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撰稿 土木四 蕭鈞謙、土木二 蕭宇恆
(訪問時間:2019/10/31)
這次很榮幸的訪問到甫自本系退休的陳振川老師,請陳老師和大家分享從學生時期、出國留學一路到回國任教、至政府單位服務再到現在退休,在學習、教學、研究以及各項服務中所獲得的經驗與體悟。
首先談到老師當初選擇進入臺大土木就讀的動機。老師表示其實自己並不是一個對事物太過於強求的人,對於生涯的規劃和安排,很多時候就照著上天的安排去走,甚至後來踏入學術界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或是工作內容,都不是自己原先所預期。因此在那時根據大學聯考的分數以及陳老師這樣的個性,讓他進入了臺大土木;也是這樣的機緣,讓陳老師在這大學四年的時光中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並在系上師長的教導、啟發之下,培養出喜好思考、追求創新以及講求合作的精神。
談到為何選擇結構工程組為自己的專業並致力於混凝土的研究,陳老師表示在大學時期即對於材料力學有高度的興趣,而後前往美國攻讀碩士時也就選擇材料相關的研究領域為論文課題。完成碩士學業後,陳振川老師也曾考慮回臺工作或是繼續留在美國深造,而此時西北大學的教授Zdeněk P. Bažant提供了一份獎學金給陳老師,老師也就決定在西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Zdeněk P. Bažant教授對於研究非常嚴格、認真,而他本身的知識也相當淵博,這些都給陳老師相當深遠的影響:除了做研究時必須隨時保持認真、嚴謹的態度外,也讓老師督促自己必須成為一個跨領域的人才,而非只專注於自己的專業。例如:陳老師除了專精於材料及力學相關領域的研究之外,同時也對結構體的分析、設計有相當程度的掌握。這樣全面能力的養成,很大部分是來自於博士班期間所獲得的訓練與啟發。所以陳振川老師也提醒同學,未來若有機會到國外深造,除了自己專業領域上的知識外,務必學習其他國家做事方法與態度,以更開闊的心胸去了解不同的知識領域,這樣才能讓自己更有成長,眼光能看得更高更遠。
陳老師與恩師Bažant合影
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陳老師先是在美國的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工作了一年半的時間,主要負責的研究計畫項目與核能安全相關,陳老師也因而參與了核電(廠)建設、安全防護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而後,考量未來長期的發展,並由於時任臺大校長的虞兆中老師赴美攬才與土木系系主任葉超雄老師的邀請,讓陳老師決定返臺回到臺大土木任教。
回到臺大的陳老師,除了原有的教學以及研究,更在民國81年接下臺大土木系系主任一職,任內的貢獻亦是不勝枚舉。例如,陳老師為了連結校友的情感,重組了校友會,並且在每屆都選出一位召集人,負責相關的事務。此外,老師也在系主任任內成立臺大土木文教基金會,促進土木系的整體發展。也是在陳老師擔任系主任任內注意到世界各國土木頂尖名校開始對於電腦輔助工程以及營建管理的重視,因此也協助推動現在的營建管理組與電腦輔助工程(CAE)組之成立,帶領臺大土木跟上世界一流大學的腳步。在系主任任內,陳老師有感於各項規章的雜亂,因此推出了學生手冊、研究生手冊及教師手冊,讓所有土木系的師長與同學都能夠清楚了解自身的權利與義務。在招生宣傳的部分,陳老師也盡心盡力,除了登廣告宣傳土木系,招收全國的優秀考生。也開辦土木之美攝影競賽,讓大家更認識土木這項領域。於此同時,每年11月18日的土木日,老師也積極的籌畫一系列活動,讓土木界的凝聚力更加強大。
對於學生活動、學習空間,陳老師也總是給予最大的支持,包含當時為系空間添購了許多傢俱、設備,贈致系棒球隊發球機「發哥」(原本的這臺發球機在三年前正式退役,而後陳老師又協助系棒球隊,向校友會募得了一臺新的發球機http://www.ntuce-newsletter.tw/edm/vol.103/index.html);此外,在今年邁入第26屆與日本東京大學和韓國首爾大學三校交流活動TSA也是在陳老師的系主任任內一手促成。
有了系主任時期的經驗,陳老師更在民國90年接下臺大總務長的職位。在總務長任內,老師積極提升臺大校園內各項軟、硬體設施的品質。例如,臺大當時因為電力不足,所以無法在宿舍當中裝設冷氣,同學們在夏天經常苦不堪言。因此,老師積極與臺電交涉,最後領先全國,藉由銀行貸款學生分期攤還方式,和學生會取得共識在宿舍裝設冷氣。此外,在陳老師擔任總務長的任內也興建了水源以及長興街BOT新型太子學社,大幅增加3500個床位,讓包括外國交換學生在內之臺大學生們有更好的住宿生活環境,也以貸款統包興建完成臺大椰風專案宿舍130戶,提供敎授們優質安定的住宿環境。同時,陳老師也將臺大的校園空間做大規模的整治,推動整體校園的無車化,將校園空間還給師長與學生。例如:將椰林大道的車道寬度縮減,將多餘的空間建置成廣場,讓師生有更多的活動以及停車空間,像是土木系館前的廣場就是陳老師當時所規劃的。同時,陳老師也整治了行政大樓前廣場,讓荒廢的生態池重見天日,也募資維護傅鐘,將行政大樓前的廣場打造得讓人感到相當舒適愜意。而現在的活大、二活、小福等同學常常聚集的地方,也都是在陳老師擔任總務長任期內重新整理,讓空間的使用更為開闊、更為活潑、讓大家能更自在地用餐、聊天、進行活動。除了這些建設以外,陳老師在總務長的任期內也相當注意學校各項建設的開支,將預算嚴格的控管,裝置水電錶管制浪費,讓學校每年除了基本的修繕工程以外,有多餘的錢能新增新的設施或者維護舊有的設備。
陳老師推動21世紀土木工程敎育及系敎學規劃與研究組織改進
老師支持各類球類運動,與學生於操場合影
土木日之土木嘉年華活動凝聚同學及校友情感
除了這些對系、對校內的服務之外,陳振川老師在土木系系主任任內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還包含帶著同學們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西元1992年12月,時任建築師出身的立法委員李顯榮提案修改建築法第13條但書規定,將「應由承辦建築師交由依法登記開業之專業工業技師負責辦理」之「應」字,改為「得」字,並一讀通過。此法案的修改嚴重衝擊土木工程產業中的專業分工制度,若不阻止其繼續二、三讀通過,將嚴重危害全民公共安全,並戕害工學院教育成果及萬千學子之出路。因此,當時擔任土木系系主任的陳老師立即出面嚴正反對這項法案的修改。並在同為土木系教授的邱昌平老師奔走下,在短短三天就獲得四百人以上的聯署抗議書。從12月25日至隔年1月15日大家不眠不休,尋求朝野立委提覆議案、辦記者招待會、於報紙登廣告、準備大型請願活動。為了讓整個請願過程能更加成功,時任臺大工學院顏清連院長、臺大土木系陳振川主任、臺科大營建系陳希舜主任、中大土木系林志棟主任、成大土木系徐德修主任、國家地震中心葉超雄主任、結構學會陳清泉理事長、高健章教授、邱昌平教授更是連袂拜訪當時的營建署署長潘禮門,表明學界對這件事情的高度重視。1994年1月15日,立法院再次開議審建築法修正案時,由陳振川老師擔任總指揮,近兩千位教授、學生、技師群集立法院表達嚴正抗議,並得力於周荃立委的折衝護衛,終於獲得多數立委支持,覆議成功。雖然建築師方面在之後也發動一次人數更多,規模浩大的立法院請願活動,但無功而返。經由陳老師等人的努力,成功的捍衛工程師的專業與保障土木工程產業的發展。
當時登報聲明的抗議聯署書
除了上述為了土木產業發聲的事蹟,老師對於許多災難的重建過程更是有深度的參與,其中最為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集集大地震與八八水災的災後重建工程。
921大地震發生之後,陳老師在李遠哲院長邀請下接下了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工程與防災組召集人之工作,投入最吃重的重建工作。時任臺灣營建研究院院長的陳老師,並主動協調整合,推動了臺灣首次的震後損傷集合住宅診斷補強加固工作。根據行政院統計,在921大地震損毀的房屋中有198棟是屬於集合住宅,涉及的總住戶數大約有2.5萬戶。加上當時臺灣並沒有相關的制度與經驗,讓集合住宅的補強與加固成為了災後重建中相當棘手的項目。
921大地震後,集合住宅倒塌現場
為了整體重建計劃的進行,陳老師以及整個團隊立刻提出「築巢專案補強計畫」,首度建立客觀專業受損建築物修復補強之審查執行機制,爭取當時的921震災重建基金會以及爾後的921重建會之經費支援,結合臺灣學術界及工程專業團體全力推動。藉由此制度,共有121個集合住宅獲得幫助,受惠戶數約為13,000戶,也協助超過50,000人。此外,老師在協助賑災的過程中也融合了環保的概念,盡量以補強加固取代拆除重建,進而減少營建廢棄物的產生,此作法約減少了約110萬立方公尺的建築廢棄物。此外,在災後工程中所產生的建築廢棄物有高達六分之一的比例都有重新再利用於其他工程中,例如:2005年的中部第二高速公路工程。總而言之,陳老師在整個921的復原工程中貢獻了不少心力,包括新制度的確立以及用更環保的方式協助賑災,減少資源耗損。這樣的表現深受當時的政府與民間的肯定,也因此獲得當時行政院921重建委員會所頒發的民間重建貢獻獎以及埔里家天下社區管理委員會所頒發的感謝狀。
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侵襲臺灣,造成慘重的災情。當時在公共工程委員會服務的陳老師,接下了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後升任執行長),負責災後的重建與居民安置問題。由於風災期間讓許多山區的聯外橋樑遭沖毀,因此陳老師致力於以更符合永續原則的方式重新打造這些橋樑,例如:臺東縣金峰鄉的拉冷冷橋,在河道中沒有任何落墩,並且抬高橋面,避免影響水流。此外,除了傳統的工程外,老師更是與當地居民多次協商,將原住民的傳統元素融入橋梁設計當中,例如:臺東縣延平鄉布農射日意象松楓橋的弦月拱形樑設計就是布農族人彎弓射日意象的展現。除了橋梁的復原工作,老師也協助許多居民災後的安置,其中包括許多充滿原住民文化的家屋以及永久社區屋,例如:臺東嘉蘭、高雄杉林大愛園區(慈濟基金會援建)、嘉義日滿社區(紅十字會援建)、屏東烏拉魯茲等等。除了一般的社區外,重建的工程也包含了校舍得重新建造,而這些小學除了原有的原住民元素外,也融入當地的生態元素,讓重建工程更多了一層文化的意義。此外,對於受災的原住民朋友而言,文化重建也是一個重大的工作項目。首先,整個重建團隊興建了不少紀念莫拉克風災的公園,例如:小林村罹難者紀念公園。讓後人緬懷與悼念在這場風災逝去的居民。而災情最為嚴重的小林村,居民在災後分別遷居至「小愛小林」、「日光小林」、「五里埔小林」三個村子定居。但為了持續凝聚族人間的情感、延續特有文化以及撫慰創傷的心靈,民國100年12月,小林大滿舞團正式成立,已完成前面所述之目標。而目前舞團的經營也相當良好,實力更是受到衛武營、臺中歌劇院、臺北戲曲中心等機構認可。風災過去十年後,小林大滿舞團的古謠專輯「回家跳舞」入圍第30屆傳藝金曲獎得「最佳傳統音樂專輯」。此外,在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該舞團也前往日本演出、慰問災民。儘管曾經面對風災帶來的傷痛,但小林村居民正努力地走出新的道路,而在這個過程中也獲得不少肯定,同時也成為文化及家園重建的最佳案例。而在這些成功背後,陳老師與團隊的努力絕對是居功厥偉的
拉冷冷橋開通,陳老師與族人共同過橋(source: 行政院莫拉克風災重建推動委員會)
陳老師接受排灣族林敎廣村長饋贈琉璃珠項鍊
(source: 行政院莫拉克風災重建推動委員會)
推動莫拉克災後重建五年有成,成為原住民的好朋友
(右為魯凱族大頭目包基成)
災後重建有成,陳老師受時任總統馬英九頒授勳章
災後十周年,老師開心與小林村大滿舞團成員合影
儘管現在看老師當年災後重建的結果相當豐碩,但這個過程卻不是那麼得輕鬆。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也遇過原住民團體不滿政府的重建計劃,因此群起抗議甚至要求陳老師下臺。根據老師在2019年6月所發行的土木水利雙月刊中的文章,他當時遇到最大的聲音就是原住民要求停止以永久屋取代原鄉重建。在陳老師與整個團隊多次與族人溝通後,雙方達成共識,也就是在符合安全的情況下,重建團隊會尊重災民需求,兼重原鄉及永久屋社區重建之意願。也就是團隊兼容並蓄的重建,居民也可以自由選擇居住的地區。而根據統計,居住於原鄉的民眾在後來幾年也確實感到自然環境的脆弱,加上安置計畫的落實,讓越來越多的原鄉住民願意搬至永久屋。而這個過程整個團隊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了將安置計畫確實完成的能力,以及土木工程當中相當重要的溝通能力。讓雙方達成雙贏的局面。
留居原鄉及申請永久屋隨時間人數變化 (source: 土木水利月刊)
陳老師於98/11/29至高雄那瑪夏與居民溝通 (source: 苦勞網)
高雄那瑪夏居民於99/01/09向陳老師表達抗議 (source: 苦勞網)
民國101年,陳振川老師正式被拔擢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因此在訪談中也與老師提及臺灣公共工程目前面對的問題與困境。陳老師直言臺灣的公共工程體制目前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改善。其中陳老師並特別點出國家目前並不真地重視公共建設的維護、管理,施工設計的過程亦不夠嚴謹,沒有認真考慮每個施工環節和不同環境因素對於公共建設的影響;例如,跨河與跨海的橋樑與,其所面對的環境影響就有所不同。從規劃、設計、監造一直到維運,在任何一個階段缺乏全面而審慎的思考,都可能造成部分的公共工程效率低落,以致無法長期使用。然而,目前政府部門只是不斷興建新的公共建設、濫開選舉利多,卻缺乏有效的管理,讓整體效益無法提升。所以陳老師特別關注、也希望政府能夠加強對於公共建設的維護與管理,並持續於各種媒體、管道上發聲,期待能喚起相關的決策者甚或更多的民眾一同來正視國內這些工程問題。而近期發生的宜蘭斷橋意外,陳老師也有將個人的想法於杜風電子報中分享,以下為文章連結:
橋梁安全警訊…別搶蓋新橋忘舊橋 http://www.ntuce-newsletter.tw/archives/6181
健全建設部組織及法令,才可避免一再斷橋之憾
http://www.ntuce-newsletter.tw/archives/6376
採訪的最後,陳振川老師鼓勵現在在學的同學們能夠有更國際化的視野,除了提升語言能力,更是去學習他人/國的做事方式,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同時,老師也希望同學不要畫地自限,不要將自己未來發展的舞臺限制在臺灣,應該是在全世界。然後,老師期許同學做所有事情就是要認真,不需要瞻前顧後、顧慮太多,永遠懷抱著熱情,勇往直前。就像陳振川老師從年輕時代求學而後回國任教、擔任不同職位,經常也都遭遇到資源欠乏的狀況,但陳老師總是懷抱服務、回饋的心意,接下這些人生中的挑戰和承擔,對系、對校以至於對國內的工程產業都帶來許多正面影響,那樣對專業的堅持和不斷追求開創的精神,也正是陳振川老師留予我們最好的學習榜樣。
最後杜風電子報再次感謝陳老師撥空接受我們這次的採訪,也謝謝老師提供許多精彩的照片供報導使用。
更多陳老師相關報導:
- 陳老師接受技師期刊專訪
http://www.tpce.org.tw/tpce/h5/%E6%8A%80%E5%B8%AB%E6%9C%9F%E5%88%8A(%E7%AC%AC61%E6%9C%9F%E8%B5%B7)/%E7%AC%AC61%E6%9C%9F/61-6.pdf (文:技師期刊第61期 2012.12)
- 莫拉克颱風災後十年重建成果及省思(一):序言與防災永續基礎建設
(文:土木水利雙月刊第四十六卷第三期 2019.06)
- 莫拉克颱風災後十年重建成果及省思(二):彩虹永續家園建設
(文:土木水利雙月刊第四十六卷第三期 2019.06)
- 莫拉克颱風災後十年重建成果及省思(三):政府民間協力新經濟
(文:土木水利雙月刊第四十六卷第三期 2019.06)
- 莫拉克颱風災後十年重建成果及省思(四):政府民間協力新經濟
http://www.ciche.org.tw/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9/07/04-DB4603-P039-%E7%89%B9%E8%BC%AF-%E9%99%B3%E6%8C%AF%E5%B7%9D-%E5%BC%B7%E5%8C%96%E6%9C%AA%E4%BE%86%E6%8A%97%E7%81%BD%E9%9F%8C%E6%80%A7%E4%B9%8B%E9%87%8D%E5%BB%BA%E5%9B%9B.pdf (文:土木水利雙月刊第四十六卷第三期 2019.06)
- 陳振川觀點:淡江大橋,能耐用120年?
https://www.storm.mg/amparticle/2100724 (文:風傳媒)
《註》:未標記出處之照片皆由陳老師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