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
   
友善列印

 

笑傲江河的水利大俠—專訪成大水利系蔡長泰教授 (3/4)

採訪‧撰文 張國儀

攻讀博士學位
到了教書的第二年,蔡長泰決定投考成大土木研究所博士班。「因為我英文不好,出國念書要考托福,我覺得這對我來說實在不太有利。」考上博士班後,一邊教書一邊念書,著實辛苦。「雖然辛苦,但那時候年輕,這樣熬是很值得的,你要知道,讀書這種事情沒有不辛苦的,但你會有成長,感覺很紮實。」

進入博士班,蔡長泰的貴人又再次出現。「我實在很幸運啊,那時候剛好臺大土木的王燦汶教授回臺灣,因為他是研究河工的,比較偏向我的興趣,所以我就求他當我的指導教授,他也同意了,我常常把我做的研究寄給他看,就這樣他成為我的恩師。」而在王燦汶教授之後,隔年,顏清連教授也回到臺灣任教。「湯麟武教授立刻請顏教授來成大兼課,那時候顏老師從美國帶回了最新的變量流理論和計算方法,加上他教學非常認真仔細,總是慢條斯理地把公式一條一條導給你看,一點一滴地教,講解得真是清楚。」蔡長泰對顏清連教授的教學感佩不已,「我真的非常幸運,碰到好多好老師。」於是,他請顏教授教導他,並且開始自己寫程式。「那個時候寫程式很可憐,電腦有一個房間那麼大,但是效能還不如現在的一台PC,寫程式實在很辛苦。」蔡長泰說,即便如此,他還是寫出興趣來。印象中有一次,他寫的程式無論如何就是跑不出來,怎麼找也找不到錯誤何在,於是蔡長泰便將程式碼寄給顏清連教授,「沒想到他竟然一行一行幫我看,真是讓我感動極了。你說,老師這麼用心,你怎麼能不努力?」

有關於自己的幸運,讓蔡長泰感念的還有一樁,那就是在博士班時需要做實驗,當時水利系系主任湯麟武教授,二話不說,只要蔡長泰提出實驗上的需求,就從來也沒有拒絕過他。「我跟他申請東西,他從來沒打過回票,那時候做實驗花了大概二十萬,民國六十年代,那是很大的一筆錢,我是沒有研究計畫的,都是從別的計畫省下一點錢給我做的。」就這樣一邊教書一邊攻讀博士學位,七年後,取得國家工學博士的蔡長泰也從講師升任為副教授。除了自己的努力,蔡長泰還是總結一句話:「我真的很幸運!」

生而逢時
回想一路走來的歷程,蔡長泰說,在念書時,感覺上臺灣似乎還沒有什麼水利問題,但是一等他完成學業,卻發現一大堆問題慢慢浮出檯面。「其中包括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因為當時雖然也有發生淤積的現象,但是還不是那麼受到重視,而且規模也不大。但是我民國七十年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水庫的泥沙問題開始變得很重要。」而正好,水庫泥沙淤積問題正好是蔡長泰的本行專業之一,於是他便投入了這方面的研究之中。「我還記得水利局的人也都對我很好,那時候要收集資料,有一位蘇清雲先生,從台中騎機車載我到集集,沿途每個橋梁下來去拿記錄紙。還有我的學長蔡萬宮,那時候在水利局水工實驗室,也提供我很多資料。另外就是水利界的前輩郭朝雄,他大概覺得我這個年輕人還算用功,和我討論了很多問題,讓我真是感動極了。」蔡長泰對這些曾經幫助過他、教導過他的人,無不一一感念於心。他也將這一切歸功於好運氣,「我就說我真是幸運,不是特別聰明,但就是幸運,一路都碰到很多很好的前輩、老師、朋友、同學,還有很好、很優秀的學生,雖然教他們是壓力,但也是動力,其實彼此是相輔相成。」

從民國七十年開始,臺灣就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有關水的問題,蔡長泰說,他的博士論文做的就是濁水溪河床淤積的問題,而之後的賀伯颱風、921大地震等自然災害,都使得水利工程顯現出更重要的迫切性。「所以這三十年來不斷都有研究的題目在做,而且每每不同,但都有相關,就這個專業來看,大環境算是很不錯的,政府自民國六十年代以後也開始重視研究,開始有經費,所以我生而逢時,擁有很好的機會。」蔡長泰如是說。

臺灣的水利問題該從何下手
就蔡長泰來看,臺灣的問題在於:「雨量太大、平原太小,而且河川都很險陡。」他提到,濁水溪發源在海拔近三千公尺的合歡山一帶,但流不到兩百公里就出海,高屏溪也是從三千多公尺高的玉山開始,到入海也不到一百八十公里,淡水河的情況也類似,所以臺灣的河川大都很陡。「但其實別的國家也一樣,河流上游也陡,只不過那些河川的地帶沒有住人。中國大陸的長江黃河上游也都很陡,只是那些地方人少,土地利用的不多,差別就在這裡。」蔡長泰說,水利上這叫做不等比模型,也就是垂直比和水平比不成比例。「臺灣基本上就是大陸的模型,我們一樣有沖積平原、高山、湖泊,大陸性地方有的我們都有,只是尺度都小一點。相對而言,你住的地方坡度就會比人家陡一點。再加上我們的平原又少,只有1/3的平原。但其實照比例看,很多國家的平原也都不多,中國大陸有些地方甚至是更糟糕的沙漠,所以其實我們的情況並不算特別,只不過我們的雨量很大。」但話說回來,蔡長泰說,也正因為有這樣的雨量,臺灣才會擁有一塊沖積平原。「這中間的好與壞你到底要怎麼說才好呢?」在蔡長泰眼中,臺灣是老天賜予的一塊福地,而土木與水利工程師要做的,就是在無法逃避的既有環境中,盡量使人與大自然相容共處。接下頁

1 / 2 / 3 / 4

 

 

 

 

 

 

 

 

 

 

 

 

<連絡我們>
Copyrightc 2009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4342 傳真:(02)2739-0534