教授陳宏討論到 ──

工程學院的學生在解決一些困難的問題,總是需要一些比較進階的數學;而數學系的學生也應該多多走出去,看看這些理論在工程領域有什麼用武之地。

語畢後沒有多聊,想著自己還想在數學領域學些什麼,拿著模型回到土研七樓的管線間,還沒有想出很確切的list。
兩年之後和黃靖羽、淺地諄帆、林至謙、吳炫霆、鄭羽霖當了實作課的助教,拿時候還有把模型拿出來當範例,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如果輪到這個模型要被回收了,我想我和鳥哥、阿蔡還有金魚會想要留下來,我們四個認真魔人的組合,做出的五個獎牌的孩子,現在想起來還是很瘋狂熱血。

和至謙、淺地、羽霖、靖羽和炫霆擔任土實助教
大一實作課和金魚 (靖羽)、鳥哥 (仕鴻) 和阿蔡 (亞芸) 所設計的「兲井窺」

還有給我們的「兲井窺」很多指導和協助的張書瑋老師、陳育霖老師和文心助教

飛機上我拿出了之前修數學系幾何學導論的筆記,從第一頁Arc-length Parametrization開始看起,慶幸自己竟然還看得懂T、N、B、curvature和torsion,還沒有看到First and Second Fundamental Form,差不多就要回到桃園機場了。

當初數學系第一門課想從幾何學導論開始,純粹是因為還對建築抱有一些些好奇和熱情,看著有些國際知名的建築師有很tough的數學背景(像是Zaha Hadid、Cecil Balmond等等),就想說建築不過就是

「幾何所構成的結構對空間與人關係的一種描述」我自己這樣對自己說。

而結構大概就是
「控制材料受到外力產生形變的行為,提供一個妥適的解決方案」有點武斷。

不過大概就是這四年下來一部份的成長吧。

六月的時候,幸運地拿到OUT Scholarship的旅遊獎學金,感謝在TYLIN實習認識的彭康瑜前輩和張書瑋老師幫忙推薦,也感謝自己的一些努力,因此得以來西班牙看看一些建築、橋梁、結構,和他們如何豐富和保存歷史文化、向自然學習和共處。

世界很大,臺灣很小、臺大更小,理工宅的我們語文能力都要加強,走出去看看世界,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哪些是我們可以自豪的,臺灣的未來在我們手中 (not about politics lol),畢竟我們可是內閣製造系,未來說不定還有人會出來選總統。工程背景的最適合了,龍哥我可是絕對支持,雖然他總是揶揄戲稱我在研究水化碳酸鈣,如果我們工程材料學的水泥是水化碳酸鈣組成的,那大概混凝土結構都倒光了。

在臺大土木的四年下來,同學朋友們從經歷相同的事情,到開啟不同的人生際遇,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樣子,現在又要分離各奔前程了。從大學放榜開始,還記得我是備取二 (沒看錯就是備取,大概是第二部分文章寫太爛),差點就要和大家分開,現在想想果然還是幸運能留在臺大土木系,四年活得很精采很充實,慢慢對自己的未來有些畫面,我想這應該是件好事。

有些人準備考技師、有些人打算找工作、當兵的也是有、國內國外深造的也有、再給自己一點時間畢業的人也有,我覺得都很值得慶幸,都是自己的人生規劃。

「是沒有人要寫嗎?」在手機上打了這句之後又刪除了。

「有誰要寫了阿現在?」我試圖旁敲側擊,但也許意圖上依舊很明顯。

和大家相比,我的故事也不是都光鮮亮麗的,在各個方面比我厲害的人,還有很多,但因為我愛臺大土木系,因此有許多在土木系的故事,可以用我不是很好的文筆,和每一個點進來的你說。

之後我還會以結構所研究生的身分待在臺大土木一陣子,年底想要申請美國的博士班,可能半年、可能兩年,我想出國增加自己的能力,不管未來何時何地遇到認識的每一個你,我想一定都是很開心的。

謝謝每一個你,我們保持聯絡。

2019/7/20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B04501018
江 元


攝於TechConnect World, Hynes Convention Center, Bo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