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有機會能到柏林工業大學做交換,對於已經唸完土木系大學四年的我來說,這一年,是打算用來銜接申請國外碩士的gap year,想逃得大老遠去呼吸新鮮空氣,以半渡假的方式,放慢腳步適應海外生活。順便,在埋首書堆、步入職場之前,偷個好藉口收集歐洲美景。
柏林有四所大學,分別是工業(TU)、自由(FU)、洪堡(HU)、和藝術(UdK)大學。基本上,只要授課教授願意,都可以自由修習其他大學所開的課程,相當彈性。他們並不使用網路選課,除部分課程需網路登記以外,大多都是第一次上課在課堂上留下聯絡資料、以及最後報名參加期末考。柏林工大的建築系頗負盛名,都市計畫系也相當傑出,我挑了一些有興趣的課旁聽,都相當精彩而且普遍有深度,只可惜,德語程度還不夠聽懂。老實說,我並不覺得上起課來有多天差地別的不同,這裡的學生只是普遍集中了較多的優點:安靜聽課、認真筆記、勇於發言。可能跟進去容易出來難有點關係吧,在德國,同一科當掉兩次,下場絕對不是三修而已,而是…換個系所再重來吧!
“你住在東德還是西德?”大概是朋友們最容易關心到的問題了。若不仔細研究,其實已經很難感覺到東西德的差別,大規模縝密的都市復興、交通規劃,看得出柏林為了消弭圍牆兩邊的差距,付出不少苦心,幾乎關於二戰的所有景點都免費開放,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有時候也會莫名心疼,這個永遠背著厚重歷史包袱、從廢墟裡新生的城市,看到那些重建後氣派凜凜的玻璃帷幕,就好像看到永遠冷著一張疤臉的德國,默默地背起所有的罪,從沒有多吭一句。雖然,柏林建築在飽受炮火摧殘之餘,學生也飽受過去血淚歷史荼毒就是…。
偶爾也會偷偷慶幸,交換的城市是柏林,儘管過於現代化的它,跟印象中的古典歐洲差了十萬八千里,生活機能卻十分便利。藍圖規劃得早而具規模,在柏林裡轉轉繞繞,不論是要大清早搭飛機到其他國家渡假、半夜搭火車到其他城市觀光、到偏遠的outlet逛街血拼、搭地鐵到土耳其市場買菜、還是坐公車到跳蚤市場撿寶,都方便得無可挑剔。在這裡,很少看到宛如戰場的擁擠車陣,只有相當準時以致於不小心錯過又要等下一班的大眾運輸。關於這點,在旅行了這麼多國家之後,還真是除了德國,沒幾個做得到呢!
身為國際首都兼重點觀光城市,閒晃在柏林街頭,隨時聽到3、4種異國語言早已不是新鮮事,雖然只學了半調子德文,還好還好,中文英文還可以湊合著用。在這個德國最具包容力的城市裡,有著為數不少的國際工作者和學生,同時,也是最人文薈集的藝術中心、展覽比賽的舉辦勝地。一年之中,逛遍柏林大大小小博物館、看過戲、也聽過幾場音樂會的我來說,還是希望若有錢有時間,能再多看幾場表演,但其中最怨歎的就是沒能搶到門票,和這群足球迷一起看場球賽狂歡了。
愛湊熱鬧如我,簡直標準的閒不下來,為了不要被無聊殺死,無所不用其極地尋找新鮮事,學校網站、捷運報、路邊廣告、口耳相傳…etc,在學習之外也要努力豐富短短一年的交換生活。像啤酒節陪他們很High地大口喝酒、高歌;國慶日窩在國會大廈前草皮上看催淚的燈光秀紀錄片;聖誕節在廚房裡做實驗、烤餅乾;柏林電影節就算半個明星都不認識,也要跟著去堵紅地毯;復活節畫彩蛋、藏巧克力、煎羊排等等,過得比當地人都還local。最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週末跑去湊熱鬧的幾個活動,主要都以家庭為取向並且育教於樂,獵人的森林體驗、童話帳篷、巧克力工廠等等。沒想到,工作上總是超有效率的酷酷一哥,竟也有這麼重視親子關係、柔情的一面,大手牽小手的模樣,無敵溫馨!
其實剛開始,並沒有太喜歡柏林這個城市,總覺得就像規模大一點、規劃得好一點的台北,充滿高樓大廈、冷冷而疏離的人際關係,因為感覺很像,適應的也很快。直到後來,慢慢發現那些每天都能享受的多”一點點”便利和舒適,都需要用好多遠見和時間去累積,才能換得今天這樣的結果,看似淡薄的感情,也不過是藏得很深,像個很tough的男兒有淚不輕彈罷了。然後每天一點點,發現和愛上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