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教師 蔡亞倫老師

學歷:德國太空總署遙感探測中心博士

專長:遙感探測、地球觀測、環境監測、衛星影像分析、合成孔徑雷達

“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 art—

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

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

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

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

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

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 fallen mask

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

燦爛之星啊!願我能如你一樣堅定-

但不孤獨地高掛夜空獨自閃耀,

恆久地睜眼,像在大自然中耐心不眠的隱士,

俯看來往的海潮,如神職工作般沐浴著人居的陸岸,

或凝視那輕柔的新雪,如薄紗般覆蓋著群山與荒原” – <Bright Star> John Keats

這篇由十九世紀傑出英國著名浪漫詩人-約翰.濟慈,所作的最後一首十四行詩的前八行,生動而精巧地描繪著燦爛星辰的意象,恰恰猶如我對於衛星遙感探測技術的慨然讚嘆。

自從於大學課堂中學習到衛星影像的理論,並親眼看到,甚至動手利用衛星影像進行各種地球表面的特徵萃取與分析後,我對於人類科技的發展竟已達到此一猶如上帝視角般的精準度,感到萬分震驚與讚嘆。因此,自從大二有幸開始學習研究工作時,我就以衛星影像的分析作為我研究的主軸。於大學及研究所求學時期,我汲取了各種基礎衛星影像的理論,並於各場國內外研討會中不停地增廣我對於衛星影像可應用面向的深度與廣度的想像,這些刺激都不斷促使著我更熱情地投入遙感探測的領域中。

具體而言,除了傳統的多光譜影像感測器外,合成孔徑雷達更因其非可見光的波段資訊,讓吾人得以觀得無法以肉眼所察覺的地表特性,例如地物地貌之粗糙度、分佈角度等幾何特性,均讓我感到趣味盎然。更有甚者,透過奧妙的影像拍攝幾何與雷達回波資訊,我們更可精密計算地表或其上結構物於蒼茫時間洪流中看似不動,實則卻悄然慢移的形變量。此些雷達影像的強項,都不斷堅定著我賡續鑽研此領域的信念。

以雷達影像觀察俄羅斯羅斯布爾什維克島,可見其上之冰河、積雪與周遭海冰、海浪形成之壯闊紋理

此外,幸於碩士期間我恭逢歐洲太空總署籌畫並發射了一系列劃時代衛星群,其資料類別多不勝數,且資料觀測範圍涵蓋全球大半海陸域,更重要的是該組織破天荒地全面開放所有資料供任何有興趣的普羅大眾或研究專家們下載使用,因此我方得以獲得巨量衛載遙測影像,來全面性地進行我的碩士論文題目,即利用多元衛星影像來監測冰河因全球暖化導致的消融變遷。若不是因遙測技術超越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任吾人再希求也無法自臺灣一窺遙遠格陵蘭島上一隅冰河於過去數年間的變化情形。

於執行碩士研究題目期間,我亦深深感到臺灣受限於政府政策與投入經費有限的滯礙,導致臺灣產學界在遙感探測領域上資源及研究量能的相對弱勢;相反地,我亦震懾於其他高先進國家不斷發射衛星所創造的經濟產值與該國學者藉此深耕並促進科學文明發展的強勁量能,因此我也虛心探索於國外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幸得我獲得德國太空總署的遙感探測中心地表變遷研究部門的欣賞與接納,得以在其坐落於德國慕尼黑的戒備森嚴但環境幽靜的研究機構中,與眾多遙測專家學者學習,並潛心研究博士論文研究領域的發展可能性與研究缺口。

國太空總署遙感探測中心開放日活動照片

於博士求學期間,受益於與不同領域專家的討論,及獨立但無數次在錯誤中學習的經驗,我幸得圓滿完成德國太空總署相對嚴苛的博士學位要求,並順利於疫情動盪的年歲中,畢業並取得自然博士的稱銜。畢業後,我衷心期望能貢獻所學於臺灣遙測領域,並繼續鑽研深造我其他研究項目的發展,因此今日有幸成為臺大土木的一員,我內心感到歡欣雀躍不已。

我期許未來能在臺大土木的每一天,奮力將我的所學所知傳授給所有積極向學的莘莘學子們,並與系內外、校內外、國內外的眾多聰穎機智的學者專家們討教學習,望有天能為臺灣遙感探測領域作出重要貢獻。再次感謝臺大土木提供我如此難得的機運與沃土,讓我得以持續精進自我,回饋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