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108 期 焦點人物

逆勢中的土木人生(下)

廖慶隆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軌道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編按:接續上一期廖慶隆老師談及了求學的歷程、同窗之間的堅摯情誼和對數學的熱愛,本期廖老師繼續和大家分享他服務於公職期間的心路點滴。)

 

廖慶隆老師、賴勇成老師與軌道學群的同學們

 

進到公家單位服務後,所遭遇到的問題就是又有更多是在我們土木工程師本身的專業之外需要去折衝、協調的。但我想自己不論是在捷運局、高鐵局或到中華顧問工程司給單位的同仁們留下的,應該風評還好。前面有提到,自己其實是不喝酒、也不太和人應酬的,但自己一向自詡身為一個土木工程師,我們的志業就是最簡單的為這個社會服務。很多事情上,自己會先排除去人情的因素,但只要是在專業上,自己認為是能夠幫忙的都會儘量地幫忙,即便是不甚熟識的人。曾經有一位記者朋友,其實我和她就是幾次採訪的經驗,但只是某次的聊天中,她和我提到有想要買內湖的一處預售屋,但對買屋看屋實在沒什麼概念。我便特地幫她跑了趟現地看房屋的狀況,就基地、結構至周邊的交通環境等等考量給她提了些建議,還幫忙殺房價。

幫這些忙倒不是為了要套什麼關係或交情,只是很單純的提供專業上的服務,特別是對於一般非工程領域出身的人,他們對工程的東西不懂、例如買戶房子對他們而言是很大的投資,當別人面對這樣的問題和困擾,我們有能力能幫忙,也就是舉手之勞,為何不幫呢?但這當然是必須基於我們自己工程上的專業和份分際,而不是仗著自己的職位,給人方便行事。雖然自己的出發點並不是基於什麼特定的目的,但這樣樂於助人的天性,確實是幫自己建立起廣沛的人脈,大家認為我是可以交朋友的人,但也知道我有我的原則,不是隨便行事的人。人脈對於我們土木人在社會上的發展其實是很重要的事,只是人脈的建立其實並不是只有透過喝酒應酬,更重要的是在於我們怎麼發揮同理心,與人真誠相待。

 

時任臺北捷運局總工程司的廖慶隆老師(左二)在議會接受備詢
(圖片來源:典藏台灣)

 

我的同學師長們、一起工作的部屬、伙伴們甚至是與我們在事業上有所競爭、衝突的人們,很多都是和我長年累積起來的交情。那時我初接臺北捷運局局長,還是社會大眾普遍對於捷運工程有很多不信任和質疑的時期,甫上任便要面對包含監察院、調查局和市政府在內等五個調查小組對於捷運工程的調查,我每天和各個調查小組開會,秘書間裡幾臺影印機一週五天沒停過地列印各種審查資料。但我想是因為我做人做事的風格,讓這五個調查小組對捷運局並沒有刻意地刁難,相對地,在調查報告中對於我們做出較為客觀、公允的評述。

當然,這其中最根本的還是我們本身的工程專業,也是各位同學畢業後走闖社會最重要的看家本領和武器。但除了專業能力上的精進之外,我們學土木的人也需要多關心社會,不能說對公共事務無知、不參與。誠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土木工程專業最大的價值其實就是在服務社會,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媒體資訊開放但也同時混亂的時代。當然會有些人只喜歡從事研發的工作,但一項土木工程建設真的要付諸實現,其中就是會牽涉到很多的合作、溝通和各種行政工作;而我們其實沒有人是能夠什麼專業都通曉,所以在工程執行的過程中,不管是大是小,我們都會面對到不同領域甚或不同立場的人。如何站穩我們自己的腳步去和對方溝通、協調,其實是相當重要的事,也是學校裡不太可能教同學的,但或許在出了社會之後,用人生的跌撞去學習,自然能換得回一些寶貴的經驗吧!

我在接任捷運局長的第一個禮拜,我們即開始與法國馬特拉公司的談判。那時法國的談判代表氣勢凌人,我和他們開會的第一天就氣到摔了杯子,轉身回局長辦公室,拒絕和他們再談。好脾氣的自己是真的有些動怒了,但事後再看,其實也不失為談判過程的一種策略,法國人在那之後便收斂了不少,請我再回去和他們談;那來來往往之間也是在互相測試底線,所以一開始所確認的立場就格外重要,其中的分寸如何拿捏更是有其技巧。太過強硬,可能後面就談不下去,但若過於軟弱,搖擺不定,則後面可能變成被人一路壓著打。不說臺北捷運和馬特拉之間這樣的大案子,其實各項工程建設能順利完工,業主/委託單位、承包商、設計顧問、營造廠等各個不同單位之間良好的溝通、協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而放到公共工程,這其中又再牽涉到了政治面的干預,問題可能更為複雜。

公共工程所遭遇到的問題中有的是單純的工程問題,有的必須透過行政上的處理來解決,有的則需要政治的手法來化解;各種方法在處理上的特性都不一樣,但對我們土木人來說,最根本的還是守住我們的專業,甚至在工程面第一時間便將問題給解決,先專業處理,可以行政處理再行政處理,儘量不讓問題繼續擴充到政治面,而讓非專業(政治)的因素甚或可能是毫無事實根據的媒體報導、評論有機會影響問題的專業判斷。

離開捷運局後,一位市議員曾對我說我是她們最不願質詢的局長。因為每次備詢時有道理的問題,她們準備了一大堆資料準備好好問,但我總是在第一時間(別人還沒聽懂時)就同意或給答案,也明確而精準地讓議員們了解到問題的現況和我們的處理方式;那麼這個議題上,她們也就沒有什麼太多可以攻擊和作文章的空間,至於沒道理的問題她們也問不久。雖說如此,我和議員們的關係還是很不錯。因為我們還是憑著專業,很誠懇地回答她們的問題、甚至是用數字很明確地細算給她們知道,而不是一問三不知地硬抝,所以議員們對我其實也都還是很尊重,或者說我們原本就是彼此互相尊重。

工程建設其實是一個數學最佳化的問題;在給定的條件下(預算、技術、環評、地方民眾等等),仍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設計方案),我們怎麼集結眾人的專業、整合各方的意見去提出一個最合適、對這個社會有最大幫助的設計方案,同時還要能說服他人,那就是我們土木工程師的挑戰和使命。我們的人生也是。我常問學生 x + y = 5這個條件下,xy的解(設計方案)可能是多少,大部分的人說 2和3、1和4甚至10和-5,但很少有人會回答10000和-9995這樣的答案,是不是有什麼潛規則制約了我們對人生的期望和想像?但其實不管我們所面的條件可能是多麼的嚴苛(那些人生中的逆境),當我們靜下心來好好思考,總是會有一個最佳解(或一些較佳的可行解),讓我們去證明我們的能耐和價值,讓我們可以不畏失敗地去相信我們所能做到事。

 

 


 

 

廖慶隆老師 小檔案

學歷:

  成功大學土木系學士(民58)

  臺灣大學土木所碩士(民62)、博士(民73)

經歷:

  臺灣科技大學營建系教授兼電算中心主任

  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教授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軌道中心主任

  台北捷運局電腦中心主任、總工程司、副局長、局長

  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局長

  交通部技監

  中華顧問工程司董事長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理事長

  中華價值管理學會理事長

  台灣軌道工程學會創會理事長

  中華軌道車輛發展協會理事長

  中華營建資訊標準協會理事長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