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山、藍海、行武者 — 淡海輕軌參訪心得

土木四 盧志勇

很榮幸能對淡海輕軌進行參訪,瞭解了淡海輕軌工程的各個難點和解決方案爲 何,也明白淡海輕軌乃是爲了疏解淡水地區内部交通而設計的一種大衆運輸系統,更明白新北市政府希望藉由淡海輕軌達成「淡海新市鎮」的造鎮計劃。


首先,講解員向我們説明,隨時代變化,以往的 2D 工程圖對於民眾而言是無法 直接理解的,然而隨著 BIM、無人機、VR等技術的推廣,民眾能夠以更直接的角度了解此工程並明白其所帶來的影響爲何,同時通過 3D 視覺化的效果,讓捷運局能和民衆進行溝通,進而讓民眾更願意了解並接受此工程,對於未來輕軌使用率的提升也有著一定的幫助。

此外,最讓我影響深刻的是國泰橋的拆除工程的進行方式。為了不影響淡金路上的交通順暢,施工團隊特地對該路段最少車輛通過的日子和時段進行了調查,最終擇定在 2017年 3月 21日夜間對該橋樑進行拆除,也在事先通過一些軟體進行模擬,希望能以一段又一段的方式進行拆除,避免橋體一直落下造成路面塌陷,使得淡金路在隔日早晨無法及時恢復通車。

不單如此,淡海輕軌也是臺灣第一個進行「國車國造」的輕軌列車,而進行「國車國造」的目的在於減少臺灣軌道事業對國外供貨、維修等的仰賴,也能讓相關 設計者因應臺灣的狀況對車輛、子系統等進行調整或設計,有著更大的自主性,而淡海輕軌也在其座椅採用人造皮,并在車輛設置大片玻璃窗,這都是爲了因應當地觀光產業而調整的設計。當然,「國車國造」的推動,就必須有著一定的市場規模才能讓更多相關業者投入,而目前安坑、鶯歌、五股泰山、深坑等輕軌也會相應此「國車國造」政策,相信未來能吸引更多業者投入此領域。

在親自搭乘輕軌的過程中,基本上都可在綠山線沿線車站看到各種幾米公共藝 術的擺設,藝術和交通運輸的結合一直是我很欣賞的,試想想,在一天辛勤的工作後,能在出站時看到這些藝術品,這對一些通勤者而言無非是個生活推動力來源,也能藉此讓本地藝術家有發揮的空間,更能讓民眾對該系統產生一定的歸屬,甚至達到觀光打卡的目的!

另外,車站的售票系統也有著 10 國語言,這都讓外地的觀光客或外籍移工能方 便地在車站無人的情況下進行購票動作。而其車站也經過特別設計,希望將淡水地區的歷史等也納入車站站體的設計中。擧個例子,在藍海線的沙崙站中,因此地臨近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的遺跡,車站的站體在墻面上特地刻畫了法軍登陸的情形,希望把車站打造成「戶外博物館」,這一點對於觀光產業確實有積極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淡海輕軌的車站一般都無人看守且未有公厠的設計,乘客在搭乘時或許會感到不安或不便。對車站無人看守一事,講解員説明車站其實設置了不少的攝像頭,當車站或月臺發生任何突發狀況時,其行控中心的人員會第一時間提供相關援助;針對車站無公厠一事,新北捷運局在車站建設前一般會與相關便利商店企業溝通,希望他們在車站周遭設立門市,解決乘客的不時之需,也讓車站周遭不過於荒涼,減少民衆搭乘的不安。

不僅如此,與國外輕軌車站無遮雨棚的設計相比,我們都不難發現淡海輕軌的車站全都有遮雨棚的設計,這是因爲臺灣民衆習慣搭乘捷運 (而捷運車站全都有相關設計),爲了符合臺灣民衆需求和因應淡水地區多雨的天氣而特地設置了遮雨棚。此外,名爲「行武者號」的輕軌也以淡藍色的色彩進行設計,希望和淡水河波光漣漪的景觀進行融合,加強在地色彩和民眾對系統的歸屬感,這一點也是淡海輕軌在考慮系 統與環境整合做得很棒的一點!

然而,在參訪淡海輕軌的同時,我們卻發現淡海地區仍有許多的空地未進行開發,且其周遭現多以住宅的建物種類爲主,商業性的建物較爲少見。這説明當地的民 衆無法在該處尋得就業機會,往往需要到外地如臺北或新北市區才能進行就業。就此觀察看來,淡海新市鎮目前的發展仍以「臥城」爲主,并未提供其它的生活機能於當 地居民。長久下去,此「臥城」在尖峰時間將會有大量聯外交通的需求,這將會使目前淡水地區聯外的公路和捷運系統有進一步堵塞的狀況,這一點需要靠當地政府多多提供當地的就業機會才能舒緩此狀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