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吊車砸人意外,看臺灣勞安現況
採訪‧撰文 張國儀
意外發生
九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午,一輛載滿大陸遊客的遊覽車,行經台北精華地段的忠孝東路五段信義計畫區時,竟在行進間遭到吊車吊臂直接砸中車尾,造成三位陸客魂斷異鄉的悲劇。新聞媒體的大肆報導,更使這件公共安全意外事件引起各方矚目。經調查後發現,此次意外的主要原因應是吊裝超重造成吊臂從高空墜落。根據新聞媒體報導,台北市勞工局勞檢處檢驗後發現,吊車當時的荷重竟超出了重量限制的1.25倍之多。
|
照片引用自中時電子報: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25/4/1iehs.html |
在史丹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以吊車吊裝方式為論文研究主題的康仕仲教授,則對這整起意外事件,有著不吐不快的想法。
吊車的差別
根據新聞報導中的照片看來,造成本次意外事故的吊車是vertical tower crane,臂長較短,一般適用於建造都會區高樓,因為通常都會高樓區的周圍空間都較為狹窄,吊車通常只能垂直上下吊裝物品,而長臂吊車則可以涵蓋較廣泛的建造區域,像是大型社區等。此外,吊車的臂長與其載重力成反比,也就是說,吊臂越短,可承載的重量越大,而臺灣大部分高樓都是較重的鋼構材料,短臂吊車是最適當的選擇。
吊車的載重安全係數
此次發生意外的吊車當時正在吊裝拆卸後的大型吊車構件,康仕仲教授說,吊裝工作分越多次進行,當然就越費工費時,所以一般操作的工人都會希望一次可以多吊一些零件下去,如此一來就可以讓工作速度加快,甚至有時候可能節省下一倍的時間。「做一趟和做兩趟就差一倍啦。」康仕仲說。所以很多時候,操作的工人並不會完全遵守安全係數,「他們可能之前某一次不小心超過了一點,發現沒事,下一次就再超過一點,也沒事,所以他們認為自己對這台吊車瞭如指掌,判斷這樣的重量不會出問題。」就康仕仲看來,許多現場的操作人員都憑著經驗相信,即使是超過安全係數,但在某個程度之內還是不會出問題的。「超載的確是個問題,但卻也時有所聞,雖然這次超重了1.25倍是有點多,但是並不會讓我感到很意外。」康仕仲說。
「工程就是這樣的。」康仕仲打了個比方來解釋,假設經過計算後,我們設定要打開一支原子筆的筆蓋需要十克的力,但是一定有人是用了十一克的力打開,也一定有人只用了九克的力就打開了,很少數的人用了十五克的力,也只有很少數的人只用了五克的力,「這就可以畫出一個力的分佈圖來。」而這些操作吊車的工人,也會像這樣自己去調整吊車的安全係數,「雖然超過1.25倍的重量是很多,但是可能在50%的情況裡都不會出問題,也因為他們之前曾經試過也沒發生問題,所以他們才敢拍胸脯擔保:『沒問題啦!』。」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根據新聞報導中的資料來判斷,康仕仲認為,這次意外可能是因為吊裝超重,造成吊臂桁架構件挫屈(buckling),導致吊臂突然之間從高空中墜落。「一般說來,吊臂是吊車中最不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如果說是螺絲沒鎖好、夾子沒夾緊,那就一定是人為因素,但就目前的資料看來,最可能的就是吊臂桁架挫屈,而這很顯然就是吊裝太重的東西才會造成的結果。」康仕仲說。
至於施工廠商在第一時間對外宣稱吊臂掉落是因為強風之故,對此康仕仲則說:「高樓一定有強風的啊,又不是有颱風!高樓強風是本來就存在的因素,本來就應該要考量在載重範圍內的啊,因為沒有人能預估強風什麼時候會來。」不過康仕仲也表示強風的晃動再加上吊裝物的重力,的確是有可能造成吊臂桁架的結構毀壞,「東西在晃動時的力,要算角度,就算只大10%或20%都已經很大了,而他們已經超重25%,如果再加上強風晃動所增加的10%的力量,那就是超出35%的力了,後果非常可怕。」康仕仲補充說。
研究新方向
談到吊索的晃動,康仕仲也提到,目前他在做的研究之一,正好與此相關。「吊索在過程中晃動是一定的,目前是吊索下方的東西會隨著風晃動,我們想試試看是不是可以藉由讓吊索的上方晃動,平衡掉下方晃動的力,使下方的吊裝物保持穩定。」康仕仲說,他曾經用手拿著滑鼠來測試,一邊晃動一邊移動握著滑鼠線的手,藉此保持下方的滑鼠穩定不動。「這是結構工程的反相操作,就像地震來時,我們讓結構物的下方跟著搖動,但上方不會搖動,這跟隔震層是一樣的道理,也是耐震設計的問題,只不過上下顛倒而已。」康仕仲興致勃勃地說,「既然人手可以做得到,機器手也一定可以,只要找出其中的數學物理關係,就可以設定機器手去做同樣的動作。」
真正該檢討的是?
意外發生後,大部分媒體都將焦點放在吊車超重、該吊車公司之前也曾有過類似意外等方向,但康仕仲認為,真正出問題的地方應該是:為什麼吊車作業中的下方街道竟然還可以行車?「我覺得這叫很離譜!怎麼會在大白天車水馬龍的地方進行作業而且不申請管制?我覺得這是很離譜的作法,整起事件最離譜的地方就是這裡,其他地方我都不覺得奇怪,而且就算吊車沒有超重,也不見得安全,因為只要下方有人車經過,難保沒有其他問題發生。」康仕仲提到,只要是高空作業,就一定會有物品掉落的風險,作業中的下方絕對要淨空並禁止通行。「其實臺灣這方面的法規應該是很嚴格,但或許因為台北地方太小了,很少人這樣遵守這樣的規定。」其實一般連修剪樹葉、除草、洗窗戶外牆等這一類作業都應該要設置工作區的圍籬才對,想想看,除草時小碎石飛濺、大樓外牆磁磚掉落也都會傷人。康仕仲提到,他自己就完全不敢走在上方有人作業的大樓下,「甚至是吊車旋轉半徑的範圍內我都不太敢靠近。」他說,「這次是下面竟然還有車子在走,太離譜了,根本不需要專家也知道這樣是不行的啊!就算是工地裡面,照理說沒有帶安全帽都不能進入。」
康仕仲認為,這次的吊車砸人事件,最重大的肇因就在於:沒有考慮到作業下方的人車。他提到,臺灣高鐵公司的副總曾說,他們的系統設計概念是: “fail to safe”,也就是說,萬一出了意外,至少人要是安全的。在高鐵的設計中,萬一駕駛員在行駛中突然中風,車子就會停下來,因為駕駛員全程都要踩著一個煞車啟動踏板,所以只要駕駛員身體一鬆掉或一起身,煞車就會啟動,這樣的設計剛好跟一般車輛的煞車裝置相反。而像這樣的安全機制,正是工程應該要導入的觀念,「臺灣已經有在進步了,但還有更多可以進步的空間。」康仕仲說。《接下頁》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