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博士、台灣大學土木工程CAE組碩士
專長:序率降雨模擬及預測、都市防災、遙測影像分析、碎形理論
過去這十一年(2008 – 2019)在英國、歐洲的生活,無論在學術,或是性格、價值觀上,都對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我希望能利用這篇文章分享幾個重要時刻或是事件,當作是對這十一個年頭的紀錄,也希望能讓讀者(尤其是土木系學生)對我有所認識。
其他關於我當初準備出國念書以及剛到英國讀書的心得,可參考以下兩期的土木工程系電子報:
•第七期:如何省錢留學去?—系友汪立本分享教育部公費留考經驗
•第十五期:英倫留學記
在完成博士學位之後(After PhD Programme)
雖然2012年9月就已經拿到了博士畢業證書,但是一直到參加完2013年5月的畢業典禮,才真正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學生」的事實。往後的幾年,觀察著教育制度的變化、高等教育逐漸商業化的過程,偶爾會思考著「博士學位」所代表的意義。更精確地說,過去的博士學位跟現在、甚至未來的博士學位的「目的」是一樣的嗎?當學術、研究單位的職缺不再是唯一選擇,加上產業轉型之後,業界也逐漸發現對博士的需求。在這個前提之下,或許在博士過程中被鍛鍊出來的能力(skills),例如有效率地文獻整理、邏輯思考、研討會發表及論文、報告撰寫,以及對於解決問題的熱誠,變得比單純地專精於某個特定研究領域,對他們的未來更為受用。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思考、調整修習專業學科在博士學位的比重,然後加重給予能力訓練的課程、機會。
每年五月,倫敦帝國理工會在位於海德公園旁的Royal Albert Hall舉行畢業典禮(左圖)。2013年的畢業典禮之後,開心地跟母親、太太(當時還是女友)以及同學合照(右圖上、下)。
在倫敦市中心架設氣象雷達(The Day We Installed a Radar in Central London)
博士畢業後,很幸運地參與了大型歐盟計畫RainGain(2011 – 2015)。RainGain集結了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ICL)、法國巴黎路橋學院(École des ponts ParisTech)、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 TU Delft)及比利時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KU Leuven)等頂尖研究團隊,在各自的城市同時測試及共同開發先進雷達降雨量測及後處理技術,以提供都市防洪使用。
在歐盟(European Union, EU)的資金及英國氣象局(The Met Office)的技術協助下,我們在倫敦市中心的高樓,架設並測試了一台臨時的小型氣象雷達(local-cost mini X-band radar)提供倫敦地區超過九個月的即時降雨資訊。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時程上的巧合,2013年的溫布敦網球錦標賽(Wimbledon Tennis Championships)也使用了我們的即時雷達降雨資訊,做為賽事安排的參考。
雷達裝設過程相當繁複,需要不斷協調,尤其大樓頂樓有管制時間,所以我們只有幾個小時可以完成安裝。最後能成功安裝,是事前不斷地沙盤推演,確認人員及搬運時間,練習軟硬體安裝步驟。雖然過程辛苦,但是看到倫敦的天際線,暫時多了我們的雷達, 一切的疲勞都消失了。
在歐盟(European Union, EU)的資金以及英國氣象局( The Met Office)的技術協助,我們在倫敦市中心的高樓上架設了先進的小型氣象雷達(上圖、下圖左)。也因為CAE的背景,自然而然地,我常常被賦予IT相關的任務(下圖右)。
在比利時魯汶的那兩年 (Life in Leuven, Belgium)
在倫敦做了一年的博士後之後,受邀到同是RainGain合作夥伴的比利時魯汶大學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魯汶大學成立於1425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排名長年在世界前五十名。生活環境上,魯汶是個大學城,滿滿的當地及國際學生、研究學者,造就了這個小小的、但極度國際化的城市。除了學術發展上,魯汶的這兩年也讓我對於一些議題的想法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相較於英國,比利時及周圍的西歐國家在思想上又更貼近社會主義一點,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又更高一些。要注意的是,這裡指的「生活品質」不是追求便利、更有錢的生活品質,而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環境。具體的實現就是例如更便宜、更容易買到、也更多選擇的有機食物,對於土壤更友善、永續的耕種方式,對於河川水質更嚴苛的標準及對於汙染河川無上限的罰款規定。當然,還有更完善的勞工權益,這也造就了每周五晚上七點鐘的奇景:一群騎著腳踏車從校園衝出來的學生、老師,趕著在超級市場打烊前,買到所需的食物及日用品,以渡過超市不太開門的周末。
在魯汶(Leuven)的週末就是和一群至同道和的好友、同事們一起享受比利時啤酒(左圖)。除了啤酒,離開前最捨不得的就是小鬆餅(mini Belgian waffle,右圖下),以及住了兩年多、看得到美麗夕陽的小套房(右圖上)。
UrbanRain 國際研討會 (UrbanRain Conference, St Moritz, Switzerland)
UrbanRain是一個每三年一次、由蘇黎世理工(ETH Zurich)主辦的國際研討會,專注於降雨相關研究及其在都市防洪的應用,例如序率降雨模擬、降雨預測,雷達及衛星降雨資料處理及應用等。研討會集結了氣象及水文背景的學者,提供他們一個深度學術及實務討論的平台。因為此研討會專注於特定主題,加上美麗的瑞士風景,有一部分的學者幾乎每一屆都會來,所以除了學術交流,這也是很多老友們一起滑雪、敘舊的場合,研討會氣氛格外熱絡、輕鬆。
我第一次參加UrbanRain是2009年、在念了一年博士之後。那次的經驗對我來說,是個震撼教育,在很多專家學者的建議、批評下,很多之前覺得模糊的概念獲得了釐清,也見識到著名學者研究的深度、有時甚至近乎哲學的領域,激勵著我要加強研究的理論深度及對大自然的理解。也因為這一次的經驗,三年後的我再一次「挑戰」了這個研討會,而這一次我獲得了2012年最佳青年學者海報獎 (2012 Best Young Scientist Poster Award)的殊榮,算是對我博士研究的肯定。
在2012的UrbanRain研討會上與RainGain計畫合作夥伴合照(右圖下)以及獲得了最佳青年學者海報獎(左圖)。去了好幾屆的UrbanRain,每一次都要找機會在瑞士的山間走走,只是隨著氣候變遷,景色也從大雪紛飛(右圖上)變成了晴空萬里(右圖中)。
從馬拉松到黑客松(From Marathon to Hackathon)
2008年我相當熱中參加路跑活動,到全台各地跑步,也是我跟台灣道別的方式。那一年,我在心裡暗自跟自己約定,一整年參加路跑的長度要超過100公里。後來,在出國前我完成了96公里,然後在倫敦的路跑活動,完成了我跟自己的約定。
2016年1月在太太的鼓勵下,參加了人生第一場、以防洪為主題的黑客松。原本只是抱著好奇、只是看一看的心態,事後卻非常地慶幸自己參加了這場由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主辦的活動。感到慶幸的原因,當然不只是因為我們臨時組成的團隊獲得了第一名,還有重新體會到團隊合作、實作及學習的滿足感。對於我來說,這次的經驗,讓我的資訊相關知識及應用獲得了更新,也讓我重拾寫程式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我之後更願意去嘗試新事物,而不會一味擔心自己是不是不夠強,而猶豫、裹足不前。有了這次的經驗,加上一些國際合作案,也才有後來參加Earth Engine(EE)年會,在Google總部黑客松的機會。至於馬拉松和黑客松有什麼相似處,我想兩者都是過程有點痛苦、但是結束時非常有成就感的活動吧!
對照2008和2016的自己,一樣的拍照動作,只是參加的活動從馬拉松(左圖)變成了黑客松(右圖)。
在2018 Google Earth Engine User Summit跟來自世界各地的Earth Engine(EE)開發者一起在Google總部學習EE的最新功能以及一起黑客松。
結語
在EE年會上,主持人的一句話對我很受用:This is a hackathon, not idea-thon, so stop think think think, just do do do!
我們往往過分思考,或許是擔心能力不足、或許是算計可以得到多少好處,然後失去了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或許是一次可以發現自己其實比自己想的厲害的機會,或許是習得讓自己受用一輩子的技術的機會。所以我自己對這十一年的註解,就是我很開心我嘗試了,我更開心過程中我全力以赴(give it all),至於結果如何,倒是不需要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