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102 期 國際交流 |
Feel the Moment
陳 承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系
同濟指導教授:白雲教授
台大指導教授:黃燦輝教授 |
|
兩個月前,來到國立台灣大學,行程就要結束,很是不捨。
作為一個土木工程專業的同學,台灣給我的印象頗深,走過很多地方,我喜歡對比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大學之間的建築及基礎設施發展特點,有的城市是新興的,有的城市剛過它的璀璨,對比起來,做一些簡單的預測是很有趣的。
國立台灣大學是台灣高等教育的一顆璀璨明星,google一下發現,這所大學占台灣全島面積的1%,這個數字令人驚歎,杜克大學在美國頂尖大學中,土地面積最大,達34.3平方千米,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僅有1.21平方千米,然而國立台灣大學達到了340平方千米,是杜克大學的10倍,哥倫比亞大學的280餘倍!要知道,杜克大學絕大部分的面積是森林。當然,這340平方千米是學校資產,並非校園的面積。
雖然校園本身並沒有想像中的遼闊,但是邁入椰林大道那一刻,一瞬間,從嘈雜的城市置身於頂尖學府,台大校園滿足了學子對頂級學府的一切遐想,寬敞的林蔭大道,瑰寶般的圖書館,親近自然的生態,靜謐的書香氣息。低矮的教學樓,講述著這所學府歷史的悠久。
作為一所學校,國立台灣大學給與學子十足的自重感,在台灣大學的內部,學生享有所有設施的優惠價,比如健身房,校外人士所需支付的價格是台大學生的五倍,而校友享受的價格也僅僅是台大學生的兩倍,游泳場所等類似。用餐,便利店消費,都享有九折的折扣。這充分體現了經濟學上高等教育學生享有正外部性的規律,台大科學地指揮教學,讓人信服。
這裡的學者注重交流,我記得剛到台大,土木系的教授為我們安排了教授學生交流午餐會。我的指導教授公務繁忙,當時並未出席,但是一位教授瞭解到我所從事的畢業設計與數位化測量相關時,主動找到我,並與我簡單探討了課題內容,還與我約定了時間進行進一步的講解!就是這樣的一個小舉動,為我的畢業設計開了一盞明燈!我對此非常感激,也非常欽佩台大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與教授直接互動。
在與教授的交流過程中,我瞭解到,台灣地區土木人才正在缺失。這裡的教授工作,是種神聖的職業,與同濟很不同,教授幾乎所有的校外項目所得應上繳學校。我認為這與台灣地區如今的城市發展程度是相關的,倘若有一日,大陸的城市也發展到飽滿的程度時,也許教授的收入制度也將於台灣接近,這裡的情況是一個非常好的借鑒。
這兩個月裡,我待在教授的教研室中進行研究,同一個教研室裡,全是博士生,感受博士生的研究文化,成為了我在台大訪學期間的一個重要部分。博士生活給人的感覺很特別,在台大,要在第二年的五月份,參加一項博士生考試,只有兩次機會,第一次不通過,第二次必須完成,否則無法獲得博士學位。通過考試後,只需要兩篇SCI期刊論文,就可以從這裡畢業。所以,博士生何時畢業,和自身工作認真程度直接相關,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部分,因為人往往會被事物分散注意力,真正聚焦於自己的科研上的人,需要很大的自控力。常常我思考自己,我覺得自己的此生,要麼去做一個教授,要麼去開創自己的企業,這是兩種思想上相對自由的生活。想要成為教授,必須要有一個博士文憑,這段日子的觀察後,我發現自己並不一定適合博士這個工作,但是希望能擁有博士所要求的素質去開創自己的企業。
在研究室裡,我有個朋友叫做默罕默德,一位伊朗人,每天要做很多次禱告。他在馬來西亞讀碩士,之後來到台大讀博士,這裡他並不會說中文,但索性台大是一個國際化的大學,他告訴我,他在這裡生活和交流,並不會很困難。教授的研討會,是用英文材料進行彙報,口述中文,在這裡做研究,提高迅速。
在台大,我還參與了未來母校——南加州大學(USC)的公益淨灘活動。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一位VC始祖介紹他的經驗,提到「我瞭解到這群創業者週末會去做志願活動,我當時就決定把資金給他們,試想,這群孩子有這樣的覺悟,創業怎麼會失敗?」在台灣,我看到了成群這樣的人,我很敬佩台灣地區的南加大校友組織,常常組織各樣的活動,還定期製作精美的學校資訊速遞發送到我的郵箱。更有趣的是,世界地球日當天下午我們抵達海灘時,上午也有一批中學生自發前來淨灘,我們打趣起來:「別人已經捷足先登了!我們沒有功勞啦!」事實上,我們還是努力地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反思了兩件事情,我們高校學生做公益活動時,沒必要總是找一個特定的公益組織或是專案,完全可以自發去做一些潔淨海灘,潔淨森林的活動,往往我們春遊,只想著野炊燒烤,為什麼我們不能在看美麗風景的同事,為世界的美好,做出貢獻呢?事實上,我們一行二十幾人,每個人的一個小時就展現了顯著的成果!第二個反思是,大學應當組織很強大的社交聯繫,這次我們的活動是在Facebook上進行邀請和跟進的,科技已經很明顯了,我們要去適應,線上線下的配合是校友組織的一種必須,中國的高校應當適應趨勢,迎合校友網路的發展。
最後再談談對城市的看法,台北給我的感覺,和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很像,這不是一座新的城市,但是有它不可替代的底蘊。相比而言,上海市一所新興的城市,從土木工程的角度來看,台北相對於上海,在城市規劃上略顯不足,台北的捷運很多利用了城市地面以上資源,使得城市顯得擁擠,對行人有一定的壓迫。但是台北在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方面極其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首先,列車上為殘障人士留出特定空間,不僅僅是特定的座位;其次,換乘方便,根據統計進行預測和推斷大多數行人的換成方向,將欲換乘列車與所乘列車實現同層佈置,且列車時間計算準確,大多情況下,實現時空上的換乘對接,犧牲了造價,但極大服務了人們出行,尤其對殘障人士而言,出行變得簡單;再有,公車上,有充電裝置,有輪椅專位元,有博愛座,有防騷擾報警器,有覆蓋全車的下車鈴,車站也有電子化的公車時刻提醒,非常的人性化。
挺喜歡這個地方,不過,是時候再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