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80 期 學生點滴 |
2014 第 4 屆水利青年營心得
103.6.30 ~ 103.7.4
林修逸
土木一 |
這學期很開心有這個機會能參與水利營的活動;起初因為對活動的期待和課程內容不太一樣,所以覺得有點失望;另一方面是因為水利署希望藉由這次活動可以順便選拔「水利青年」代表國家去參加國際研討會,或是類似模擬國際環境保護相關的組織開會,所以活動充斥著報告與評分,讓我覺得有點壓力。儘管這次活動號稱會有國際生,但實際來參加的外籍生並沒有太多「國際營隊」感覺,大多數是印尼生、兩個中國人、兩個非洲人。就國家的多元性來說,實在很可惜。其中一項活動是外籍生介紹家鄉的水環境,中國、非洲很大,參與者又分別來自不同的地方,介紹的內容都很獨特,但印尼生介紹的東西都很類似,只有一個介紹得比較深入。
雖然當初報名網站就有提供課程內容,但我以為課程會涉及專業知識,例如員山子分洪道的什麼工法可以帶來什麼好處、或是河川整治不同工法背後的設計理念;然而,課程主要只圍繞在一些國高中課本就講過的「降雨不均、台灣是缺水國家」、蓋一些現實窒礙難行的防洪設施、還有一些水利設施的政府數據,在課程安排方面有一點失望。參加完這次活動再回過頭來想想,學習不是只有追求知識而已,能夠應用思考才能成為自己的智慧,雖然課程並沒有提供太多實質的知識,卻點出了許多過去沒思考過的議題,讓我在課堂與老師互動和小組討論中獲得了不同的思考方向。
針對課程心得,我就按照課表順序一個一個寫好了:台灣洪災管理、台灣水資源永續經營與管理、圓桌會議、腦力激盪、模擬競賽、經驗交流、綜合討論。其中相見歡大地遊戲、簡報製作與語言表達、人際關係溝通,這些都是人與人的「互動」。「互動」有很多種策略,重點在於目標是否達成,以簡報為例,有些人的版面配置簡單,使人一目瞭然;有些人則是透過酷炫的設計吸引觀眾目光,雖然方法不同,但兩者都達到傳達訊息給觀眾這項目標,沒有好壞之分。此外,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不同,「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各自有適合的表達方式,因此我覺得講者所提供的建議參考就好,重要的是把核心概念融會貫通——如何「有效地」與人溝通。
活動內容
課程表如圖:
活動前三天都有外籍生參與,課程都以英文互動。雖然平常看英文的球賽轉播和新聞都沒什麼問題,實際上需要用英文有條理的表達想法卻是一大挑戰,再加上討論的議題有平常不會用到的單字,例如「累進」水價、水庫「淤沙」,往往很好的想法轉成英文就完全偏離本意了,只好下課私下和老師用中文討論。
外籍生分享國家水環境前面提過了,基本上就是各種口音的英文(印尼腔超有趣)。儘管口音多少會影響理解程度,我們仍應該去努力理解對方在說甚麼,畢竟未來若有機會參加國際研討會面臨的是更多元的「口音」。雖然聽不太懂他們的報告內容,但我仍嘗試靠著投影片去理解內容,有些圖表跳太快,來不及想清楚背後的意涵就跳過有點可惜。
台灣洪災管理
台灣洪災管理大致上是先從水環境介紹,再延伸出一些case study,講者是水利署河川海岸組的工程師。水環境介紹基本上和高中地理水文部分重複,所以我把這邊當作知識複習。課堂會從這些水環境知識延伸出一些國外可行的水利設施,例如滯洪池、滯洪用途的公園、或是住宅自己的防洪設施;除了洪水以外,當然也會討論一些儲水防旱的設施。然而台灣地狹人稠、都市發展飽和,這些設施已經沒空間規劃了。這些東西的可行性、或是折衷方案值得討論,但由於時間不夠、講者主要準備的內容也只是現有的設施,所以在配合都市更新的永續發展沒獲得太多資訊。雖然資料很豐富,但除了河川整治方法的介紹以外,大多比較像政令宣傳,例如洪災通報或疏散通知會請7-11和加油站協助、政府建立了什麼防災機制、APP災害通報,這些防災措施攸關人民生命財產,但只是用簡報說明、措施也沒也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對聽眾一方面會感到枯燥乏味,若放到政府網頁上,也難以讓人民善用這些政府資源而形成浪費。就我而言,我過去從來不知道政府有為我們做這些服務,也不知道有這些資源;營隊結束之後,我還是沒有明確地得知到底哪裡可以下載APP,枉費基層公務員辛苦研發。因此針對政令宣傳、教育人民這部分政府還需要多花一點心思去思考如何提升效果,否則再多的[政績]也是枉然。
台灣水資源永續經營與管理
台灣水資源永續經營管理的講者是負責水資源管理的工程師,內容很多,所以拆成週二週三兩天來報告。他的簡報內容有大量的工程數據:雨量資料、水庫容量、水庫淤積、用水需求...等。他討論的內容讓我想起高中辯論比賽其中一個辯題——我國是否應啟用龍門核能電廠?我們需要拿出數據討論政策如何制定,再去思考政策會帶來甚麼影響,以及背後所代表的價值觀。以水權問題為例,一般來說,使用水的權利建立在對水的需求上,不能霸著水不給人家用。目前台灣水權由誰來管轄我不清楚,而這也沒有詳細介紹,我只知道台灣農業用水需求最大、農業水費是0、水權歸農委會管。這可以衍生出幾個問題:水權分配、水費合理化。
先從水權分配討論開始,水資源充足的時候基本上不會有這種問題,遇到乾旱時最大的問題是要把水給農業和工業使用。在刻板印象中,農業是高耗水、低收入的產業;而工業雖然耗水量也很大,但經濟產值也比農業高。此外,工廠有些機器不能停擺,否則會影響生產線造成損失。針對這一點,政府往往調度農業用水給工業使用,雖然此舉能確保工業不受損害,但相對的農田可能被迫休耕,種一半的作物只好放著枯死,枉費耕耘的心血。由於水權「調度」是地方事務,由地方自行和當地的水利會協調水價、水量,因此可能談不攏,需要中央政府介入幫忙。說到這邊,大家是否覺得哪裡怪怪的?水權屬於農委會所有,為何是農委會擁有這項權利?再者,經過水權交易,或稱作調度(水利署的說法),拿到錢的是農委會,農民沒水灌溉造成的損失卻不會得到補償(應該會透過其他方式補貼,但這邊和老師討論的時候沒有提到補償方案)。再換個角度想,平常都仰賴別人免費給的東西生活,今天別人不再提供資源造成損失,如農田被斷水,向資源提供者索取補償似乎也沒道理。
再來是水價合理化,農業用水不用付費的確是一個問題,但面對環境保護與永續經營,除了自來水加工成本,也要把污水處理納入考量,解決外部成本問題。台灣水價不僅遠低於世界平均,更重要的是低於處理水資源所需的成本。低廉的水價讓使用者不懂得珍惜水資源,因此就有一股聲音希望透過調漲水價,讓水價與自行污水處理所需成本相當,迫使工業落實再生水利用,一方面解決缺水問題,工廠不再需要大量使用河川水;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環境污染。然而,水價也不能說漲就漲,生產生活中所有用品都需要水。雖然水價調漲可以迫使工廠投資污水處理系統,但這些成本將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造成通貨膨脹影響民生。綜合上述,水價調整不僅要考慮自來水成本,也要去思考水價對社會的影響,不能只把眼睛放在自己所看見的問題。
除了水資源分配問題以外,如何滿足用水需求也是政府需要煩惱的問題。但令我好奇的不是一個缺水的國家要如何滿足全國的用水需求,而是為什麼政府總會有「在經濟穩定成長的情況下,用水、用電需求會不斷的成長」這樣的論調?高中參加辯論比賽討論核四議題,正方往往拿出政府資料指出「隨著經濟成長,用電需求會提昇」,再加上其他電廠到達年限需要淘汰以佐證啟用核四的需求。在這邊,老師的授課使我回想起這個問題,但同時我也獲得了答案。
「因為規劃了一堆科學園區、工業園區,所以我們就必須準備好足夠的水源去供應他們,總不能工廠進去了結果發現水不夠用」
「可是事實發現經濟並沒有如預期成長啊,那為什麼還這樣規劃?」
「對,過去我們政府規劃園區,而提供水源是我們水利署的義務;但現在會有一點討論空間,不是說要有就有的。」
姑且不論現在到底有多少不切實際的開發案,但這段問答解決了困擾我三年的問題「為什麼在經濟穩定成長的情況下,用水、用電需求會不斷的成長?」
工程參觀
工程參觀去看員山子分洪道,我們上學期的土木工程概念設計課其中一個case study就是以這個建設為例,因此在參觀之前就已經稍微認識這項工程了。我們首先到管理中心聽導覽、到樓頂俯瞰分洪設施,最後再到附近踏青。與過去課堂不同的是,這次影片著重在分洪所避免的災害,而過去課堂著重建設過程面臨的挑戰,包括與居民的溝通、如何兼顧分洪與生態保育。兩者做比較的話,我比較喜歡後者。成績是死的,但過程是活的,治水成效就死板地呈現在數據統計上;但從提出施工計畫、實踐的方法、以及中途所面臨的問題這些隨時都可以拿出來討論。舉例而言,以生態保育角度來看,每當洪水分洪,必定挾帶大量泥沙沖入東北角海岸,淡水魚類也會一併被沖入海中無家可歸;另外,要如何與人民溝通也是一個問題,這項建設的受益者是基隆河下游人民,若南港、汐止不再淹水會更加繁榮,然而分洪道的建設,不但不會給當地瑞芳居民帶來好處,政府還必須徵收土地才能施工,要如何取得居民同意便成了一大問題。若是能把這些工程上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紀錄下來建立資料庫,做為經驗累積提供未來規劃工程的參考,應該更能夠與反對者溝通、施工過程遇到的問題更少。
圓桌會議與腦力激盪
圓桌會議和腦力激盪會有現成的題目分組討論,圓桌會議每一組都會安排一位外籍生及邀請一位學者參與討論,因此要以英文討論並上台報告;腦力激盪則是希望我們跳脫嚴肅正式的報告方式,用不同形式表達小組討論的結果,例如演一齣短劇。
圓桌會議有兩階段,每個階段有兩個題目要討論,但只有大約半小時可以討論並整理好組員想法上台報告三分鐘。因為沒有足夠的詞彙表達,全程要用英文討論對我而言是一大挑戰。所幸可以在桌面的海報紙上畫出自己的構想,用圖表輔助說明自己的概念。討論結束必須整理組員想法,這又再給我們一道考驗:每個人的思考方式不同,聽完別人的論述再複述一次多少會誤解對方核心概念,若要更進一步找出共識則更加困難。雖然這點主要是因為討論時間不足導致,但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都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次所遇到的問題就作為一個教訓,以後有類似討論活動可以提醒自己注意時間分配。
腦力激盪去掉英語這道語言障礙,交換想法變得更加簡單。每一組由過去選拔的水利青年代表帶領討論,我們抽到的題目是「青年如何發揮影響力對水環境提出貢獻?」乍聽之下,這是一個老掉牙的題目,高中公民課本也曾提過「青年如何參與公共事物」、「青年如何為某議題盡一份心力」。問題的解答也可以十分簡單,投入社區服務、從改變家人改變同學做起,但我們打算作到什麼程度?獨善其身還是兼善天下?最後討論出的結果是創立一個社團,延續營隊的精神,透過學生社團活動可以把討論的議題實踐到生活中。或許當初覺得這只是腦力激盪,忽略了對現實可行性的評估,大家天馬行空地提出想法,沒想到上台報告卻獲得老師與同學們的廣大回響,甚至營隊結束還有同學針對我們提出的想法給予建議,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讓我深深體會人因夢想而偉大,只要有勇氣提出夢想,身旁的人都不會吝惜自己的能力給予幫助。
模擬競賽
模擬競賽的題目由抽籤決定,由題目自行延伸出相關專題,在營隊最後一天報告給大家。我們這組抽到的題目是「要如何永續經營管理水資源」,永續經營和管理是一門大學問,短時間內不可能有太深入的研究。雖然無法馬上吸收專業知識做出報告,但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正因為我們沒有時間吸收專業的知識,因此我們必須把時間花在想法的創新,簡單地去了解現有的科技,思考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在永續經營上。這種簡單的介紹,相較於專業的內容顯得更平易近人,更能讓自己的想法傳播給大眾,也能讓大眾參與水環境的議題提供多元的想法,我們才不會被既有的專業知識所侷限。
總結
在課堂上聽了很多,但並不代表自己有把知識吸收到腦海中;營隊結束後想透過寫一篇心得經驗分享給同學,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東西不夠瞭解,必須重新回憶上課內容、思考因果關係。唯有透過反覆思考,才能突破瓶頸找出忽略的細節,加深印象吸收成為自己的智慧。然而,記憶會隨著時間漸漸模糊,唯有把心得記錄下來,才會永遠把這份寶貴的經驗留在自己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