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
     

大學之道 (2/2)

虞兆中

大學是求知的地方,也是從事研究的地方。大學裏人才匯聚,大家都有高度的學術修養,當然是探討學問、研究學問的場所。研究工作,或者是為解決問題,或者是為了提昇對現象的瞭解,它與教學相輔相成。我們常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自然而然的要研究問題。舉我自己的一個例子:我在二十多年前,在一門結構力學的課程中,講解處理一項結構分析問題時,介紹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一法易於把握而進行非常緩慢,另一法進行迅速但非常難於把握,兩者都不能令人滿意;於是同學們希望我想出一個進行相當快而又有途徑可以遵循的辦法。一年後我總算繳了卷。教學就是這樣:學生讀書,老師給你壓力;老師教書,學生給你壓力。無論你在學或在教,不管是被動或主動,最好能超越發現問題,而去發掘問題。現有的成就也許已經很不差,但一定還有精益求精的餘地。這樣來培養研究的興趣。當然,研究的過程和成果都有助於教學。哈佛大學那位副教授以能教大學一年級的課程而覺得光榮,可以他說他以後升等與他的教學成績無關,仍全憑他的研究表現。德州大學那位化學教授的教學雖曾獲得科學教界的獎勵,可以他的學術研究依舊一刻也不放鬆。所以大學裏應該重視學術研究是不容置疑的。

此外,大學還有引導社會的功能。西班牙哲學家加塞特(Jose Ortigay Gasset)在所著「大學之使命」一文中,認為大學有三項功能:一為傳遞文化,二為教授專業知識,三為學術研究,並強調科學的研究和科學家的訓練。他認為大學的重要任務是陶冶、充實學生覺知其時代的文化風格,強調大學必須是一種精神力量,在狂風中代表著寧靜,在狂妄與愚蠢中代表著嚴肅和真理。70年代中,「未來主義」教育思想發展得相當快,未來主義教育思想興起的原因有二;一、今日學校僅注意過去和現在,而忽略了未來。二、因科技變遷太快,以往講到未來時而感覺遙遠的情形已改變,現在講未來似乎就在眼前。所以未來主義者認為我們應該研究未來,預測未來,以適應未來,且應設計未來,來引領未來。他們希望以一些方法來訓練學生,使其能接受即將來臨的一些變遷,並學習適應變遷的可行之道,以及怎樣影響那些可預測的變遷。斯都勒(Harold L. Strudler)認為人是能預測未來的動物,而相信教育為文化變遷的動力。不是未來主義的杜威也說,教育乃是社會進步與改革的基本途徑。可見大學確有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使命。它要發揚固有文化以珍惜以往,豐富現有文化以面對現實,引導明日文化以創造未來。今日的青年就是明日的領袖、未來的決策者。現在大學讀書的同學們,應該為未來多作準備,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來研究未來社會的環境。

大學既是如此崇高,我想應該談談如何做個大學生了。我認為做個大學生最重要的是:確立追求的自我形象。每位在大學裏就學的同學都懷有高尚的志趣,也可以照你所希望的塑造自己。當然僅有高尚的志趣是不夠的,還必須有進取的步驟,塑造自己也必須經過一番奮鬥的過程。

各位有沒有發覺,有些人過著愉快的生活,有些人過著不愉快的生活。他們的分野便在於是否有強烈的自我本位主義。假使人生處處為自我著想,那就注定一輩子痛苦。有了錢便要求更有錢,而永遠無法滿足;有了名就渴望更有名, 一樣永遠難以滿足。反之,不以自我為出發點,那就完全另一境界了。今天你為別人做一點事,為團體盡一點力,你一定會有一份成就感,而感到欣慰。以這種心態必然更能奮發有為。對社會、國家乃至於人類有所貢獻。事實上,人生的價值,的確不僅是為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生在此時此地,在時間上有一個位置,使須負起時代的使命;在空間上有一個位置,便有了對社會國家的責任。而且我們擁有的愈多,責任也應該愈大,所以可以說:知識就有責任,才能就是責任。我們不可妄自菲薄,在人生收支簿上,要讓支出多於收入才是。

其次,希望各位在校期間,要努力培養自己的才能。學校供給了環境,便是由你自己來善加利用。專業知識當然非常重要,若要盡時代使命,若要盡空間責任,就須賴專業知識、專業學問。尤其希望各位能夠把握重點,把握基礎的學識;多多培養創造的能力。永遠以懷疑態度接受知識,以精益求精的態度謀求突破。我有一位朋友,二十年前是我的學生,他求學時就喜歡想,喜歡在一般的途徑上作改變的嘗試。有一次,他拿一份報告給我看,原來他對一項問題的處理另有建議;於是我給他充分的時間,讓他在課堂上講述他的方法。的確那是個異於通常觀念而非常有趣味的方法,我並採用他的方法作為教材,而且用了十年之久。那方法不是在他得到博士之後的研究成果,而是在他大學三年級時發表的。所以「學而思」是不錯的。時常有年輕朋友問我,大學生所知有限,創造發明談何容易。是的,你知曉不多,可是你頭腦活潑,思想不受拘束,有如天馬行空一般,創造的潛力很強大,要好好珍惜利用。六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聯合報所載的極短篇故事使我感受很深刻:故事是敘述一個我國同胞在美國某公司任職,一向都是戰戰兢兢,沒有什麼缺失,他自認為十分盡責,可是一年後公司卻要解僱他,他氣憤得不得了,就向公司負責人抗議:「我這個職位的兩位前任都有過失,你卻把他們升遷了;而我呢?非常謹慎,從無犯過的紀錄,你反而要解僱我,為什麼?」得到答覆是:「公司所要的人是要能改變前人、突破前人的人,而不是僅能守成、蕭規曹隨的人。你的兩位前任是為了謀求突破而犯錯,他們的過失是因為他們要進步;你沒有過失卻是因為你不求進步。」所以,創造的努力是求進步的任何社會、任何階層、任何行業都不可缺少的。美國社會雖然問題不少,然而生氣蓬勃,前途無量,原因在那兒呢?其中原因之一是:謀求突破,鼓勵創新。日本也是如此。這也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所謂完整的教育,是指德、智、體、群、美的均衡發展,這與訓導工作有關;課外活動確是兼具各方面意義。尤其是培養學生處事的能力、待人的修養,以及如何讓自己接受挫折、失敗,如何讓自己被領導,如何領導別人......這些都須借重種種課外活動來自我訓練。因此,我奉勸諸位對於課外活動能積極參與。
初離校的大學畢業生往往有這樣的嘆息:找不到工作,或找到的工作,用非所學。因為他們自認為大學畢業,是個小專家,社會應該遷就他。這種態度正如前面所說的,以個人本位為出發,就不免煩惱和痛苦了。若由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應該遷就社會,遷就環境的需要。美國在甘迺迪總統時代,太空計畫是一項重點的大型計畫,要把人領先送上月球,後來果然成了。他們的太空計畫是一個接一個的進行著,第一個計畫完成後,計畫中的工作人員大多要轉移,而參加第二個計畫的幾乎都是新人,所以人才輩出。按照我們習慣的看法,這次你登陸月球成功了,你已是熟手,下次恐怕非你不可了。可是到尼克森總統上任時,他強調環境的重要性,於是環境科技廣受重視,亦增添了很多就業的機會。據說很有一些太空科技方面的人調整他們努力的方向,投入環境科技的領域,以響應國家的需要。這點確是值得我們參考與學習。年青人更應該使自己富有高度的彈性,來發揮自己的智慧,為國家社會效力。

每個大學生都珍惜他們的大學時光,這也真是黃金時光。人生是多方面的,大學裏系所多,最適合我們擴大自己的知識層面。大學裏人才薈萃,該廣交朋友。而且在這樣優美的環境裏彼此心靈所受的污染很少,這時的朋友,往往也是一輩子的朋友。當然,從書本上也可以結交先賢。你的師長,更都是期待你的朋友,不要放棄與他們接觸的機會。

求學期間要學、思並重,前面已說明過。所以希望大家在大學時代裏,養成想的習慣。除了多想之外,還要多動,別整天教室、在圖書館。要多去找一些機會作自我教育。臺大每年的寒假約有十個服務團,暑假則超出二十個服務團,到農村、漁村、山地、外島去工作,通常為期一週至二週,儘管時間不很長,收穫卻很豐,對他們的成長、成熟,頗有助益。假使有類似的機會,希望各位不要輕易放棄,而能善加利用。你們的成績單,除了自己有興趣之外,媽媽可能有興趣,你父親的興趣也許就不高,別人便更不必說了。初畢業時,它有點用處,之後,就一點用處也沒有了。因為它僅代表你的考試能力,而無從顯示你的品德修養、理想抱負、做事才能、合作精神,甚至不能代表你的學問全貌。這東西,不值得過分重視。不過,不可否認的,上面所提的那點用處,有時還會發生作用。我去年訪問哈佛大學時,有一位教授問我,臺大畢業生近幾年來到哈佛申請進修不多,是何原因。我回答他:「很簡單,你們哈佛只要第一名的學生,可是每個班級只有一個第一名,而且他也不一定要進哈佛。」以成績單取人,都是了犯同樣的毛病,哈佛並沒有例外。可是一般來講,美國的大學在甄選學生時,除了成績單之外,還要考慮別的條件,而且往往另有變通的途徑,以便引進異於尋常的人才。

我的講演該結束了。最後做個結論:大學之道,是養成身心健全、品格高尚的人,是培植樂觀進取、懷有理想的人。在學的期間,務必不留下任何恥辱的紀錄;做一堂堂正正的學生,為自己的大學時光留下一個甜美無憾的回憶。希望各位能夠互相勉勵。謝謝!

1 / 2

*本文係演講記錄*
演講時地:1983年12月6日,中央大學大禮堂。
原載國立中央大學演講集一「大學之道」(一), 1984年6月。
轉載中大校友通訊第五、六期,1988年12月。篇名被改為「大學之使命」。
中外雜誌第57卷第5期總號第339號,1995年5月。篇名被改為「大學之使命」。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