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風 89 期 焦點人物 |
安然 (下)
徐德修
成功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
土木工程技師
結構工程技師
|
……〈續上篇〉
教學工作
我真的一直把教學工作看成是我的本職,我也深愛教學工作,每當自認很用心地上完一堂課、學生也似乎從我的講授中學到了一點東西的時候,我會有極大的滿足感,覺得學生跟我都沒有浪費時間。反省自己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上到底做了什麼的時候,我自忖:在傳道、授業方面,好像摸到了一點著力點;至於在解惑方面,真是幾無做作!我必須承認自己的淺薄,何德何能可以為學生的疑難雜症,以及他們的撲朔前途提供解惑的答案?教育是偉大的工作,但教育也是有限的,沒有人知道明天將會如何,沒有一位教師知道某一種教學教育行動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到底是好還是壞?明天、明天的環境、因人而異的每一位學生,都不是掌握在我們的手中的!能夠引導學生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學會追尋那更高的智慧,大概就能稱得上是負責的老師了吧!但是,這是多麼不容易啊!站在學生面前,老師應該散發出師道的尊嚴,同時也不能缺乏謙卑的心態。
即便環境將大學教師塑造出來的心態是「研究第一,教學第二」,果真如此,豈不愧對「杏壇」美名!果真如此,焉得安然?
「結構學」的興趣啟發與教學歷程
四、五十年前,成大土木系有兩位元老級的力學教師,我有幸修了他們開授的力學系列的課程,包括左利時教授的應用力學、材料力學;林柏堅教授的結構學。他們各有各的授課風範,各有各的濃厚鄉音。有人抱怨聽不懂,我卻愛死了他們的鄉音!常常私下學習,然後莞爾一笑,以為自娛。因為這樣,大概自然也就在這些科目上多下了一點功夫,平常就接觸,考試時也就顯得得心應手,不作興臨時抱佛腳。考得好,信心就來了,興趣更增加了,就更下功夫了,甚至還真的會下一些預習的功夫;上課時聽得懂,會做習題,同學會來問問題,自己儼然就像一位小老師!當然,考得就更好了,我在這些課程中親嚐這種良性循環的滋味。
服完兵役後,返校任助教,正好負責這兩位老師的力學科目。那個時候,助教是很神氣的!我為了要盡到做助教的本分,林柏堅教授的結構學,每堂課都去旁聽,現在想想,我真的是很認真的助教呢!花時間去多聽一次以前上過的課,一點也不浪費時間,我一面等於在複習,一面花功夫思考某些單元、題目的講授方式。那個時候,只希望能夠圓滿應付學生們的課後發問溝通。事後回憶,這些過程對我後來從事多年的結構學授課,其實助益甚大!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我覺得這兩位老師很喜歡我,這可真是我得天獨厚的榮幸啊!
我返校任教數年後,林老師退休,我擔任了結構學的授課工作。十餘年後,我寫了一本《結構學》的書〔1〕,這本書給我自己帶來了甚大的滿足感。由於國際化的潮流,諸多學校作興使用原文書,或者使用翻譯版,所以自己寫的中文書並沒有什麼很大的銷路,但是我不在乎這些,把我的講義和經驗整理成書的本身,就給我帶來極大的滿足感。這應該也可以算是授課者對自己的教材呈現出的負責態度的表現吧!
不禁想多講幾句有關林老師的軼事。對許多人而言,往往在年輕時定了型,到了年老時就很難更改自己的立場。年輕時因為在為生活打拼,而忘了去思考自己生命的終極需要;林老師應該也是如此,一向不談宗教信仰。不同的是,林老師進入老年,仍有謙卑自己、調整自己立場的勇氣,不認為以前不知不覺中的定型是不可以更改的!這一點豈是容易做得到的?對於知識分子、大學教授而言,放棄立場、否定自己以前的觀念,更是難上加難的事情!林老師在高齡八十六歲的時候,放棄自我中心的立場,欣然接受主耶穌為他個人的救主,受洗歸入主名,成為基督徒,為主作見證,獲得新生命。我得知他受洗信主的消息,真是高興!上帝有辦法折服我們,即使是鐵石心腸,祂也能軟化!林老師接受了主,使我覺得與他更親近了。
林老師九十歲生日的時候,我寫了下面這一段話,為他祝壽〔2〕:
「林梢聞鶴蹤,
老師慶嵩壽;
師徒聚一堂,
柏香布重山;
堅石耿介心,
教化育英才;
授業在杏壇,
九秩更逍遙;
十載復新生,
大德證主恩;
壽辰同歡唱,
頌聲達天庭。」
|
旅美系友返台,都想見見林老師。
左一:王汝樑教授,右一:蔡萬傳教授,右二:崔永晉教授。 |
|
林柏堅老師與台大虞兆中教授的研究領域相同。虞校長南下時,說:「我一定要抽空看看我的老朋友!」
在林老師家,二人敘舊甚歡。我為他們拍下了這張照片。 |
資訊科技輔助教學
近年來,資訊科技越發快速成長,已成氣候。教學工作是不是應該與資訊科技有所配合呢?值得杏壇人士深思。學生的求知管道並非只有教室,網路資訊更快更容易地可以滿足求學者的需求。教室教學雖然仍具獨特性,但絕非傳遞知識的唯一管道。三、四十年來,我們可以從學生出席狀況及上課情緒體會到這個現象。我為什麼不能在深夜藉助網路課程學習你在課堂上的講述內容?何況,網路課程也很精彩,並不比你課堂講授的差!
大約十年前,成大鼓勵老師們利用網路教學平台以輔助自己的教學工作,我立刻申請,獲得了兩萬元的補助。其實工作很簡單,我上課的時候,請我的助理幫我拍攝下來,當時用的是我們自備的V8錄影機,它的錄影效果不是很好,但是,至少有了我自己的上課紀錄。然後,請一位研究生撥空幫忙將這些錄影資料放到學校的雲嘉南教學資源中心的教學系統中,並且配合講授內容,將教材剪貼在影片旁邊。
我自己編寫的書籍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完全沒有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的疑慮。
對於大多數退休教師而言,他們對自己的講台回憶可能都是抽象的,只在腦子裡面想想罷了。我的課程錄影資料,讓我經常有機會對自己的講台經驗做一些具體的回味!
最近,我將全套共九十集的結構學教學影帶成功的上傳到youtube網站上,有興趣的人,只要在Google中鍵入「結構學,徐德修,youtube」,就可以在網路上欣賞大約十年前成功大學土木系結構學的上課實況。前幾天,我統計了一下,一年多來,已經有兩萬多人次點閱,這是多麼有效果的教學管道!我覺得,在傳授結構學的工作上,我完成了一件事情。在「研究、教學、服務」的工作上,多數大學教師們早就把教學工作當作是附帶任務,其實,要盡責地開好一門課程,是需要花很多功夫的!從我對結構學的興趣培養、認真上課、編寫教材成書、課堂中留下錄影,乃至上網,整個過程,是一件事。當偶爾收到一些感謝信件的時候,自是十分欣慰。這件事情的完成,使我在教學工作上經歷到「滿足感」,也體會到什麼是「安然」。
我鼓勵所有的教師朋友,不論您服務於何校,不論您開授哪一門課,這件事情都值得做,尤其對基礎理論性課程,更應該是輕而易舉,事在人為的。
成大土木文教基金會
比較有規模的單位,在發展過程中,都會以設立基金會的方式與社會接觸,在經費的募集與靈活運用方面,基金會提供較多元的管道。我在擔任成大土木系系主任時,發現有些老師手頭很緊,有一位同仁對我說:「我連買一個修正液的錢都沒有。」當時,成大土木系已有系友萬餘,各方面具有成就者不乏其人。雖然雜音不斷,我感謝同仁們在系務會議中通過我提出的籌設基金會的方案。我當然感謝幾位大老級的教授(都是我的老師)在基金會設立過程中的支持,雖然不能一一列舉,我還是要提到游啟亨教授、王櫻茂教授、蘇懇憲教授、顏榮記教授等老師,他們後來也多出任過基金會董事長。當然,我也要感謝我們的詹仁道董事長,他是基金會的創會首任董事長,在他的鼎力相助下,基金會得以按照既定程序籌備,並於民國82年3月20日設立。當然,我們也要誠心感謝捐助的熱心系友們,這些記錄都記載在基金會會訊中〔3〕。
基金會可以做很多事,在凝聚系友向心力、呼應社會需求、協助系所發展、資源靈活運用等各方面,基金會都可以在系務發展上扮演協助的角色。
在此,願將基金會籌備設立時的呼籲再次抄錄於下:
「國立成大土木系,
立基教化四十載;
成立文教基金會,
功德無量發起人;
大家慷慨來解囊,
學子弟妹來受惠;
土木工程有搞頭,
木雕石造有前途;
系友表現稱第一,
文教基金潛力足;
教育英才本我事,
基礎支援有需要;
金字招牌要維護,
籌措賴我畢業生;
備妥基金來照顧,
會務進展有保障。」
|
成大土木文教基金會成立大會(82.3.20)
前排左起:周龍章、詹仁道、倪超、左利時、游啟亨;後排左起:陳培麟、李青松、
崔永晉、林樹柱、徐德修、顏榮記、吳昭雄、蘇懇憲、蔡國華、曾忠信 |
姚治平教授(Prof. James T.P.Yao)
在此,容我介紹一下我的指導教授─姚治平博士。他是一位待人謙和、治學嚴謹的學者。如果你碰巧與他一起在等電梯,不管你自己多麼覺得不應該,但最後你一定比他先進電梯的門。台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汪群從教授(台大前工學院院長、前國立海洋大學校長)曾在為我寫的一篇序言中說:「徐德修教授的哥哥徐德元博士與我是台大土木工程系同班同學,因著這個緣故,我認識了德修。我們都是基督徒,且是主內屬靈的好伙伴。…德修將此書獻給他的恩師姚治平教授。我有幸與一些同仁於1990年5月9日為了行政院國科會『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門規劃』的工作,參觀過又大又美的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在土木系也拜訪了當時擔任系主任的姚治平教授。德修在書中對姚治平教授的描述,與我接觸到的姚教授一樣。說實在的,十分羨慕德修有這麼一位學術與待人處事皆有大師風範的老師,…」〔4〕。
台灣曾有一批留學生,高中畢業就出國了,他就是那一屆的留學生。他對我說,在預官役中,每次總統訓話時,他們這不到百人的特殊留學生都列隊在最前面,他念念不忘總統如此叮嚀他們:今後,不論你們到哪裡,都不要忘記,你們是中國人!
姚教授的勤奮也表現在他的早睡早起上,他每天凌晨三、四點鐘就到辦公室,一直工作到下班。他曾對我說:我們中國人在美國工作,需要加倍的努力,才得出頭。
姚教授是一位精力充沛的人,很少看見他面露疲態,每個星期定時的排球是他熱愛的運動項目。他所寄出的每封私函,多半會附有至少一件摺紙手工,都是他親手折疊的成品,方塊紙也是他隨身必然攜帶的道具。多年下來,他早已成為摺紙藝術的專家!摺紙藝術顯然成為他在緊張繁忙生活中的重要調劑。
|
研討會中,師生相見歡。
不用我說,站在中間的當然就是姚治平教授。 |
|
往訪時任德州農工大學土木系主任的恩師姚治平教授,
老師、師母請我品嚐德州鄉野牛排大餐。 |
我靈歌唱、結構學之歌、結構工程頌
從小喜歡唱歌,唱遊課是我的最愛。小學四年級就讀於彰化中山國民學校,老師在音樂課中教了一點樂理,我很認真地聽、做筆記,但是,只認識了音符、休止符,學得了一點拍子、強弱記號等知識,雖然學的不多,但是很喜歡。
初中進了新竹一中,初一一開始上音樂課,老師教學的重點之一是音階調號,每一堂音樂課都考十分鐘的聽音練習。我被考得很慘,因為我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調子,更不瞭解老師在彈奏每一個考題前都先彈一個「標準音」是什麼意思。正好那個時候,我參加了教會的唱詩班。剛開始的時候,我甚至不知道一首歌是可以分成幾部來唱的,當然更不知道什麼叫做和音。糊里糊塗被分配唱第三部男高音,分部練習的時候,我跟著唱男高音的調子,大家一起唱的時候,我很自然地就被主調拉走了,不只因為我站不穩自己的調子,也因為其實我以為,既然是合唱,大家當然就應該都唱一樣的調子!現在想起來真是好笑,但那時真的是如此無知。
我在新竹三年,非常慶幸受到的音樂教育。學到了音程、音調、唱自己的調子、聽大家的和音。這三年,學校的音樂教育和教會唱詩班的實務訓練使我獲得極大的好處!訓練出了我的相對音感。
高中,進入高雄中學,靠著自己的相對音感的能力,高一就被音樂老師誇獎我唱的音階很準確,我越發喜歡唱歌。高二的音樂課中,學了更多的樂理,我很認真地吸收了這些樂理知識。有一次,老師出了一個題目,叫我們每一個人作一個「小三段」的曲子,老師把每一個人作的曲子在課堂上唱出來。當然沒有什麼驚人之作,可是,似乎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不是只有音樂家才可以作曲子的!我們作不出曲子,只能怪自己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但是,小三段的啟、承、轉、合與中國的四言絕句之間,似有極為密切的關聯,這種啟發,深留我心。
基督教是一個歌唱的宗教。多年來,我在教會參加唱詩班,唱過許多詩歌,唱的都是別人的曲子。我在普渡大學進修的時候,有一次,有位華人佈道家唐崇榮牧師來領會,講道中,他提到:「去年一年之中,我作了三百多首短歌。」我聽了嚇了一跳!但當晚,我靜思:對啊!為什麼我們都在唱別人的歌呢?這些曲子,有的真是非常順口,為什麼這些順口的曲子都是他們作出來的?為什麼我自己不能哼出一些順口的曲調來呢?我不妨也來試試!當晚,我就哼出來一個曲子,覺得很順口,好像沒有聽別人唱過!那麼,這就是我的創作了!?那是1976年的事。自此,開拓了我音樂創作的興趣。
我出了一本《我靈歌唱》〔5〕,蒐集了從1976年到1991年的作品,多半都是小三段式的小曲子。因為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作曲訓練,所以必須承認,都是一些不夠水準、不登大雅之堂的曲子,不過,沒有關係,不在乎別人喜不喜歡,我自己喜歡就好,多少可以自娛娛人吧?當作小禮物送人,也很好啊!我已經送出了上萬本給我的親朋好友或初識,我幾乎隨身攜帶,我愛它!有一部分已經放到網路上了,只要在Google中鍵入「我靈歌唱,徐德修,youtube」,就可以聽我唱歌了。 最近,另一本書─《我靈歌唱-續集》─出爐,蒐集了1992-2003年的作品。〔6〕
我教了多年的結構學,我受教及服務的成功大學自是與我關係密切,這些年來當然也參加了諸如結構工程學會之類的團體。針對這些領域及團體,我陸續隨性地作了一些曲子:結構學之歌、成大頌、憶榕園、結構工程頌等,發抒我的情感和對他們的愛。那幾年,凡是修我的結構學課程的同學,大概都會唱「結構學之歌」,只要進入網站 http://myweb.ncku.edu.tw/~dshsu/(建議使用IE瀏覽器),點選「音樂教室」,就可以聽到這個歌了。
|
結構工程研討會晚宴中,我唱「結構工程頌」。2014.8.27 |
這幾天,我作的最後一首曲子是「追憶媽媽」,八月九日在媽媽的追思禮拜中,為媽媽的安息,我親自唱了這首歌。
面對很多事情,作曲和歌唱減輕了心中遺憾的感覺,這也是安然之道。
最終的安然
在成大,近二十年來,我開了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基督思想。在這門課程裡,我希望能傳遞、並激發同學們思考「最終安然」的觀念,能夠與大家彼此切磋,探討福氣之源,共享平安喜樂之恩。顯然,這門課程讓我對「杏壇」這頂帽子,體會到極大的滿足感,覺得沒有白走杏壇這一遭。
社會多元發展的現象越來越顯著與快速,在學校裡應該教什麼?學什麼?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學生、有利地幫助他們一生的發展呢?通識教育越發顯得重要了!學生們會給他們自己的「人生」下一個什麼樣的定義呢?不同的定義勢將誘發建立出不一樣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人在世上,應該得的越多越好,甚至違背天理?還是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什麼樣的人生價值觀才能讓我們獲得最終的安然呢?
退休以後,我繼續開授這門課,事實上,我將這份工作當作是我的服事,自是非常享受,因為,除了「授業」,多少介入了一點「傳道」的味道。
人生苦短,世事如麻。若要將如麻世事一一處理得了無遺憾,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它們的緩急輕重難易之間如何排序呢?什麼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呢?偏偏時不我予,我們都是有限的,都要接受死亡的結局。到底完成了什麼事,才可以讓我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了無遺憾呢?這件事,是把我們從有限帶入無限;這件事,讓我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安然以對,獲得最終的安然!《聖經》上有一句話說:「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盼望這些事,就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彼後三:14)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至終能夠「安然見主」!能夠安然見主,應該是了無遺憾了!
許多人忌諱談論死亡,既然忌諱它、怕談它,當一旦要面對它的時候,就會措手不及、感到錯愕,但是,又有誰可以不面對它呢?
基督教是一個勇於談論、坦然面對死亡的宗教。對於基督徒而言,接受耶穌基督為他個人的救主就是這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基督徒相信:唯有基督,才可以將他們從有限帶入無限。他們不忌諱談論死亡,他們堅信:離世與主同在是好得無比的!所以,在這個信仰裡,他們獲得了「終極的安然」!
我要感謝上帝,藉著我的父母,將我們帶入這個信仰中。
最後,我要用幾張相片當作本文的結論。一張是家父母生前早年合照,第二張是媽媽跟我的「母子對弈」,最後一張是我們小家庭早年的全家福。
|
2003年,家父過世;2014年,家母安息。
家父是很好的老師,我們曾經這樣介紹他:
「全台灣的火車司機都是我爸爸的學生!」 |
|
母子對弈。媽媽下的最後一盤棋。2013.6.30 |
|
當然,也貼一張我們小家庭的早年全家福。老大(右一)、老二均已成家;
中間那位老么,2014年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獲得碩士學位,主修小提琴,
目前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進修博士學位中,2014年寒假返國時,於高雄、台北、台南舉辦巡迴演奏會。 |
參考資料
- 徐德修,結構學,上冊、下冊、習題解答,文笙書局出版。
- 徐德修,高山仰止話恩師─林柏堅老師,國立成功大學校友會訊,第六期,1996年11月,14-16頁。
- 財團法人成大土木文教基金會會訊,創刊號,成大土木系,中華民國82年11月。
- 徐德修,工程教育隨筆,民國91年12月。
- 徐德修,我靈歌唱,1993年初版,2010年再版。
- 徐德修,我靈歌唱─續集,2015年4月初版。
徐德修教授 小檔案
學歷
美國Purdue University土木工程博士(1977)
美國Purdue University土木工程碩士(1974)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1970)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系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
國立成功大學附工校務主任
財團法人成功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財團法人成大土木文教基金會董事
考選部工業技師檢覈委員會委員
考試院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及普通考試典試委員
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理事長
中華耐震技術發展協會理事
中華民國地震工程學會理事
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編輯
中華民國力學學會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