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
     

我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留學生活

投稿人:王茲為

我看UT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文中簡稱UT)是美國德州大學系統裡的其中一間學校,但在所有分校裡是最廣為人知的,所以一般都是簡稱UT。UT的土木系裡有許多組別,除了台大的CAE組和測量組,其他的組UT都有。

UT是全美國際學生比例最高的學校。筆者所在的結構組裡,國際學生大約佔三到四成,其餘則為美國學生,國際學生裡韓國學生又特別多,在筆者那一屆的六名博士班學生裡,韓國學生就佔了三位。其他如南美、中東和印度的同學也都有,歐洲學生則比較少。

2008 Thanksgiving在教授家聚餐,只有教授是美國人。(其他美國學生去看感恩節的足球大賽了)
*前排左一為筆者

系上每一組對博士班畢業的要求不盡相同。筆者所處的結構組裡,博士班學生在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必須要考過資格考,資格考通常在每年的十月底和三月中,包含筆試 (材料力學、結構學、鋼筋混凝土和鋼結構)和口試(基本上同筆試,但範圍更廣),口試是由三名考試委員各出一題,然後考生在黑板上作答,對於國際學生這一部份較具挑戰性。資格考如果兩次沒有通過就必須降讀碩士或者轉學。這一階段應該是結構組博士班第一個重要關卡。

由於結構組沒有要求博士班必須要發期刊論文,所以通過資格考後只要再通過一個comprehensive exam和博士論文答辯 (defense),就可以拿到博士學位。通常拿到學位的時間從三到五年不等。也因不用發期刊論文,畢業以後想要從事學術工作的同學,就必須自動自發地和指導教授討論發期刊論文的事項。不然一般指導教授不會硬性要求必須發期刊論文。

UT結構組對博士班學生沒有修課的要求,但是通常一個博士班在畢業之前都會修到八到十門課。其實修課也是一個認識教授的好機會,從教授上課的風格和內容可以大概了解這個教授的研究興趣和性格,對於選擇指導教授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筆者現在的指導教授就是來UT第一門課的授課老師。

UT結構組研究主要都在Fergus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SEL)進行,研究的強項,主要在鋼筋混凝土和鋼結構的實驗。舉例來說,美國ACI-Code裡許多對握裹破壞規範還有壓拉桿模型的研究和就是在這裡進行的。鋼結構方面,最近的研究則是有關疲勞和火害的研究。FSEL最近的研究計畫和出版的報告或論文都可以在FSEL的網站上找到(http://fsel.engr.utexas.edu/)。

UT結構組研究的另一個特殊之處就是有許多對波浪理論的研究。因為德州有出產石油,所以需要設計海上的鑽油平台,許多土木系的學生畢業之後都會到鄰近Houston的石油公司設計鑽油平台,這是一個在台灣結構組畢業的學生不可能會從事的工作。在UT畢業的碩博士學生,若從事的研究是屬於這一類的,畢業後起薪通常很不錯。

但UT結構組的研究也有弱項,就是對地震工程的研究,因為德州沒有地震,所以對地震工程的研究非常少。而且一些比較創新的課題,像台大還有開主動控制和被動控制的課程,在UT就找不到。如果有想要從事地震工程研究的同學,申請學校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

研究心得
在UT和FSEL這段時間,和台大研究所的經驗最大的不同就是做實驗。因為在台大無論是大學和研究所的這段時間裡,都沒有做過實驗,所以當初在找研究計畫的時候,就比較希望能做一些力學實驗的計畫。目前我研究的主題就是有關預力箱型梁的剪力強度。題目較偏UT傳統的力學實驗。

在這裡做研究,教授幾乎不太去過問學生的進度,所以學生都必須自己對研究有一定的時程安排和規劃,很多時候,必須和其他研究計畫的學生溝通儀器的先後使用,安排實驗進度。而這裡幾乎實驗裡的每一個細節和步驟,都必須自己去做,實驗室裡的技工只會在要用到吊架或起重機的時候,才會幫忙。即使是請技工使用這些儀器,自己也必須先擬定計畫,技工只是一個執行的角色。其實這對於我這個沒有在實驗室做過,英文又不是母語的學生來說,有時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經過這些實驗之後,更可以印證在教科書裡所學的知識。例如過去我總是只能在書上看到腹剪(Web Shear)裂縫和撓剪(Flexure Shear)裂縫,而經由實驗,我可以親身去體驗一根梁從腹剪裂縫出現,到握裹破壞(Bond Failure)所引起的剪力破壞。經由實驗去印證規範公式或壓拉桿模型預測準確與否,到底規範公式安全或者是偏保守,並且去試著準確預測破壞形式,這些就是在這些力學實驗其中的一個目的,但這在平常上課代公式算標稱強度裡是學習不到的。

Ferguson Lab我和我的箱型梁

UT的大地組和水利組也有台大畢業的學長們在攻讀學位,如果有機會,也可請他們分享在UT唸書做研究的心得。

台灣學生和美國學生的差異
我來到美國親身體會以後,發覺美國學生有幾個台灣學生普遍缺乏的特色。

首先就是美國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問題,對於不懂的問題,大部分的美國學生並不羞於啟齒。不僅是上課,在開會的時候,發表意見也相當踴躍。而教授的態度也是很鼓勵同學發問及回答問題。

其次是實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許是從小生活在一個DIY相當盛行的國家,美國因為人力特別貴,所以很多人都喜歡自己動手做,小從整理花圃,大至自己蓋房子都有。如果有機會到美國的Home Depot(美國最大的DIY連鎖超市)走走,就可以發現各種工具一應俱全,而美國人很多事都喜歡自己動手做的原因也不奇怪了。也因為這樣,在實驗室工作,架設實驗時,美國學生遇到問題時,常常可以對現有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卻是可行的方案。而台灣學生(或亞洲學生)普遍的優點則是力學計算分析的能力,普遍優於美國學生。所以也可以算是各有擅場。

再來是對學校的認同感美國學生對自己學校的認同感相當的強烈,這應該是台灣大部分大學生所沒有的。學校的周邊形象商品隨處可見,由於當地美式足球風氣很盛,所以當校隊在學校裡的主場出賽時,觀眾通常都是上萬人。如果比賽是對上世仇的學校的話,常常是一票難求。

最後是學習的態度。還記得前幾期謝尚賢老師有提到台灣學生在剛進大學的時候程度平均都是比美國大學生高的,四年之後美國學生卻迎頭趕上,而我在這裡也有這樣的感觸。台灣高中生在好不容易解除升學壓力之後,把大部分心力擺在課外活動上,對於學習卻怠慢了;而另一方面,美國因為學費高昂,即使UT這類公立大學,一學期的學費也要三千多塊美金(國際學生則是七千塊美金),很多大學生都想要到實驗室打工或暑假到業界實習,更或者努力地提高自己在課業上的表現以申請獎學金,即使課外的社團活動,也可能和自己的專業有關。對於美國學生的這種求學態度,我也真的很佩服。

Naruto in Austin! (2008 Holloween)

給學弟妹的建議
1. 對於想出國留學的同學,英文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另外最好在出國前好好複習以前大學的基礎科目,例如結構組就是工程數學、材料力學、結構學和結構設計。對於在台灣有研究所或技師考試經驗的人來說,這些應該不是問題,但如果是大學剛畢業或者研究所是推甄上的同學,想出國深造,大學基本科目如果熟悉的話,對於做研究或者再進一步研究深一點的理論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2. 到美國前,因為我在台灣處於資訊嚴重不對稱的狀態,所以一直到八月初才知道十月底有資格考這件事,之後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密集複習才通過。所以如果有同學想出國唸書,在入學前弄清楚每個學校的規定是很重要的,不然學期一開始很可能會落入措手不及的窘境。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