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108 期 學術活動成果報導

2016 臺灣大學國際暑期運輸交流營
-Smart Travel and Sustainable Mobility-

陳雅雯

臺大土木系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執行長

廖洵顏

臺大土木系碩士班研究生

 

 

 

教育部為了促進臺灣與香港之頂尖大學間的學術交流,自102年起,進行為期三年的臺港頂尖大學學術交流計畫,本計畫三大主旨為:(1) 擴大國際學術校際交流;(2) 強化跨領域之合作;(3) 開創學生視野以接軌國際。交流的內容共分為亞際文化領域、認知神經科學與語言學、財務金融、媒體傳播、土木工程(運輸)等五大領域。透過各領域規劃合宜交流制度,提供未來雙方學生更多拓展國際視野、豐富人生閱歷及了解他國學術之機會,培養出具有跨領域及國際競爭優勢的人才。

在此交流計畫贊助下,臺灣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於去年暑假(8/09至8/22)共同合作舉辦暑期短期研習課程,分別由香港城市大學、臺灣大學在香港(8/09至8/15)與台灣(8/17至8/22)主辦研習會。而今年度也接續去年的合作,在暑假(8/15至8/27)舉辦短期的研習課程,時間點分別是在臺灣(8/15至8/20)與在香港(8/22至8/27)。今年在臺灣大學舉行的「國際暑期運輸交流營」主題為「Smart Travel and Sustainable Mobility」,邀請了來自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與土木工程學系以及台灣大學、交通大學、海洋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與政治大學等相關背景之頂尖大學聯盟的同學來共襄盛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也特別邀請來自中國東南大學交通學院的兩位研究生來一起參與,對台港兩地的學生也是個與大陸學生進行交流的特別體驗。

計畫主持人、臺大土木系教授、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張學孔,對於營隊過程中的授課內容給予專業指導,並安排技術參訪與實地體驗課程。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與土木工程學系倪孟正教授、也是臺大土木系校友,協助各項營前工作準備以及港生的遴選,亦是本次交流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推手。今年的暑期交流舉辦六天,內容包括專題演講、技術參訪、小組活動、分組作業與報告等課程,過程均十分精彩有趣,與會來賓和參與同學皆覺收獲豐碩,以下就每日活動逐一分述:

第一天 2016/08/15

開幕式由臺灣大學土木系系主任謝尚賢教授主持,邀請計畫主持人兼台大土木系張學孔教授進行致詞,張學孔教授提起去年的經驗,期許同學們能夠在本次課程中獲得許多收穫。開幕式後謝尚賢主任、張學孔教授與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陳雅雯執行長與參與同學進行合影留念。

 

圖1  謝尚賢主任致詞

 

圖2  開幕式合影

 

開幕式結束後由陳雅雯博士進行專題演講,簡介臺港頂尖大學學術交流計畫案的計畫內容、歷年成果、今年度的交流與未來台港交流案的展望。計畫內容包含了教職員交流、雙邊學術研討會、學員短期暑期課程、技術參訪與短期暑期實習,歷年成果展示了去年合作的交流與活動內容,今年的交流則簡述了後續幾天的課程與規劃,未來展望希望能擴展合作領域並增加更多的合作對象,最後培養學員具備更專業的能力與更宏大的國際觀。

 

圖3  陳雅雯執行長簡介臺港頂尖大學計畫計畫內容

 

短暫的休息之後,由張學孔教授就本次主題「Smart Travel and Sustainable Mobility」給予「智慧出行與永續交通」的專題演講。張學孔教授提及目前國際上各國對於智慧運輸以及綠色智慧城市的發展與創新,認為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的創新會衝擊運輸產業,運輸部門需要進行整合與資訊的流通以達到更智慧的出行。接著提到了城市永續交通所面臨的挑戰,包括市民的行為與價值觀與出行的成本分析。對於氣候與環境、公共健康與交通安全等議題,提出了綠色交通與TOD的概念,綠色交通以B(公車)B(自行車)M(軌道系統)W(步行)的方式來構成,TOD則提到以不同公共交通為主幹的發展模式,最後以政府須在公共運輸上面做出更多的投資,以公共交通來引導城市的發展策略作為總結。

 

圖4  張學孔教授專題演講「智慧出行與永續交通」

 

下午的行程為「BBMW五站打卡」的小組活動,這項活動的主要目的使香港的同學們運用公車、自行車、捷運與步行的方式來體驗臺北市的公共運輸系統與參觀各項觀光景點。各小組的任務景點皆不一樣,參訪的景點包括中正紀念堂、臺北101、新莊老街、大安森林公園與碧潭等地,到達景點需要用臉書打卡的方式證明有到達該地點,最後各小組都在限定的時限內完成並返回臺大。

 

圖5  小組體驗臺北公共運輸系統並在臺北101前面打卡

 

圖6  小組體驗U-bike在新月橋上打卡

 

 
圖7  小組於景點轉換過程中在交通工具上拍照與合影

第二天 2016/08/16

本日的第一場專題演講由中興工程的孫以濬顧問帶來「捷運2.0 - 由運輸到整合」,孫以濬顧問表示捷運2.0因應新的需求、經驗與生活型態所改變而成,並非像傳統的捷運1.0只在技術等層面進行精進,而是在整合各運具與市民生活的過程中進行改進,像是APP「臺北好行」就是一個整合臺北市各運具的案例。孫顧問也提到了多運具的轉運站和以轉運站為中心進行都市開發的概念,不論是在轉運站購物、捷運上的安全以及捷運文化的培養,都是捷運2.0所要強調的理念,希望能夠在未來達到更好的運輸、更好的城市以及更好的生活。

 

圖8  孫以濬顧問針對轉運站與聯合開發模式深入探討

 

接著的第二場演講,由智慧城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濟大學教授、世界銀行顧問焦國安先生所帶來的「智慧城市之發展願景與策略規劃」。焦國安董事長先從都市化人口談起,講到都市化與人口遷移的趨勢,這樣的趨勢使目前的都市達到了極限,城市須更具有智慧才能因應未來的人口成長。焦國安董事長講到了「T3未來城市」的概念,意即使用智慧科技,提供智慧科技、智慧交通服務來構建智慧城鎮與擁抱智慧生活。然後認為未來的趨勢會從物聯網(IOT)轉向萬物聯網(IOE),並舉了一些國內外智慧城市的實例來說明,包括紐約、中國各地級市、臺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

 

圖9  焦國安董事長談及智慧城市的全球發展

 

圖10  問答與討論時間
(左起)孫以濬顧問、陳雅雯執行長與焦國安董事長就同學們的提問一一進行解答與說明

 

下午從臺北車站搭乘高鐵來到了台灣高鐵位於桃園的行控中心進行技術參訪,聽取高鐵行控中心任以永主任簡介台灣高鐵的歷史與現今營運狀況,接著聽取行控中心的介紹並實際參觀與了解行控中心各控制員的工作內容與環境,之後更實際觀察與體驗高鐵駕駛員的駕駛艙並進行模擬的練習與訓練。

 

圖11  台灣高鐵行控中心人員就模擬駕駛艙進行介紹

 

圖12  台灣高鐵合影留念

第三天 2016/08/17

一早於捷運西門站集合完畢,搭乘捷運前往捷運淡水站,準備開始本日的活動「淡水河兩岸風情與文化巡禮」,體驗淡水與八里兩地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與各式運輸工具。

同學們先在淡水老街遊覽並進行午膳,主要活動範圍為中正路、公明街與環河道路,享受了當地的美食並觀賞古色古香的建築的美,歷時約兩小時。午後從淡水碼頭搭乘藍色公路,渡過淡水河到達位於左岸的八里渡船頭。接著在當地租自行車,騎乘「八里自行車道」,從八里渡船頭出發,沿觀海大道途經八里左岸公園、風帆碼頭、挖子尾自然保留區與十三行文化公園等景點,最後到達十三行博物館,休憩片刻後折返回八里渡船頭,總騎乘里程數約10公里,時間花費約三小時。

最後從八里渡船頭搭藍色公路返航,傍晚由捷運淡水站出發,前往捷運劍潭站,以士林夜市作為今日的結尾。讓香港的同學們體驗老街的人文風情、左岸八里的自然風光與台灣著名的夜市文化,大家都玩得非常盡興與疲累,留下了深刻且難忘的回憶。

 

圖13  八里自行車道合影

 

圖14  十三行博物館合影

 

圖15  八里渡船頭合影

 

圖16  體驗藍色公路

第四天 2016/08/18

本日上午的課程由華電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的杜孟郎副總開始,帶來的主題為「聯網服務與智慧交通」,杜孟郎副總一開始先提到5G的概念,相較於4G的高容量的行動網路,5G強調的是更少的延遲與更一致性的體驗,當4G沒辦法再支援應用程式與使用者的需求時,5g會變成市場所需要的供給。接著提到一些實際案例,包括BRT的ITS(智慧型運輸系統)與V2I(車外通訊技術)等控制系統的應用、高速公路的交通控制系統與eTag數據收集分析、免費WIFI與O2O(線上對應線下)服務與多元服務整合平台。最後以感知與管理、整合與優化、創新與改變和以人為本四項要點作為總結。

 

圖17  華電聯網杜孟郎副總專題演講

 

上午第二場演講是由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與土木工程學系的倪孟正教授帶來的「慢行交通策略規劃-台灣vs.美國」,倪孟正教授分別介紹了台灣跟美國兩地的交通規劃。台灣的交通規劃以落實綠色交通、以人為本、提升大眾運輸使用率、強化運輸需求管理、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與強化教育與宣傳完發展策略,包含設計共乘網站與制度、市區公共自行車的建立、鄉鎮自行車的路網規劃與低碳概念的宣導。美國則以路旁自行車道的設計、步道規劃、公共自行車系統規劃、完整的道路設計、運輸規劃分析、教育與刺激方案、路標與指示、健康與效率及轉運為主要訴求,各項以美國各地的實例圖片與案例來進行說明。

 

圖18  倪孟正教授介紹台灣與美國的慢行交通策略

 

下午的第一堂課程,邀請到了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的白仁德教授,主題為「臺北市Ubike使用之大數據分析」,白仁德教授先向香港同學們簡介微笑單車的背景與概況,接著提到研究以悠遊卡的資料為主,分別對流量與空間分布進行大數據分析,依據平日尖峰、假日尖峰、周五晚上、上午與下午五種時間變數分別對天氣變數、建成環境變數與基礎設施變數進行分析,最後提出一個需求模型來了解各時段的微笑單車借還之數量,最後得出各項結論,包括微笑單車滿足大眾運輸最後一哩路的期待、租借站地點為影響民眾意願的因素之一、目前站點選址缺乏指標與天氣因子會對使用量產生影響,在台灣因夏季高溫多雨的特性顯得更為重要。

 

圖19  白仁德教授簡述微笑單車的發展歷程

 

馬上接著的是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的魏健宏教授,題目為「公共自行車與校園自行車」,魏健宏教授先介紹了台南市的T-bike系統,之後談到了成功大學的CK-bike系統,表示未來CK-bike會試著與T-bike進行整合。然後開始詳細描述CK-bike規劃與設計的過程,包括選址的因素、預期的效益、校方與學生會的聯合運作、需求預估與停車空間與使用率的調查與分析,最後提出建議,包含校方在CK-bike上的紀律與規定要有所管理以及自行車的回收運用問題。

 

圖20  魏健宏教授進行台南市慢行交通發展

 

本日的最後一場演講,很榮幸的邀請到了ITS協會理事長、遠通電收總經理張永昌博士,所帶來的主題是「從電子收費到智慧生活」。張永昌理事長先提到了行動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的概念,將概念帶入到遠通電收的eTag與ETC上,向同學們簡介台灣ETC的發展歷史,如何從原先的系統轉變成現今的RFID系統,以及介紹台灣從ETC1.0到ETC4.0的差別。接著談到ETC在永續以及營運模式上的發展以及對社會帶來的效益,包括減少碳排放、燃料與紙張使用等等,最後提到eTag行動物聯網除了能夠用在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之外,還能在運輸上其他項目進行應用,像是智慧停車、付款、安全與交通等等,並以未來在邁向智慧城市的路程中eTag會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模式做結。

 

圖21  張永昌理事長介紹從ETC到IOT的發展與智慧城市

第五天 2016/08/19

最後一天的行程為小組報告與結業式,小組報告的主題為「臺北市如何運用智慧化交通與未來發展方向」,經由同學們這一個禮拜來在臺北市體驗到的各項大眾運輸工具與生活經驗,讓同學們分成三個小組進行分組報告,提出臺北市能夠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與可行之方案。

 

圖22  第一組小組報告

 

圖23  第二組小組報告

 

圖24  第三組小組報告

 

各小組就本周的體驗與觀察對臺北市未來交通運輸之智慧發展進行簡報。分組報告邀請到了智慧城市股份有限公司焦國安董事長、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與土木工程學系倪孟正教授、台大土木系張學孔教授以及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陳雅雯執行長進行講評與評分。

 

圖25  與會來賓合影
(左起倪孟正教授、焦國安董事長、張慶瑞副校長、張學孔教授與陳雅雯執行長)

 

結業式邀請到了臺灣大學張慶瑞副校長來為同學們進行勉勵,張副校長先肯定了這三年來台港頂尖大學學術交流計畫的成果,並為本次來台灣交流的同學們進行勉勵,也希望未來的交流活動能夠更加的頻繁以及盛大。致詞結束後由張副校長為各組同學們頒發獎狀以及結業證書,並與香港城市大學以及台灣頂尖大學聯盟的同學們進行合影留念,為本次臺灣大學暑期運輸交流營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圖26  張慶瑞副校長進行小組報告頒獎

 

圖27  全體師生合影

 


 

 

 

推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