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
     

大地工程,順應與善用的藝術—土壤力學篇 (1/4)

採訪‧撰文 張國儀

陳正興教授 林美聆教授
專長領域:土壤結構互制分析
地盤地震反應
基樁工程
高科技廠房微振動
專長領域:邊坡穩定
地盤沉陷
土石流
土壤動態行為與特性
研究方向:結構物與土壤互制作用
地震時土壤內動態水壓
地盤受震反應研究
研究方向:
台北盆地及台西-麥寮地區之壓密沈陷
GIS應用研究
土壤阻尼特性研究
土石流破壞機制之模型研究
邊坡穩定、急速洩降、地震時及其它穩定分析


淺談土壤力學

土壤,是種天然的材料,它一開始是由河水中的泥沙沈積而來,經過慢慢堆疊、擠壓後,硬度越來越增加,持續擠壓堆疊後,在地底下就變成了岩石,而當岩石從地底被推擠到地表後,又開始風化、侵蝕、碎裂,再度回到河流中沈積,重新開始另一次的循環。提到土壤,陳正興說,土壤也是一種材料,只不過土木領域中的材料力學,是古典的傳統力學,而「傳統力學無法包含土壤的力學行為。」土壤與其他材料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土壤是天然的材料。「材料力學中談的材料都是人造的材料,例如水泥,這一類材料因為是人做出來的,所以可以自由掌控它的性質,比方說我們要製作出高勁度、高強度、體積小的材料,這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土壤是很天然的材料,它的性質是我們無法創造的,所以,我們只能去了解、順應土壤的特性。」陳正興如是說明。此外,他也提到土壤這種材料的特性是,在某些情況下非常鬆散軟弱,在某些狀況下又非常堅硬,「之所以有土壤力學,就是因為它與材料力學中的材料很不一樣。」

陳正興表示,土壤力學與材料力學的不同,在於材料力學的材料大多為均質體,例如鋼材,但土壤基本上包含三種要素:顆粒、水、空氣,當土壤受到外力作用時,此三者都會產生變化,所以其行為遠比均質體(人製造的材料)要來得複雜許多。雖然許多人開始研究土壤的性質與其化學組成,但到目前為止,在各方面都仍然只有初步的了解,「我們現在還無法把土壤的行為描述得很好,因為它實在太複雜了,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完全掌握土壤的行為。」

談到土壤力學,不能不提所有土木人都知道的土壤力學之父Karl Terzaghi,原本從事鋼筋混凝土研究的Terzahi,由於在某一次的工程中發現地有沈陷的問題,於是便開始去探討沈陷的原因為何,最後他發現,原來這是因為土壤把孔隙中的水排出來後所造成的現象,也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壓密理論。所謂的壓密理論是,由於土壤是由水與顆粒所組成的,如果在土層上方施加重量,這份重力一開始會先由土壤中的水來承受,也因此土壤中的水壓力便增加了,而由於水在土壤中是可以流動的,所以這些受到壓力的水就會向兩邊壓力較小的地方流去,導致中間部分的土壤體積開始減小,於是產生了沈陷。不過,陳正興也解釋到,水壓力上升,自然就會向壓力小的地方流,而等到壓力消散,四周的壓力一致之後,沈陷現象就會停止了。「這是自然現象,在壓密沒有完成的土壤上都會出現,所以不管蓋什麼房子,一開始都一定會出現沈陷。」陳正興說。

而談到土壤力學的起源,林美聆則說,其實大地工程最早就是由土壤力學開始發展起來的,雖然土木系學生都知道土壤力學之父Terzaghi的大名,但其實,早在Terzaghi之前,就已經有許多土壤力學相關的技術了,只不過當時無法被清楚地定義為這是大地工程中的土壤力學。林美聆舉了幾個例來說明,例如,中國早在商周時期就有所謂的「版築」,也就是把土壤夯實來做路基或蓋房子,「其實版築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 “soil compaction”。」林美聆說。又或者是新疆地區最早期、最原型的長城,搭建它的土壤裡加入了茅草根和柳樹枝等,以一層土壤加一層茅草根的配置方式,也就等同於一層土壤加一層張力材料,層層疊疊上去,「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加勁土壤」(soil reinforcement)。」此外,林美聆也提到,羅馬人早在西元前十世紀時,就已經有了打樁造橋、設橋樑墩基的技術,「所以雖然領域沒有那麼早被界定下來,可是凡蓋房子一定有基礎,所以土壤力學的歷史就和蓋房子的歷史一樣久遠,不論是鋪路造橋,任何設施,都一定有基礎。」她說。

也因此,雖然早在Terzaghi之前就已經有了許多土壤力學的技術存在,但林美聆認為,Terzaghi最大的貢獻便在於確認水的流動對應力所造成的影響。「大地跟其他領域最不一樣的課題是,在看應力時會牽涉到地裡的水,水與固體是不一樣的,水會流動,所以水壓力不是固定的,而水壓力在地裡面對應力所造成的影響自然相當不同。」林美聆認為,Terzaghi所提出的理論對之後的研究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直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於水對應力所造成的影響,都還不斷地在研究當中。」

土木領域環環相扣
談到土壤中水的影響,林美聆有感而發地說:「其實每個領域之間都互有關連。」比方說地下水流動產生滲流的現象,這也是水利組在做的研究,「回歸到整個物理現象來看的話,水和土壤之間有個連動的關係,若我說土壤是固體顆粒,不會動的,只有水在流動,那這就叫滲流,如果水在流動時固體也會動,那就是壓密,但這兩者是不能拆開看的,滲流會影響壓密,壓密也會影響滲流,只不過我們在大學部的課程不會講得那麼複雜,因為我們得把事情簡化來說明。」也因此,林美聆認為,土木系中的各領域其實無法完全切割開來,「我們現在把科目分了出來,有些同學就只去追求單一領域的學識,但其實這對大方向來說,是不好的,就很像瞎子摸象,你是摸到大腿還是摸到肚子?但其實大腿跟肚子是連在一起的啊。」林美聆說,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區分領域確有其必要,但是如果退一步來看,各領域就像是各隻手指頭,原來都是與手掌相連的,「其實大學的課程就是希望能夠涵蓋手掌的部分。」林美聆認為,這也是土木系的特點,學生要修的課程比較多,「但最大的好處就是,你可以了解到原來土木是一隻手,既不是食指也不是拇指。」她笑著說。《接下頁

1 / 2 / 3 / 4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