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107 期 焦點人物 |
逆勢中的土木人生(上)
廖慶隆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軌道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
|
廖慶隆老師、賴勇成老師與軌道學群的同學們 |
好像一直到現在,不少人還是對土木這個行業有種刻板印象,認為進土木這行就少不了成天應酬。幾年前,一位從美國取得學位的博士考慮回臺服務,他的妻子就覺得說國內的工程環境太複雜,免不了喝酒、喬事的陋習,因此不太贊成;但我以自身的例子和她說,在這麼多年學校和公職的服務,我其實是不喝酒的,也少參加什麼應酬。我並不是說喝酒、應酬就是不好,但那其實是在於個人的選擇,並不是因為身處在土木這個行業就得如此;就算是不好酒、不擅交際應酬,也是大有人在土木工程的領域裡發展得很好。
說起來很有趣,我們當年從成大土木畢業的這群大學同學,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是不太喝酒的,但我們的感情非常好,大家也都很有成就。一直到現在,畢業好幾十年了,我們每年都還會有兩三次的聚會,一起回味當年一起用功、一起打球、一起出去玩的日子。除了我們自己感情要好之外,我們的家屬、配偶們感情更好;有時還經常是她們自己約了出去聚會,留我們在家帶小孩。常聽人提到為了工作和事業上的發展,不得已將家庭擺在第二位、犧牲了很多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但我總認為一個人的人生其實是包含了很多的部分,一個成功的土木人在專業和事業的成就,不應該是基於其他方面的犧牲,在談成功的土木人之前,我想更為根本的是,一個人如何面對他/她完整的人生。而在我們人生之中,其實是那些逆勢之下的過程才更能突顯出一個人的特質和能耐。作順手事沒什麼了不起,會做逆手事才是本領。
但我們都不是天生下來就知道怎麼面對困逆的處境,所以我們要從失敗中學習,而且這樣的體驗越早越好;年輕有本錢,不要害怕失敗!我在中學的時候書其實讀得不怎麼好,初中那時,我們鄉下就 11 個男孩子一起考進中一中,那時家裡給我們中五個人在外面租了個地方一起住;但也就才初中生,都是好玩的心性,沒大人管,成天就是玩耍、看武俠小說。結果唸到最後,我們5個人只有我一個人順利畢業了,但我畢業其實也是很勉強;那時也是一些科目被當掉,但要留級還不夠,學校是透過「隨班附讀」的方式讓我繼續往上唸。那時候家裡對我其實也是頗有期待和要求,寒假時我留在學校補考,父親來看我,總是唸說:看看別人都已經放假回家過節了,你卻還要在這準備補考……
雖然自己中學的整體成績實在很不怎麼樣,但其中倒是數學一科特別擅長、特別喜歡,尤其是有關幾何的部分,雖然隨班附讀,但也是全校數學競賽冠軍。此外,我也打得一手好算盤;大部分的同學學珠算就是從加減乘除學起、背九九乘法,我則還學了歸除法(歸算法),也就是所謂的九九除法,打起算盤除了最基本的加減法,也可以用算盤算乘除法,甚至開平方。大概是這個緣故,我跟服務單位裡的會計、人事特別好,我在捷運局任局長時還跟他們比賽打算盤,他們大概也覺得我這個局長特別能體認他們的辛苦吧!
當年初中畢業也考上了臺北工專和新竹師範學校,原本是想說念臺北工專,畢業出來就可以有很不錯的就業發展。那時父親帶我去鄉下客運車站要買票上臺北,碰到一位中一中的學長,覺得以我這樣的數學能力,應該要繼續念高中、升大學才是,父親也採納了那位學長的建議。自己在高中時讀書學習也還是就對數理的科目比較有興趣,不喜歡好像只是為了考試唸書,又還是經常在讀些閒雜的書籍,也常常跑去圖書館裡,自己找些大學數學、物理課本來看;此外,則有很多時間花在體操的練習上,我那時是學校體操隊,也是中上運動會的選手,後來上了大學也都還有持續參加體操校隊。
高中畢業考上了成大土木,那時數學的聯考成績是那屆成大新生中少數超過90分的(滿分一百);去學校報到時,數學系的系主任還特別等在報到處,邀我轉系去數學系。自己那時其實也並沒有想太多,也就是跟著多數人一樣把志願排下來,成績就剛好可以進土木系,也沒有什麼轉系的念頭。說到自己大學聯考成績,那時候還有一件糗事是:自己在考物理時,也不知道怎麼搞的,看題目好像很簡單,就想說來休息、小趴一下好了,結果沒想到醒來後,就已經離交卷沒剩多少時間了;在沒剩下多少的時間裡勉強寫了幾題,結果只考了個 27 分……
我們這一代人,跟現在的年輕學生又不同了,那時候升學考試,其實也沒有特別想過自己究竟對什麼領域有多大的興趣,覺得也是一條通的路、不排斥,也就一路走下去了。整體來說,土木系裡學的這些數學、力學都是我喜歡的東西,我在大學期間也還是工數及力學修得特別好;數學、力學其實就是工學院的基礎,這些基礎打好了,說要唸土木裡結構、大地、水利或是跨出到工學院機械、應力等其他領域其實也都能走得通。所以我常會勸在學的同學,特別在大學的時候,選課修課時最好是多去選這些基礎的課程、把數學和力學的根柢打好,而不要只選些好修的、營養的課。我會建議同學們在學校時,要修些未來出去工作時沒人能問的課。譬如,畢業出去工作後,就不太可能再拿工數去問上司或老闆要怎麼算;相對的,有些比較是憑經驗、從實務中可以累積的知識,拿這些問題去問上司或老闆,他們搞不好還很樂意分享。所以除了像工數、力學這些工學院的必修之外,我也鼓勵學生去選修像數值分析這類的課程,這些都是畢業後就比較難有機會再去學到的東西。
|
軌道學群「輕軌運輸系統工程」,參訪高雄輕軌 |
自己後來是選擇繼續往土木這條路走下去了;這麼多年的經驗下來,我會說土木真的是一個很不錯的行業。他跟其他的行業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個工程建設,在我們施作之前,所有的規劃、設計都要經過很縝密的計算和考量;我們要有細部設計圖了,才能開始發包,而一旦這個設計圖畫好了,我們便要能保證蓋出來的成品是好的、能用的。因為這中間的成本、投入太大了,我們不可能說蓋好之後發現有問題,才又輕易地說要打掉重建。所以真正在土木產業界實務應用的一定都是相對成熟、有把握的技術,然而這其中所需要的其實是很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術傳承以及我們作為一個土木工程師對於我們的設計所必須具備的自信。而如果真的經過了扎實的專業訓練,我們所學的知識、技術,應用範圍其實是相當廣的。譬如,我從臺大土木研究所畢業時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和陳永祥老師一起擔任驗船協會一個計畫的研究助理,就是要去分析油輪在不同載重下的振動情形;而後,除了我在結構的老本行之外,又更涉足了捷運、高鐵等大規模的工程建設計畫。這些,我認為都應該歸因於我在學期間所培養出的深厚數學、力學基底。
|
軌道學群「輕軌運輸系統工程」,參訪淡海輕軌 |
我在臺科大任教期間兼任學校電算中心主任,其後可能也是這個經歷,我被借調至臺北捷運局一開始先是擔任電腦中心主任。不過我們以前在學期間其實也沒學過什麼電腦,也是靠後來自己自學、自通。我在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任教開授電腦圖學,教透視圖、教RGB的色彩量化分析,這些也都是我在學校時沒接觸過的,但就自己按著興趣摸索;另外,也是工程實務上的需要,我算是早期將CAD引入臺灣工程界的推手之一了。但這些說穿了還是回到我在數學上下的功夫;電腦資訊、程式編寫其根本是在於數學的邏輯,圖學則也是空間幾何。說起來,自己大概就是有這樣一些對數字的敏感度和天份吧!拿起張照片,自己就會想著怎麼去分析裡頭透視圖的視角、消失點,直接便可對於裡頭的建物進行量測。
(下集待續)
廖慶隆老師 小檔案
學歷:
成功大學土木系學士(民58)
臺灣大學土木所碩士(民62)、博士(民73)
經歷:
臺灣科技大學營建系教授兼電算中心主任
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教授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軌道中心主任
台北捷運局電腦中心主任、總工程司、副局長、局長
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局長
交通部技監
中華顧問工程司董事長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理事長
中華價值管理學會理事長
台灣軌道工程學會創會理事長
中華軌道車輛發展協會理事長
中華營建資訊標準協會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