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
     

努力,不分大環境是好是壞—專訪亞新工程顧問公司莫若楫董事長 (2/2)

採訪‧撰文 張國儀

臺灣學生V.S.中國學生
由於公司業務之故必須頻繁往來中國大陸,莫若楫也比一般人更了解大陸的發展狀況。「其實我們臺灣人對中國大陸的印象和看法普遍都不是很正確。」他略蹙著眉頭說。單就兩岸學生的英文能力來說, 依莫若楫所觀察到的情況是,中國大陸追趕的速度非常快,他們學生的英文程度已經超越臺灣的學生了。「我去大陸,人家校園裡到處都有學生拿著書在唸英文,你看臺大有嗎?」莫若楫感嘆地說。他也提到,在中國大陸,年輕學子有野心、有衝勁,因為他們知道要努力,未來才有希望。反觀臺灣的大學生,萬事有父母照顧周全,「日子過得太愜意舒適」,也因為如此,造成眼界狹隘卻自視過高的心態,認為別人不會比自己優秀,所以大多也不願意走出臺灣去向各方接觸、學習。這樣一來,競爭力只會越來越差卻仍不自知。提起兩岸學生能力的差距,莫若楫保守地說:「大陸前三十名的大學出來的學生,絕對只有可能比我們的學生更優秀而不是更差。」

教育的國際化
很多人乍聽到教育國際化一詞,腦中浮現的就是以英語來教授所有課程,但其實,這樣的作法並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國際化」。訪談過程中,莫若楫拋出了一個議題:有多少國家承認臺灣的學歷?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英國系統的國家其實全都不承認臺灣的學歷,包括香港在內。大家或許會很震驚,因為臺大有許多的港澳僑生,如果他們唸完了書回到香港,學歷不被承認,那要怎麼找工作?也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有什麼大不了,別人不承認,那我們留在台灣就好。其實,學歷不受其他國家的承認,最大的影響就是臺灣學生沒有資格參加其他國家的國家考試,如此一來,也就無法取得其他國家的各種專業證照。換句話說,當站上國際舞台,先不談實力如何,臺灣的學生就連參加競爭的基本資格都沒有。也因此,莫若楫從多年前開始就向大學校長疾呼,應該要重視學校課程的國際認證問題,而這樣的聲音到了近幾年才慢慢開始獲得重視。目前,臺灣的中華工程教育學會持續積極地在為臺灣的工程師取得國際認證,努力幫助他們走向國際的舞台。雖然臺灣的政治與外交情況多少造成了影響,但是身為中華工程教育學會一員的莫若楫堅定地認為:「只要我們所有人願意多努力一點,還是可以做出一些成果。」

讓我們的學子能夠帶著自己的專業知識站上國際舞台,取得與其他各國專業人士同等的地位,這,才是教育國際化的真諦,不是嗎?

臺灣工程師V.S.中國工程師
前面提到中國大陸的學生與臺灣學生其實已經漸漸顯露出差異,而在土木這個領域中,兩地的工程師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有些臺灣工程師覺得自己很厲害,看不起大陸工程師,也不想過去看看,便自以為是、故步自封。等到公司送他們出去後,才發現其實人家有人家厲害的地方。」莫若楫說。他強調,這麼說並不是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他希望鼓勵臺灣的工程師,無論如何都要多出去看看,這麼做能夠吸收更多的東西、增長更多的見識,除了學習別人的長處之外,同時也能看見自己所缺少的是什麼。他也提到:「現在他們優秀的工程師,其實待遇也跟我們差不多了。」一般人會以為大陸工程師的收入一定比我們低,其實,並不盡然。

而談到進入公司的職場新鮮人,莫若楫則說,相較於過去,現在公司要花更長的訓時間來訓練他們,除了許多基本的事務處理要從頭教起之外,這些新鮮人也不如想像中富有創意或勇於表達意見。他很抱歉地說:「其實,真的很難說出什麼比以前的人更好的特質來。」有時候這些年輕人被他當面挑出了錯誤來,卻不以為意,直接說:「喔,我沒有檢查過。」甚至還有人會說:「那是電腦弄錯了。」莫若楫說,電腦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如果output是錯的,那就表示input有問題,這不是再明白不過的嗎?他不可置信地說:「怎麼敢跟我說是電腦弄錯的呢?」

現實的工程大環境
談到現實問題,莫若楫很坦白地說,臺灣的土木與營建工程非常地不景氣。他認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一直沒有看重基礎工程這個產業。也由於政府不夠重視,使得土木工程很難走向國際大展拳腳。莫若楫攤了攤手解釋道:「要標到國際的案子,需要本國政府與銀行提供極大數目的融資支援與利息優惠,因為國際大案子的押標金都非常高。」他也提到,政府總是說願意幫忙,也總是一直開會討論再討論,結果卻依然看不到任何實際的作為。「政府的政策根本跟不上實際的腳步。」臺灣的土木工程,也因此只能在這個開發已近飽和的小島上困坐愁城。

此外,雖然東南亞市場近幾年來態勢頗受看好,但莫若楫表示,即便如此,這些開發中國家大多很窮困,接下當地的工程案除了能夠佔得先機之外,幾乎沒有利潤可言。「就我所知,大家目前都是在苦撐。」他說。那麼,廣大的大陸市場呢?莫若楫猛搖頭說,臺灣的土木與營造產業幾乎可以說沒有打入大陸市場的機會。因為大陸的工程一般說來規模都比臺灣大上許多,一件工程動輒上千人,是臺灣營造業相當難以相比的規模。在工程顧問業而言,除非臺灣的工程顧問公司有非常特別的專業,比如像是風險管理,否則幾乎是無法進入大陸市場的。

至於談到政府對待產業的「大小眼」,莫若楫頗感不平地說:「政府提供資訊產業極高的賦稅優待,有了這樣的優惠待遇,資訊業就可以出得起高薪請人,還可以發股票給員工分紅。但是認真想想,大部分的資訊產業都是代工,對臺灣真正的貢獻有多大?反觀土木工程,對國家的基礎建設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相對地獲得的尊重卻不夠。」以非常現實的角度來看,這是個以收入來衡量地位高低的社會,工程師收入是豐厚還是低微,也影響著他們社會地位的優劣。「這個問題要從上開始做政策的調整才能解決。」莫若楫沈重地說。

此外,莫若楫也提到,臺灣的土木工程欠缺有關單位的長期規劃。過去,臺灣有十大建設、十四項建設,這都是些可以看得到前景、可以預先做出規劃的長期工程,而現在,「什麼都看不到。」他也提出鄭重的警告:「再這樣下去,土木在台灣不會有什麼發展。」

雖悲觀,卻不放棄
照莫若楫看來,土木這一行目前在臺灣的確是悲觀的。坦白直率的他還抱歉地跟小編說:「不好意思,沒有辦法說出妳預期中的好話。」然而,也正因為這般誠實直接的作風,更讓人感受到他身為工程師的耿介性格。「我認為工程師很重要的是做事的態度(attitude),也就是,能不能為自己所做的負責任。」莫若楫說。談到目前有許多優秀的學生因為考慮到土木工程的就業前景不佳而轉系,莫若楫認為,這其實無可厚非,因為「臺灣的市場真的不健全,待遇也真的不合理…」。這不止是學生的考量,連已身在業界的土木人,也都有許多轉行轉業。莫若楫舉了個例子:在臺灣做結構設計,可以拿到1%的錢,但是賣房子,卻可以拿到4%,「你說你要選哪個?」他也提到,「我們有位很優秀的工程師最後真的就轉行去賣房子了。」而且,他並不是唯一的一個,另外一位也很優秀的工程師也是心意動搖,於是莫若楫同意讓他留職停薪六個月去試試房仲的工作,結果,「他兩個月就回來了。因為他覺得那不是他要做的工作,少了一份工作的驕傲。」由此也可以看出,每個人所追求的成就感並不相同。

這,就是現實,在臺灣,工程師的待遇就是不夠好。但即便如此,包括莫若楫在內,仍是有一群工程師,持續默默地在努力著,不論是與國內的公會及政府單位溝通商議,尋求制訂出真正合理的工程師待遇,或是致力於讓臺灣工程師的學歷獲得國際的認可,讓臺灣的土木工程走向世界的舞台,他們,都還沒有放棄。訪談尾聲,莫若楫語重心長地說:「土木絕對是個重要的行業,卻不是個光鮮亮麗的行業。但無論如何,需求會一直都在。」

1 / 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