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
     

藉擴大內需培養國際競爭力—專訪工程會副主委陳振川教授(2/2)

採訪‧撰文 張國儀

以完整的生命週期來規劃設計公共建設
目前,公共工程委員會也在積極調整看待公共建設執行與管理的角度。陳振川指出,過去,臺灣的公共建設偏重於興建,對於維護管理其實並沒有太仔細深入的考量。然而,工程興建不過是幾年的事情,但是它的使用期限,卻應該遠比興建的時間要來得更持久悠長,如此才能真正發揮投注高額公共建設經費的效益。

陳振川以石門水庫為例,原本石門水庫只是個提供農業灌溉的水庫,功能與設計都不是來做關鍵供水之用,更沒有想到現在竟成為高科技產業與當地老百姓很重要的一個用水來源。也因為如此,「石門水庫一年由乾到滿,要四到五次的循環才夠用,跟其他國家的水庫比起來,人家蓄一次水可以用三、四年,差異實在很大。所以你可以知道,石門水庫被我們蹂躪得很嚴重。」陳振川說。不過,從民國九十三年的艾利颱風造成桃園地區大停水之後,目前石門水庫與其集水區正在執行五百五十九億經費的整治特別條例,經過了這幾年的大颱風,都還能讓石門水庫保持正常的運作及供水,「我認為他們的整治工程做得不錯。」陳振川稱讚道。不過他也提到,石門水庫仍然面對著嚴峻的上游水土保持以及水庫泥沙淤積的問題。所以,他認為,石門水庫一定要有很好的維護管理機制,並且以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經營,否則有一天石門水庫將會死亡。「水利署同仁表示,石門水庫是第一座用這樣子的方式來盡量發揮它未來永續發展價值的水庫,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座水庫有這樣的經驗。」但是,正因為我們不太可能再在同一個區域蓋另一座水庫,石門水庫便具有了不可替代性,所以,如何努力永續的讓石門水庫發揮功能,就是不得不去面對的課題了。

陳振川也說,不止水資源,包括很多公共設施,像是堤防、橋樑、隧道、公路等等,都有衰老的問題,所以,在設計規劃的時候,一定要先考量到建物與設施也有生老病死的循環,除了興建之外,持續還有營運、管理、維護、延壽等工作必須去做。「現在我們的公共設施有許多都面臨到了高齡化的問題,所以工程會正在制訂公共建設效能提升與維護的法,將來大家都要開始注重工程建設的管理面技術了。」他提到,這也是為什麼這一次擴大內需的公共建設計畫中,要針對老舊橋樑、校舍建築來進行補強,「因為反正這些工作以後也都一定要做、這筆錢以後也一定都是要花的,所以像是這些危險教室的整建,就趕快利用這個機會做起來。」陳振川說,未來的土木工程師就是土木醫師,因為他們要開始為建築與設施治病並延長生命。隨著時間的流逝,未來會出現更多需要「治療」的公共建設,目前只能先對「病重」的患者進行搶救。「現在政府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了,未來要透過制度的建立,專業技術的建立,讓公共建設的維護、管理、延壽,成為臺灣很重要的事。」

個人對於擴大內需計畫的看法
談到這個問題,陳振川苦笑著說:「從各個角度來看,現在不做都不行。」各國學者從經濟面來剖析問題時都認為,值此全球經濟低迷的狀況,非從國家的公共建設來帶動經濟的成長不可,特別是公共建設牽涉材料、勞工、設備等層面,只要一開動,絕對可以帶動產業活絡,增加就業機會。不過,談到執行面,其實是困難重重。這次四至八年的擴大公共建設計畫,要求的是能做得又快又好,對工程界來說,無疑是個極大的挑戰。工程建設如果能夠做得又快又好,就代表了整體工程技術的提昇,然而,陳振川憂心的說:「我們很多政府機關和企業都還沒有準備好,也似乎還沒有勇氣去接受這樣的挑戰。」他提到,過去幾年間臺灣層出不窮的工程弊案爆發,不但公務人員涉案,連許多大型的顧問公司負責人也都因案遭到起訴,這對於工程界整體的士氣來說,是一大打擊。更嚴重的是,一向作法就偏於保守的公務人員,如今更是不敢有任何開創性的想法,甚至在執行職權時應有作為而不作為。此外,不只是公務人員趨於保守退縮,連顧問公司中的工程師也因為工程環境的不健全而不願意輕易有所舉動,「其實這真的不是一個很健康的環境,所以大家都不願意積極承擔責任。」陳振川感嘆地說。

不過,陳振川認為,雖然困難,但還是要做。他說,公務人員就是要為國家做事的,今天如果大家都退縮害怕、都不敢去做事,那就是國家社會的損失。他希望,未來臺灣也可以比照美國工程界的模式,讓產業與銀行可以共同整合出倫理規範,讓負責公共工程的人員可以很坦然地去做事。「沒有不當的壓力,工程師才能很勇敢的去推動工程,這樣也才能讓工程界的環境更健康,大家做起事情來也更順利。」陳振川說他的期許是,希望未來工程建設能夠透明化,減少貪污情事,並且大家在工程倫理上能樹立更高的標準,這麼做除了對推動工程有好處,對整個國家的國際形象、政府的效能,也都會有很大幫助,並且,如果臺灣可以在大型的國家公共建設案保持透明化並杜絕貪污,也會對全世界起非常好的指標作用。行政院目前已朝健全工程環境努力,工程會也將邀請法務部共思解決之道。

工程界的反應與想法
就陳振川所見,基本上工程界對於有這麼多公共建設的釋出,都持正面的態度。「大家都很高興,而且越早知道,就可以越早開始做準備。」他說。不過,任何一家公司在考量能不能承接如此規模的公共建設時,都必須針對自身的經營、能力與公司組織做出考量與規劃。陳振川的觀察是,大家目前都還在做心理上的調適。他提到,按照過去的作法,一條高速公路要做八年才能完成,這些公司現在都仍在掙扎、思量,自己能不能在四年就做好過去八年才能做的事,而且還維持一樣的品質呢?「如果做得到,那麼這家公司的能力、效力,就是有了百分之一百的提昇呀。」陳振川認為,關鍵還是在於對自身能力與技術的提昇,以及能不能擺脫傳統的作法,改採新方法來進行。「現在已經不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而是一定要去做了。」他大聲疾呼。在陳振川看來,這是工程界所有人的責任。目前全世界的工程環境都在改變,例如美國,現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工程建設都是以統包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說,「業主等於是跟你買電視買冰箱一樣,你要把所有部分整合好,最後把做好的成品交到業主手上。」陳振川舉例說明。他也提到,在過去,成績好的學生畢業後都往顧問公司去任職,很少人去營造廠工作。但現在,大家已經感受到,顧問公司的人才過度飽和,並且,在整個工程之中,顧問工程師所佔的份量和預算其實非常有限,因為工程建設的大部分經費都是在施工與營造這一塊。而目前臺灣很多營造廠也都成為一定規模的上市公司了,雖然還沒有辦法與日本相比,但也都大型化了,如今他們求才若渴,除了原本的施工與營造技術之外,他們也開始聘用有設計規劃能力的人才,慢慢培養起統包的能力。同樣的,顧問公司也不能一天到晚只做有限的規劃設計,應該考量在組織或經營中切入施工的部分。「所以,營造廠與工程顧問公司其實可以做很多方面的整合與訓練,培養出具有統包能力的人才。」陳振川說。

對土木人的期許和建議
「我是覺得,大家要把這個當成一個使命,而不只是一份工作。要把這次的擴大公共建設看成是提昇自己的一個機會,也是我們面對國際化之前的一個必經的準備階段。」陳振川懇切地說。他認為,特別是年輕一輩的工程師,他們的時代與過去不同,擺在眼前的是國際化開放的競爭,已經不再只是單一的國內市場而已了,如何做好心態的調整與實力上的準備,現在是一個關鍵時期。今年(民國98年)之內,政府即將簽署「世界貿易組織政府採購協定」(GPA),也就是說,未來預算達兩億五千萬元以上的中央公共工程,就要開放國外廠商進入臺灣的市場,而之前所提到行政院列管的十大工程,也幾乎都超過兩億五千萬元的預算。不過,他也呼籲工程界不要太過緊張,因為畢竟營造業仍是比較屬於當地(local)的產業,即便外國廠商進入臺灣市場,他們多半仍是需要臺灣本地營造廠的合作與協助才能順利進行工作,而在合作的過程中,也可以提昇我們工程師的水準,不無好處。此外,他也希望,可以推動一個最有利於本國工程師發展的機制,不但讓外國廠商進入臺灣市場,也讓臺灣的工程產業也可以藉由與外國廠商的合作,將自己的技術與人員輸出到國外的市場。

對土木學子與工程界的人員,陳振川想說,臺灣經過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工程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培養出了一群很有戰鬥力的工程專業人才,大家應該更欣然接受眼前的挑戰才是。而一些規模較大的營造廠與顧問公司,更應該善用優勢來提昇自己的技術與能力,肩負起帶領其他人的責任。過去,國道六號的工程,全長三十七公里,設計規劃加施工,一共是八年半的時間才完成。而現在,國道一號五股楊梅路段的拓寬工程,長四十公里,則要在四年內完工。不但是政府必須要有正確的策略與執行方針,也是工程界技術與能力上的考驗。未來,國際化絕對是抵擋不住的潮流,而臺灣也有許多優良產品希望能夠走上國際舞台,陳振川說,既然這是未來的一個必然方向,那我們就是要早點準備,要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去練兵、提昇自己,才是正面積極的作法。上一頁

1 / 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