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98 期 焦點人物 |
一蓑湮雨任平生
區秉光
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董事會主席
|
首先感謝台大土木系的邀請,有機會在杜風電子報的〔焦點人物〕中談談我的學思歷程。藉此機會,我也梳理了一下我的人生履歷,在此過程中,回想起了我的學生生涯、初投身工作時的情景以及在生活與工作中不斷探索和前進的過程,好像完成了一次時光轉移,隧道穿越。
抓住機遇
曾讀過一個故事,有兩個賣鞋子的商人到沙漠地區賣皮鞋,去後發現,當地人根本不穿鞋子。看到這種情況,一個商人非常高興,他說:「這裡的人都沒穿鞋,如果每人買我一雙鞋,我就可以賣很多鞋了。」,於是他把大量的鞋子賣到當地,發掘了一個新的市場,並開發了他的事業。而另一個商人卻很失望,他說:「沒人穿鞋,我把鞋賣給誰?」,並離開了這個市場。
兩名商人面對同樣的機遇,卻因為對機遇的認識不同,抓住機遇的方式不同,對待機遇的態度不同,採取的策略和行動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截然不同。一名商人在機遇中看到了希望,在希望的驅使下產生了奮鬥、進取的勇氣和力量,從而獲得了成功。而另一名商人在相同的情況下卻感到很絕望,在負面情緒的感染下灰心喪氣、退縮不前,成功與他失之交臂。
我於198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由於當時生活並不優裕,大學畢業回到澳門後便馬上投身社會工作。八十年代的澳門仍是葡萄牙殖民地,城市小,工資低,基礎設施落後,澳門當地的工程師基本以葡萄牙人為主,中國人並不受到信任和重視,所以很多本澳年輕人學成後,選擇出國工作或繼續深造。而我卻毅然回到澳門工作,首先蹲工地,從地盤工程師做起。是什麼促使我回澳門工作呢?因為我與第一個賣鞋人一樣看到了機遇。
大陸在八十年代初的開放政策,開拓了大陸與澳門合作的新紀元,帶動了澳門的發展。可以說,澳門近三十年的發展是順著於大陸改革開放之風而行千里。於1980年,大陸首先在廣東省內正式成立三個經濟特區,分別是深圳、珠海(毗鄰澳門)及汕頭;經濟特區的功能之一,是作爲經濟發展的試驗場地。在那裡,政府能透過受控的環境,獲取與資本主義經濟交往的經驗,驗證經濟改革,以便日後能推廣至國內其他地區採用。簡言之,乃是用作驗證改革開放方針的實驗場。
1985年5月,中葡發表聯合公報, 同意通過外交途徑, 談判解決澳門的回歸問題。1985年下半年,澳門建造業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軌道,尤其是1987年中國和葡國政府共同簽署了中葡聯合聲明以後, 澳門政府宣佈興建多項有益於澳門發展的大型基建工程,澳門建造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
過去葡萄牙人並不重視這個與之距離遙遠的殖民地的建設,澳門基建百廢待興。隨著澳門政權移交的步履越來越近,在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帶動下,澳門經濟亦迅速騰飛,澳門基建業快速發展,這使得澳門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對基礎建設專業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 。巨大的人才缺口也給專業人才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會與優勢;這樣的機遇使我有幸參與了澳門近三十多年的差不多所有的大型建設,包括澳門國際機場、友誼大橋、蓮花大橋、西灣大橋、文化中心、科學館、新口岸填海、垃圾焚化中心、綜藝館、第五屆東亞運動會核心工程、以及各類大型商廈及住宅大廈等過百個重點工程項目。
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澳門國際機場的建設。我初到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是由當時的澳葡政府與葡萄牙國立土木工程實驗室合作成立,用於支援澳門當時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參與的第一個工程項目便是澳門國際機場建設,一群年輕的本地工程師都是邊做邊學,摸著石頭過河,從機場建設的方案選定、地質鑽探、吹砂填海、基礎設施施工、跑道鋪面落成,到建成後的長期監測、維修保養一直做到今時今日。
澳門國際機場於1989年11月正式動工,用於民航及商用,機場採用人工填海方式興建跑道,是繼日本大阪的關西機場之後,全球第二個完全由填海造陸而建成的人工島上的民航機場。工程從南北兩端同時進行。要在20-30米深的淤泥層上填海建造人工島,首先要清除海底淤泥,深挖基槽後再拋砂回填,然後以大的混凝土塊和巨石在海中砌成圍堤,再吹砂填海,並進行地基改良,作好護岸,最後鋪設跑道。 機場南北聯絡橋則以樁式橋樑的方式連接停機坪及人工島。由於 淤泥層下的地質狀況很複雜,每打一根樁,都要反覆試打,才能達到最合適的樁長。在整個施工過程中,還需要考慮機場跑道對沉降及差異沉降的嚴格要求,回填砂對液化的影響,清淤築堤以及海堤穩定性的要求等等。整個工程幾乎包含了所有大地工程的技術難題。
澳門國際機場建設初期亦是當時大陸施工單位元最大的境外工程,也是技術難度極高的巨型工程,透過這個項目的建造,我們與大陸相關交通及建設單位建立了長期、友好的相互學習、合作的關係。
我非常慶幸自己抓住了澳門建造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並且可以深入參與到這麼多大型基建工程項目中,這對一個畢業於土木工程系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難能可貴的學習及成長的機會。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有了繼續深造學習的動力、再學以致用。這段工作及學習的經歷是機遇也是挑戰,為我的人生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歲月匆匆流水過,青春年華本不多,成功事業靠打拼,人生能有幾回博。」
希望我的經歷能給徘徊於如何選擇人生方向的年輕人一些啟示。
豐富自我
屈原《離騷》中有:「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畝田,每個人都在播種。有些人精心為心田選擇種子,規劃好播種比例,並不斷撒播種子,不斷豐富自我,精益求精;有些人對心田疏於管理或選錯種子,得過且過;而有些人懶散、不作為,不定期為心田除害,任心田乾枯而死。不同人對待心田的態度,決定其收成情況。如果希望獲得豐收,滿載而歸,就需要不斷規劃、經營及澆灌自己的心田。
我的一生是不斷學習的一生。我持之以恆地豐富自己的心田,為我的心田撒播、耕耘、栽培並收穫知識的種子。
我從台灣大學畢業後便返澳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葡資的工程顧問公司,跑了七年工地後轉到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七年的工地工作並沒有白費,從一樁樁實際工作中,我積累了切實的工作經驗。加入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後亦是由實驗員開始,經歷工程師、處長、廳長的升遷,直到現時土木工程實驗室的董事會主席,期間我先後多次修讀並取得了多三個學位,還自修了會計、工商管理等相關知識。
1989年澳門大學籌辦開設科技學院,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也有參與;而澳大土木工程系在最初成立時並未有足夠的實驗設備提供給學生練習,實驗室便與澳大定了合作協議,為其提供實驗場地,而實驗室的同事亦可以修讀澳大土木工程研究所的課程。當時我早有進修的打算,因工作上對技術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於是當澳大開辦碩士課程,我便馬上報讀。我一邊汲取實際經驗,一邊利用工餘時間進修,自我增值。記得當時生活很辛苦,剛開始時,早上要上班,晚上又要讀書,每天晚上十點多才能回家,回家後,看到的永遠是辛苦工作一天但仍忙碌的妻子的身影及已經熟睡了的孩子,慶幸最終捱過來了。闊別校園七年,重拾課本,我竟然可以連一些基本的工程數學方程式都記不起,但我從未氣餒過,只希望能通過不斷學習,學以致用,讓我的工作更遊刃有餘。
隨著進入管理層工作,我接觸了契約、合約、合同等法律名詞,並開始自己學習法律知識,從報讀單一的契約法課程,到開始一個個修讀我感興趣的法律課程,再到繼續攻讀法學碩士學位並最終取得該學位。對法律知識的累積學習,讓我在實驗室經營管理、實際工程項目跟進中更得心應手。依法治理實驗室提高了實驗室內部管理水準,規範各種經濟行為,保護實驗室經濟權益,確保實驗室可以適時規避法律風險,進一步促使實驗室健康穩步快速向前發展。另外,這段學習經驗對我日後在建立相關建造業法律規範時也頗有益處。
至此,我並沒有滿足,而是向更高的目標努力前行,終於在2007年獲得土木工程博士學位。
|
2015年以澳大校友會代表出席澳門大學榮譽學位及高等學位頒授典禮 |
我個人的工程技術研究工作主要是在地工技術方面,以打樁公式及樁動力學方面為主。曾主持澳門引入土工檢測系統及樁動力測試等技術的工作。前後發表有多篇相關的專業論文,主要針對在澳門地區岩土工程與發展的應用。其中有關以一維波波動公式修正常用打樁公式作為原創性研究入選第三屆中國青年學術年會,並以該研究題目在澳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除專業知識的學習,我在工作之餘還對詩詞歌賦、國學典籍、歷史、哲學、經濟感興趣,喜歡閱讀諸如四書五經、楚辭、孫子兵法等古代的哲學、文學典籍,這些書籍的涉獵以及對古人經驗的借鑒,讓我在治理公司以及待人接物時獲益頗豐。
我除了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學習,書本上不斷鑽研,還通過參加社團活動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工作之餘,我亦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分別擔任多個工程專業的學會、校友會甚至政治上的團體的主要職位,如澳門大學大學議庭委員、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顧問、澳門大學校友會主席、澳門台灣大學校友會榮譽會長等。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澳門工程師學會的工作。我在十年中分別擔任了第五、六屆理事長及第七、八屆會長。在工程師學會期間,我與業內同仁共同努力,為本地工程師贏得專業資格認可,提高了社會對工程科學的認可。
對學會、社團機構的選擇、規劃及參與,磨練了我做人做事的能力,增強了表達溝通的能力、企畫執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人際互動的能力、選人用人的能力。開拓了視野,結交到了一些有共同抱負及興趣的朋友,更增強了我的抗挫能力及不時反省,不斷進步的能力。
規範的制定
老子《道德經》中有「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杯的意義不僅在於杯的本身,更在於杯的中空部。我們可以規定杯的形狀、大小、厚薄、數量,但並不限制杯子裝什麼東西。在制定法律條例時,我們也應在符合現有條例下,容許做什麼,而非禁止做什麼。澳門建造業條例、規範的制定及修訂,也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澳門過往就是一個小漁村,所謂的產業也多是從家庭式手工作坊生產到小型加工業慢慢發展而來,本身就比其他地區落後。建造業更是長期以來在新技術和機械應用上落後於其他鄰近地區。在上世紀80年代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澳門的建造業其實就是「修修補補」,以木工作業等手工工作為主的一個行業。到了80年代,隨著樓宇分層所有權制度的建立,以及銀行樓宇按揭貸款的興起,澳門建造行業才被真正帶動起來。一直到1963年,澳門才頒布實施了《市區建築總章程》這一比較粗略的建造業條例。在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當時澳督頒佈實施的《市區建築總章程》成為澳門最重要的建築業法規。
1974年,葡萄牙「鮮化革命」 後,新上台的民主政府實行去殖民化,放棄了在非洲的多個殖民地。當時的澳葡政府在是次革命成功後,由於種種原因暫時保有澳門這一殖民地,但卻忽略了距離葡國遙遠且土地面積不大的澳門的治理,造成了澳門當時制度、規範的嚴重落後及與現實脫節的狀況。
澳門回歸前後,其發展可謂「一日千里」。澳葡政府知道他們不久將撤離澳門,結束他們佔據澳門四百多年的歷史。他們佔據澳門期間,未曾建設太多對居民有益的公共工程。因此,他們有意在離開澳門之前改善澳門當時的狀況,在交通方面,建造國際機場、橋及碼頭,以起到聯絡內外的作用;在優化環境方面,建造了垃圾焚化爐及填海造地;在文化方面,建造了文化中心,並鼓勵當地人學習葡語,希望在澳門歷史上留下一點美好印跡,故致力於建造業的發展。
澳門回歸中國前後,大量外來資金湧進,房地產市場相當蓬勃;而另一方面,隨著澳門經濟的發展,澳門人口不斷增長、訪澳旅客數目節節上升,多項大型的國際活動也相繼在澳舉辦,對公共設施的需求日益增加,澳門的建造工程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公共及私人工程遍地開花。然而澳門土地可用面積小,地少人多,寸土寸金,建築物唯有向上發展或不斷填海造地。但澳門仍採用的《市區建築總章程》乃上一世紀六十年代的產物,明顯與時代脫節。
為推動城市建設的發展,完善當時滯後的法例條文,在當時澳葡政府授權委託下,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有幸參與制訂了一系列土木工程規章及標準、技術指引、工程質量控制手冊、審批及驗收程序等。這套條例和標準包括《建築鋼結構規程》、《地工技術規程》、《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規程》等十多本規範和指引。其內容是按照深入的分析,以歐洲標準為藍本,參照中國內地、香港、美國、日本、台灣等地使用的相關條例和標準,並考慮澳門本地實際情況而製成,這套條例分別備有中文、葡文和英文的版本,規章部分已在1996年後開始合法實施,已成為澳門土木工程活動一個法定的架構。澳門回歸後,我們對這套條例不斷更新,目前正致力於對上述法規條例的第二次修訂。
這些條例的制訂,使澳門建造業工程或機構,能夠利用一個系統化及顯著的方式有效地對建築設計和施工質量保證的最低要求作出判斷。
由於法律條例的頒布實施一般會面臨審批週期長、審批難度大、審批過程冗長等情況,我及我所工作的實驗室於2010年受政府委託針對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如何使工程的投標報價更具公平性,避免工程費用結算的爭拗等,制定了三份文件,分別為「工程量清單編制指引」、「工程量計量方法指引」及「工程一般技術說明書」。這套文檔也分別備有中文、葡文和英文三個版本。澳門作為重要的國際商貿和旅遊中心以及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的服務平台,在新的「一帶一路」的戰略理念下,澳門在參與海上絲路建設時,這套文件一定會發揮作用。
這些建造業法律條例及相關文件的頒布實施,令快速發展的澳門建造業實現了「有法可依,有例可循」。
未來,我將繼續根據澳門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對不適用的標準提出修訂建議。
|
2012年獲頒澳門專業功績勳章 |
自强不息,因勢而為
《周易》「乾為天」卦中有:「或躍在淵,無咎。」
前文中也有提到,我初畢業歸澳工作,只是從地盤工程師做起,當時的澳門並不認可一個剛從台灣畢業歸來的本地學子作為工程師,後我到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亦只能從實驗員做起,但我並未氣餒,不怕困苦,努力學習,擴充知識,提高專業技能,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重視人際關係,希望最終能實現自身價值。人總是要離開象牙塔去經歷外面的風風雨雨,過程中少不免會碰上困難和失敗,人要懂得在失敗中學習,在失敗中站起來。只有認清自己的目標及方向,不斷努力並修正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目標走下去;否則,永遠也到不了目的地。不是每一份努力都能收穫成功,但每一次成功都要付出努力。“在淵”時一定要為一“躍”做好充分的準備。
埋頭苦幹、不斷練習是抵達成功彼岸的必經之路。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要好好學習,要先完善自我,蓄勢待發;有一句話是我們必須牢記的:機會只垂青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我認為人生,重要的就是執著、堅持,發奮努力不去放棄。苦也好,樂也罷,不管遭受多少失敗,不論經受多大的打擊,一直努力,不曾懈怠,一直堅持,不曾放棄。即使困難的時期,依然不悔;即使艱難的時候,依然堅持。我們就需要在堅持與執著中,實現著自己的理想。這也是我一直不放棄學習,努力深造,並能最終多取得三個學位,並涉獵其他專業領域知識的動力。我於2012年榮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專業功績勳章」。這份榮耀證明了我過往多年的持續努力終有收穫,並且獲得了社會及政府的肯定及認同。
然而,成功僅僅靠勤奮和堅持是不夠的,還需要敢於不斷試躍,敢於嘗試。每個人都有一雙翅膀,我們沒有理由拒絕飛翔。飛龍躍出深淵,翱翔於天空,在於它不畏失敗,敢於嘗試。我們對建造業法律條例的制定,對各種檢測、監測試驗的開發,對工程實施中碰到困難的克服等等,都不僅在於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及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還在於敢於嘗試,並在嘗試失敗後,不斷修正,最終希望能“躍出深淵”。
很多人都說「時勢造英雄」,確是如此。前面講的第一個賣鞋的商人之所以能在沙漠中賣很多鞋,不僅因為他獨到的眼光,還因為當時沙漠中的人不穿鞋子,提供給他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屈原雖為自己的心田精心規劃、播種,但生逢楚懷王,因而懷才不遇,最終心田之香草凋零,投江而死。我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這些成績,除了自身的努力,勇於嘗試,也因為適逢澳門建造業的蓬勃發展。
人生成功的秘訣除了努力、敢於不斷「試躍」,還在於當機遇來臨時,立刻抓住它。
澳門正處於快速發展之際,在旅遊博彩業的帶動下,其作為重要的國際商貿和旅遊中心,擁有龐大的商機。更多超五星級酒店的建造,更多非博彩業旅遊設施的建造,更多基礎、交通設施的建造,如機場擴建、新碼頭、新過關通道、第四跨海通道、輕軌等,五塊新城填海區的建造以及其上將建造的住房及公共設施,經濟過急發展所累積拖欠的基礎的建造等都將為這一代土木人大展拳腳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
以澳門大學校友會主席身份參加[澳門經濟的前路–經濟形勢討論會] |
澳門亦希望能同台灣建造業建立合作網絡,通過跨地域合作,與兩岸三地在工程建設領域共同發展。
新的世紀將會是亞洲崛起的新時代,大陸正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計劃,這個計劃首階段基礎建設對土木工程建造需求會很大,包括一系列鐵路、公路及機場建設項目。這對「土木人」來說,將是一個更大的發展舞台,提供給大家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然而,顯然大多數的基建項目應該在國外,那麼意味著年輕人將有更多的機會,尤其是會小語種,科班出身有一定經驗,願意衝鋒陷陣於廣大亞非拉國家的有志青年,將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回報。他們將是大規模應用國際標準的一批人。將會擁有更多的機遇,面臨更多的挑戰。年輕的土木人可謂適逢其時,大陸發展的戰略理念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希望通過兩岸三地建造業的合作,令大家能夠因勢而為,取得人生的成功。
勢,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能夠感受的到的因素,也是許許多多成功人士所看中的。作為一個管理者,更需要能夠嫻熟的掌握。
明勢而謀,作為企業的管理者要瞭解全球、國家、社會大環境、行業環境、企業自身資源狀況,這是明勢。只有弄清楚了這些宏觀和微觀的影響因素,才可以做出正確的謀劃。順勢而為,在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地把握發展時機。勢頭好的時候也要看到問題,要做到未雨綢繆。潮漲潮落,勢頭逆轉的時候才能安然度過。
從職場幹才到企業領導人,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素質需要慢慢培養,眼界要比原先放得寬,眼光也需要比原先長遠。要儘量小心謹慎,不斷地嘗試,不斷地進取,把握機遇,因勢而為。
現今勳享 - 區秉光 [連結影片]
生活的種種,總是在我們心頭激起漣漪,讓我們時有感嘆,每有感慨。不論順遂還是坎坷,在我們心中都有自己的感觸,得意有得意的輝煌,失意有失意的悲涼。原來,人生所經歷感受的,都會慢慢沉澱於心中,左右著我們行程,起伏著我們的感情。
歲月流金,斗轉星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