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水災的檢討
資料來源/ 新聞資料
整理改寫 / 張國儀
完善的預警系統
「有人問,如果這場雨下在台北,結果會如何?」李鴻源認為,台北地區的洪水預警系統相當不錯,如果這場豪雨真的下在台北,情況應該不會像南部如此手忙腳亂。此外,好的預警系統,背後一定要有完整的資料庫,但過去大家都不重視資料的蒐集,比方說福衛二號天天飛過我們上空,其所收集到的龐大資訊卻都沒有成為國土規劃的憑據。再加上水利署所公告的淹水潛勢圖,以及水保局的土石流潛勢圖,一方面民眾不知道這些資訊跟自己有什麼切身的關聯,另一方面,這些資訊出來後,後續工作該由誰來進行,也沒有明確的責任歸屬與任務指派。李鴻源說,校舍在重建的同時應該也要建立起土石流預警制度,但可惜的是,「離開台北之後,就完全沒有資料了。」他也提到,即使有了水利署的淹水潛勢圖和水保局的土石流潛勢圖,但在各自為政的狀況下,要做到跨部會的救災與協調,根本就是天方夜譚,「中央、地方沒對話,跨部會協調有問題,防災、救災品質都出問題。」
成立「防災總署」
李鴻源強烈建議國家必須成立防災總署,平時就訓練專業防救災人員,並且擁有指揮國民兵的職權,如此一來就不會像這次一樣,不僅救災速度慢,並且前線多是毫無經驗的國軍和民眾,他們自身的安全也令人擔憂。李鴻源提到,防災權責單位至少有 6部4署,如果不整合,一定會延誤救災速度,而成立防災總署,則能於平時研究防災,於災害發生時並能及時發揮訓練有素的力量。
李鴻源說,這一次有很大的救災能量都消耗在各單位間的協調上,完全無法掌握住黃金救援時間。他提出美、日兩國為例,當預測某地區可能出現超過千豪米的豪雨時,就可以根據淹水、土石流潛勢分析,出動救災人員前往該地區成立臨時指揮所,如此一來,不但連當地居民數目都可直接掌握,也能夠先備妥救援的設備及人力。「這些不是臨時任務編組的防災會報能夠做到的。」李鴻源說,他理想中的防災總署應是一個部級單位,領導者不但擁有專業救災知識,更能夠統合各部門單位的資源,當災害發生時,可以提供國家領導人正確的資訊及判斷。
重建
李鴻源提到,台灣其實沒有所謂的國土規劃,雖然多年來總是有人大聲疾呼必須進早開始國土規劃,但總是沒有下文,而目前臺灣依然沒有國土規劃法。他說,臺灣有許多地方已經嚴重地層下陷,比方說屏東林邊鄉,未來是否還要繼續目前的種植與抽取地下水,這些問題都需要詳加討論,他呼籲政治人物應直接與民眾面對面展開對談,務必在重建之前達成共識。不過,他也贊同某些危險山區確實是非得遷移不可,而其他有淹水潛勢的地區,則可以考慮設置一些防災措施來補救,比方說設置較一般地勢更為凹陷的「滯洪區」,他說,這次八八水災,中科與南科就充分發揮了滯洪功能,所以他也建議,國中小學重建時,可以讓操場的地勢較低,如此便能夠產生蓄水功能。
此外,此次風災水災已經造成南部地貌的大規模改變,李鴻源也建議,在救災告一段落後,應該進行地質調查,劃分出高度及中度的危險地區,讓高度危險地區休養生息,而中度危險地區則可以考慮採低密度的使用方式,例如停車場或公園等設施。
蓋堤防已經不是最好的作法
氣候變遷之劇烈與急速,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未來的溫度和雨量只會不斷打破最高紀錄,李鴻源痛切地表示,在這氣候持續改變的年代中,傳統的治水思維也一定要跟著改變才行。他提到,由於過去大家對山區及河川的了解不夠多,因此很難估算出兩千豪米的雨量會帶來怎樣的災難,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堤防只能保護下游河川,卻對身在降雨區的上游毫無幫助,這也代表了,防洪的工程手段有其一定的限制,是時候要採用更能斧底抽薪的解決辦法了。
對於此次災後各方對政府的批評,李鴻源感嘆地說:「政府要做對的事,而不是做災民喜歡的事。」那麼,什麼才是對的事呢?李鴻源說:「一定要尊重專業」。
*李鴻源投書文章:
《為防災再進一言》(2009.8.9)
《八八水災-從傷痛中站起來》(2009.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