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就是文明工程(IX)
土木工程與環境
文/圖:洪如江
十一、 千秋萬世的土木工程
有的土木工程與建築在建造之時,心存千秋萬世之誠,會把工程建造得堅固、穩定、耐久、優美、與環境調適、與自然和諧;例如:中國河北的趙州橋(安濟橋,605AD-)、羅馬太伯河的Pons Fabricious(62BC)、羅馬的萬神廟(Pantheon,118AD-)、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大橋(Brooklyn Bridge, 1883)、美國的金門大橋(1937-)、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古羅馬帝國在法國南部所建的水道橋(Pont Du Gard, 19BC-),至今已超過兩千年,讓我們還可以看到古羅馬帝國的土木工程技術、社會秩序、與紀律。另一個案是牛津大學的校舍,陳紀瀅先生(民64年)在「華裔錦胄」一書中有一段話:『至於一幢幢用石頭砌成的學院與寢室,真如銅牆鐵壁,龐然大物,大概再過一千年,也不會倒塌。英國人對學校建築常存千秋萬世之想,‧‧‧。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他們看來,極可能認為是一種近視的說法。』
台灣的公共工程,大多不耐久;學校建築尤其單薄脆弱,難怪在921集集大地震之時,學校建築領先倒塌,其需要重建者達293校之多(羅融,民93年)。今(2008)年中國四川的地震,倒塌最多的也是學校建築,許多學童被活埋。不耐久或因天災倒塌的工程,其拆除的過程,拆除廢料的搬運,拆除廢料的最終處置,都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傷害。台北市圓山的「中山二橋」,啟用不到五年就必須拆除,不是工程不堅固,而是因為這座橋對交通有不良影響,只好拆除(照片四八)。
|
照片四八 台北市中山二橋拆除中(洪如江攝) |
工程「建、拆」過度頻繁,現場塵土飛揚,再加工程機械及重型卡車,散播噪音、震動、與黑煙,對人的生活環境、自然環境、與工程師的形象,都有嚴重傷害。使用可再生利用的工程材料,對節省天然資源與環境保護都有很大的貢獻。
十二、 我們的未來,我們的選擇
大型土木工程建設,常有多種選擇。舉例而言,高速鐵路用地僅約為高速公路(包括路權內的道路與交流道、休息區)的五分之一左右;在環境污染方面,高速公路上的汽車也遠比高速鐵路的電車排放更多廢氣(例如二氧化碳)與固體微粒。歐盟國家偏愛高速鐵路,美國則偏愛高速公路。再者,水庫建設,可以在主河道上建壩,也可以選擇建設離漕水庫或地下水庫。
最後,想借用歐盟”EU Environment 2010 : Our Future, Our choice” 的標題,提出幾對具有強烈對比的小型工程照片,供大家選擇。不同的選擇,可能會有不同的未來。(照片四九至照片五六)。
|
|
照片五三 混凝土步道,切割小型野生動物(小虫)棲地(洪如江攝) |
照片五四 生態步道,維持大片野生動物棲地的完整(洪如江攝) |
|
|
照片五五 台北市228紀念公園步道鋪上瀝青混凝土路面(洪如江攝) |
照片五六 倫敦海德公園的步道,粗砂而已(洪如江攝) |
結 論
許多不安全或不合用的土木工程,多因忽視環境的影響。更嚴重的是:為滿足少數人短期的方便與利益,向自然宣戰,導致環境的崩潰,使人類文明的未來,日益暗淡。
土木工程應該是一種四度空間加上人文關懷的產業。堅固、穩定、耐久、優美、與環境調適、與自然和諧的工程,可以提供使用者安全感與後代子孫美好的歷史記憶與空間記憶。
從事工程建設,不應將野生動物趕盡殺絕,應該有眾生平等的仁愛之心。更進一步的積極想法是動、植物也可以是一個土木工程的部分或全部。借動、植物之助,發展出有生命、隨時間而增強的土木工程結構物,同時達成生物多樣性的境界,應該是新一代土木工程所追求的理想。
台灣山林,因人禍(濫墾、濫伐、與濫種淺根性作物、開路上山)而導致保水保土功能迅速消減之中。許多濱海地區,因超抽地下水而造成地盤下陷與海岸線的後退。海岸過多的海港,凸堤效應導致美麗沙灘的流失。城市河岸的防洪牆及高架橋,產生圍城效應;公園綠地及開放空間太少,產生熱島效應;大眾運輸系統嚴重不足,汽機車太多造成嚴重空氣污染,街道太多與太寬形成切割效應;住宅的高牆與鐵窗,高樓的屋突,共創城市的醜陋。這許多禍害的源頭,大多在台灣特有的政治問題與社會問題,但工程界也有部分責任。
近年來,國內土木工程機關在從事工程建設之時,多已經部署生物廊道、生物通道、濕地、等等設施;使用中的工程設施,在野生動物遷徙季節封閉車道並導引順利跨越。
土木工程師應該要有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的訓練。不足之處,可以經由「終身學習」與「自我教育」補強。虞師兆中(1997)的「工程環境面面觀」與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2005)的「土木與環境」,是值得推荐的兩本入門好書。
誌 謝
中華顧問工程司(今世曦工程顧問公司),李錫堤教授,邱銘源先生,林呈教授,姚鳳北先生,姚長春先生,連永旺先生,謝潮儀先生與林孟立先生,經濟部水利署,提供寶貴照片與資料;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邱琳濱局長先生,引導參訪國道六號工程及生態池等環保設施;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李局長泰明先生,提供國道三號林內段保護紫斑蝶順利跨越高速公路(不致撞上快速行駛的車輛)的照片、動態影像、與詳盡資料;Hans de Varies先生提供並慨允使用法國高速鐵路高架生物通道照片;William J. Mitsch教授提供並慨允使用美國Ohio州Columbers地區高速公路補償濕地照片;凡此,皆一併在此誌謝。
參考文獻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民國94年),土木與環境,科技圖書出版,台北市。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三號。
洪如江、黃書禮、王鑫、邱文彥、鄭先佑、林曜松、趙榮台、郭清江、陳正平、王國英、歐陽嶠暉、施信民(民國93年),生態環保,(施正鋒主編,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出版)。
洪如江(民國93年),「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生態環保所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全球化與台灣國家發展(施正鋒主編,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出版):第四章,生態環保小組綜合報告,113-159頁。
洪如江(民國95年),「土木工程與人類文明」,土木水利,第33卷第1期,15~28頁。
洪如江(民國95年),「土木工程與環境」,土木水利,第33卷第3期,32~49頁。
陳紀瀅(民國64年),華裔錦胄,地球出版社出版。
虞兆中(民國86年),工程環境面面觀,圖文技術服務公司出版。
羅融(民93年),台灣九二一重建校園,遠足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謝潮儀與林孟立(民國93年),「道路工程生態工法推動策略之芻議」,論文及PPT 檔, 2004生態工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2月13-14日,台北市。
De Vries, Hans J.G. (2004), “Eco-Road: Safe and Sound for People and Nature”, Paper & PPT Files, Proc. 2004 Intnl. Conf. on Eco-Technology, Feb. 13-14, 2004, Taipei.
Diamond, Jared(2005),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漢文譯本由廖月娟譯,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06。
Discovery Channel:Archeology II-Mysteries of Easter Island.
Wikipedia : Moai
Huntington, Samuel P. (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Simon & Schuster, London.
Mitsch, William J. (2004), PPT Files, Proc. 2004 Intnl. Conf. on Eco-Technology, Feb. 13-14, 2004, Taipei.
Mayne, Roger, & Margolis, Stephen (1982),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McGraw-Hill, N.Y.
Pounds,J. Alan, & Puschendort, Robert (2004), “Clouded futures”, Nature 427, 107-109(2004).
Rosenzweig, M.L. (1995), Species Diversity in Space and Tim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Chris D. et al. (2004) , “Extinction risk from climate change”, Nature 427, 145-148.
附錄、 土木工程的環境因素清單
土木工程,由於作業(環境影響評估、工址調查、規劃、設計、施工)時間長久,影響範圍寬廣,對環境的衝擊;土木工程也影響環境。增進對環境的了解,不只是為了工程的安全,也是為了減少工程對環境的傷害。
與土木工程有關的環境因素很多,包括大地環境、大氣環境、水文環境、生物環境、人造環境、科技環境、人文社會環境、政治經濟環境、甚至於國防與防災意識、等等。大地環境方面,包括:地形,地質,水文,海洋,等等。大氣環境方面,包括:陽光照射,空氣(溫度、污染度) ,颱風,氣候變遷,等等。水文環境方面,包括:降水(雨、雪),河川,湖泊,地表漫流水,地下水,海洋,等等。生物環境方面,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動物、植物與微生物三者之間的互動;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與其所處環境的互動;等等。人造環境方面,包括:鄉村,城市,道路,渠道,堤壩,水庫,池塘,農地,養殖場,人工林地,人工綠地,等等。科技環境方面,包括:人們對空間、時間、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特性的了解,對分析方法、計算方法與設計方法運用的程度,科學與工程機具的普遍性,防災知識的普及,網際網路的應用、等等。人文社會環境方面,包括:文化環境、社經環境、教育普及程度,民主自由的狀態,國防意識,等等。
1 / 2 / 3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